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9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求之不得,。悠哉悠哉,。(《关雎》)
    2. (2)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4. (4) 青青子衿,。(《子衿》)
    5. (5) 《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6. (6) 不同时刻的太阳,被文人们表现出不同的意味。“”(《题破山寺后禅院》)表现的是晨光照射下的幽静景色:“”(《送友人》)表达的是夕阳时分与友人的难舍难分。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 mò
    2. (2) 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bùzhīsuǒ cuò
    3. (3) 耳畔是一声miǎo yuǎn的鸡啼。
    4. (4)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míng fù qíshí的车夫之王啊。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生不必刻意去渲染,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人生道路上才会留下闪闪发光的印迹。 B . 当代青年应学习顾诵芬,像他一样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心无旁骛,赤诚报国。 C . 莲花山是花的海洋,每年夏季举办的莲花旅游文化节,吸引着各地游客不断地纷至沓来。 D . 我们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生态,让学生们在学校里能够各得其所,做最好的自己。
  • 4.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从引进了工业机器人,工厂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今年的生产总量也增长到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把“增长到”改为“增长了”) B . 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毕业典礼上,班主任亲切地走过来同我告别,并送给我一本书作为毕业礼物。(“亲切地”与“走过来”互换位置) C . 通过《扫黑风暴》严肃又不失幽默的剧情,将国家扫黑除恶的艰难过程真实地还原出来,用优质内容打动观众。(把“真实地”调至“将”前) D . 冬奥会场馆“冰之帆”虽然可以服务于花滑、短道速滑等冬季比赛项目,又能转换为夏季比赛项目的场地。(把“虽然”改为“既”)
  • 5. 今学期开始了《经典常谈》的阅读活动。同学们尤其对“说文解字”篇兴趣盎然,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成语典故大家猜】经典作品中往往有着许多成语典故,下面选项中的成语典故出自哪部经典作品呢?请你将选项填入表格中的对应位置。                                                                                                                      

      经典作品

      成语典故

      《论语》

      《史记》

      《战国策》

      A.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

      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C.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

    2. (2) 任务二:辨别下面书法对应字体

      A.B.C.

    3. (3) 任务三: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请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二、阅读。(4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林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选自《宋史岳飞传》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食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而临之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日啖刍豆数斗

      此其寡取易盈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 (5) 这篇文章以马喻人,读后说说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了解并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对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在心理学中,“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因此,我们将文化自信划分为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并进行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如图):

                                            

    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尊敬和自豪

    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

    理性对待自身文化,不自卑,不自负

    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特色

    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了解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

    从现实需要出发,借鉴外来先进文化

    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影响力

    文化自信含义中各维度得分图

    (选自《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到北京冬奥闭幕式,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可以说,在这些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

    就社会氛围而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大家接触传统文化、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日益高涨的“国湖”“国风”热,奠定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

    从创作者素养来说,大批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理解较为充分,能借助恰当的、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表达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科技成果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文化生产。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融合,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选自《人民网》2022年2月23日)

    材料三:

    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信息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汉字是天南海北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进一步说,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既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也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举。

    规范汉字使用,并不等于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我们必须看到,从魏碑到唐楷,从二王到颜柳,先辈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但字体的推陈出新,不能自出机杼、另起炉灶,而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浪潮,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让卖丑搞怪的表达失去存身之所,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从业者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方块汉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选自《人民网》2022年4月8日)

    1. (1) 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益高涨的“国潮”“国风”热,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 B . 由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调查结果可知,文化自豪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得分最高。 C . 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举。 D . 字体的推陈出新,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2. (2)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自信要求一个国家或民族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 B .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天南海北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 C . 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字体的推陈出新,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 D . 文字自信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
    3. (3) 同学们出板报往往会借鉴、使用各种“潮”的字体,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

    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

    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

    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

    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 (1) 请在文中找出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件事,请分别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好在哪里?
    3. (3) 文章以“绳子那头”为题目好在哪里。
    4. (4)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三、作文。(50分)
  • 9. 请根据下面的开头和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放学,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

    这初夏的雨是那么清凉,这雨中的世界是那么清新!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开头、结尾的衔接要自然;

    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