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少年”,从来就是一个(xuàn)  A 丽夺目的形象。思想家梁启超高声赞颂: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领袖毛泽东也曾赞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诗词,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

    诵读八年级下册课文,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少年”:满怀着“蒹葭苍苍,①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美好追求,拥有着 “ ②____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胸襟; 展现着大鹏南徙时“③____ ,④____ ”(《北冥有鱼》)的凌云之姿; 弘扬着寒梅罹难后“ ⑤____ , ⑥____ ”(《卜算子·咏梅》)的坚贞精神;最可贵的是,“少年”能长存“⑦ ____ ,⑧ 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为天下寒士谋温饱的博大胸怀。总之,世界的精彩,会随着这一声声“少年”,前脚跟着后脚,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到来。

    今天,少年的我们,正在 C 壮成长,请不要冷漠,不要怅 (wǎng) B ;要埋头苦学,也要 D 望远方。

    1. (1) 依据文段中A、B处的拼音写出汉字并为C、D处加点字注音。
    2. (2) 请在横线①~⑧处填写恰当的诗文。 
    3. (3) 文中画线句: “前脚跟着后脚,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到来。”读来拖沓,且与全篇的典雅风格不符,你会用成语“”替换。
  •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颂,是各地的民歌。 B .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桑梓” “桃李” “婵娟”分别代指家乡、老师、月亮。 C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垂髫”,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D .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韩愈的《马说》。
  • 3. 下列句子语序合理的一项是( )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①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②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什么是意境?

    ④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A . ④②③①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①②④
  • 4.  名著阅读。
    1. (1) 下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 (2)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去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钢”的。请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 5.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从儒家文化到现代的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乃至治国之道,无不与“和”字相连。请完成下面“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1. (1)  【对联天地】活动现场同学们得到这样一个上联,请根据对联知识,选出下联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

      上联:以和为贵历尽劫波兄弟在 下联: 修得公心义理真

      A . 静以修身 B . 广积善缘 C . 惟诚则灵 D . 普渡众生
    2. (2)  【活动项目】为丰富活动形式,请根据示例再拟写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举办“和文化”图片展

      项目一:  项目二: 

    3. (3)  【警句欣赏】下面的句子均与“和”相关,请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赏析。

      ①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②家和万事兴

      ③以和为贵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欣赏( ) 因为: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时,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笔尖也很粗,写一个笔画多的字,大稿纸的两个格子也容不下。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钢笔不可。

    ④母亲对我说: “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⑤我不停地哭闹,喊叫: “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借钱去给我买。”

    ⑥母亲叹了口气,为难 地说: “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 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今天为了一支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张得开口啊!”

    ⑦我却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⑧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

    ⑨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 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⑩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⑪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

    ⑫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⑬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 “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着步子。

    ⑭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 ,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⑮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 “给钱。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 “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⑯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 “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支钢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2022第7期有删改)

    1. (1) 文章围绕着“第一支钢笔”,叙述了“我”梦想得到笔到终于得到笔的心路历程,其间母子有三次冲突。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冲突次数

      “我”的表现

      母亲的表现

      第一次

      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第二次

      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

      第三次

      推车上坡时,我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②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 (3) 请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词,体会此刻母亲与“我”的心理。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4. (4) 文章开头介绍了“第一支钢笔”的笨拙与无用,结尾部分为何却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 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②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 《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 “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③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 比如,雨水甫至,____,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 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

    1. (1)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并指出有何异同。
    2. (2) 两则材料的第②段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 (3) 请你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分)
  • 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释义方法

      解释

      弗食,不知其旨也

      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旨:

      然后能自反也

      语境推断法

      反:

    2. (2)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3) 小文同学读完【甲】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论述的观点是“教学相长”,却从“嘉肴”写起?请你帮她解疑。
    4. (4) 【甲】 【乙】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 9.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简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的表达效果。
    2. (2) 小语认为“翩翩”一词写出了太监及其手下的英俊潇洒之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10. 【附加题】请把《马说》中的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并用“/”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请阅读材料,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50分)
  • 11.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最好的“戏”与最好的“豆”,是“乐土”留给少年迅哥儿成长的印记。正当少年的你们,关于过去,关于未来,相信也有某段经历、某种感悟,让你的心灵里长出一朵“最好”的花,值得回味,值得憧憬。

    任务一:请以“最好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故事。

    任务二:请以“最好的时光”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理解。

    要求:①若选任务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若选任务二,请自拟题目。

    ②符合文体特点,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