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 18 分)
  • 1. 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请你编辑完善,完成(1)-(5)题。

    我国的招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商业文明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在古代,开店的商贾多用招牌和幌子来吸引顾客,有的不惜重金请名人写招牌, 有的还买来名人字画做招牌。杜牧的《江南春》 中“水村山郭酒旗风 ”描写了酒店的招牌,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药铺、酒店、香店、木行等招牌,《水浒传》中描写了几十家 酒店,妇孺皆知的招牌就有“三碗不过 ”等。古代商人把招牌视为声誉,信誉好的就叫“金字招牌 ”。

    形式各异、风格鲜明的个性化招牌,不但凝聚了店铺的历史传统和顾客的情感认同,而 且也彰显了店铺的追求品位和商业特色。从现代营销学和传播学的角度看,幅幅商业招牌 就是一个个广告,昭示着商品的质量和美誉 , 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很多老字号的招 牌,就颇具特色,家喻户晓。像同仁堂、六必居、全聚德、稻香村、张一元、荣宝斋等,其 招牌就跟其历史传统和产品质量切相连,大快人心。

    1. (1) 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据拼音写汉字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tí 写 ”在这里指由特定的名人进行书写。所以“tí ”应写作“题 ”。 B . “三碗不过 ”意思是喝三碗酒就翻不过山岭了,形容酒烈。所以“ 冈 ”应读作“gāng ”。 C . “一幅幅 ”这里是量词,指商业招牌的单位。所以“幅 ”应读作“fù ”。 D . “mì切 ”指彼此间关系亲近。所以“mì ”应写作“密 ”。
    2. (2) 结合你对文段的理解,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应为( )

      产业发展殊为不易,形成品牌更是几代人的心血。前人“十年磨一剑 ”,如今“一朝砸招牌 ”,这样的事件并非新鲜事,背后有太多问题值得反思。

      【甲】砸烂牌匾 【乙】弄坏声名 【丙】搬弄是非

    3. (3) 文中粗体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博大精深 B . 妇孺皆知 C . 家喻户晓 D . 大快人心
    4. (4) 文中画横线语句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5. (5)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老字号招牌,对其书法的欣赏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六必居招牌是用楷书书写的,笔墨厚重,潇洒恣肆。 B . 东来顺招牌是用行书书写的,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C . 六必居招牌是用隶书书写的,笔墨厚重,端庄大气。 D . 东来顺招牌是用草书书写的,笔画减省,龙飞凤舞。
  • 2. 同学们游览名胜古迹时,特别关注对联。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颐和园宜芸馆抄录的对联,请你将赏析内容补充完整。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赏析:上联化用唐代诗人(人名)《》中“苔痕上阶绿 ”句意,说石阶周围的 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

    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 3. 一位同学在颐和园霞芬室搜集了一副对联,但个别字脱落,下面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影摇书案②,

    ③声入砚池④。

    A . ①窗竹②上③山泉④中 B . ①窗竹②中③山泉④上 C . ①山泉②上③窗竹④中 D . ①山泉②中③窗竹④上
  • 4. 学习小组重点探究了广告中的语文知识,请你编审他们提供的材料,完成(1)-(2)题
    1. (1) 巧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更加生动鲜明。对下列广告词运用的修辞及其效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等着你来欣赏。——黄山景区广告

      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这幅山水画的美丽,值得你来欣赏。

      B . 臭名远扬,香飘万里。—— 臭豆腐广告

      运用夸张修辞,写出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深受大众喜爱的特点。

      C . 让你的头发一起来跳舞。—— 洗发水广告

      运用拟人修辞,将头发人格化,写出头发的蓬松、柔顺、飘逸的特点,突出洗发水的功效。 

      D . 春季给您带来沉醉,夏季给您带来欣慰,秋季给您带来甜美,冬季给您带来回味。——冰箱广告

      运用排比修辞,一气呵成,强调了冰箱贮藏美味的功效,令人印象深刻。

    2. (2) 下面是一则呼吁“陪伴父母 ”的公益广告,请你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句子。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蒲公英种子 , 聚成伞的模 样;零落的花瓣从地面重返枝头, ;轰鸣的火车从远方退回山洞,停留在家乡那一站;绚烂的烟花从空中重回地平线,等待火柴把它点燃……莫非要一场光倒流 , 才能让你留在父母身边更久?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 5. 默写
    1. (1)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
    2. (2)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
    4. (4) 《游山西村》一诗中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6. 阅读《望岳》,完成 问 题。

    望 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这首诗以“”字贯穿全诗,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景物。其中“造化钟神秀 ”一句描写了泰山 的特点,“”一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2. (2) 这首诗中的“荡胸生曾云 ”和《登飞来峰》 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都写到了“云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说说两位诗人是如何借“云 ”来抒发情感的。
  • 7. 阅读《卖油翁》,完成问 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甲】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 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乙】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 (1) “卖油翁释担而立 ”中“释 ”的意思是 , 再写出一个带有“释 ”字且与此句中“释 ”的意思相同的成语 。
    2. (2)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翻译:(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就微微地点点头。

      理解: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技艺精湛,心里感到很佩服。

      【乙】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翻译:我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理解:卖油翁用自己倒油不沾湿钱孔的事例证明自己并不是技术多么高超,只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3. (3) 请结合《卖油翁》和下面文段,说说陈康肃(即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召还① , 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②数万人。后为两浙 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③ 为堤,堤再岁辄④坏。尧咨请下薪⑤实土乃坚久,丁谓⑥不以为是,徙 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咨议。徙⑦ 河东路, 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⑧数十万。

      (取材于《宋史·陈尧咨传》)

      【注释】①召还:召回朝廷。 ②振:通“赈 ”,赈济。③ 篝石:用竹笼装石。 ④辄:就 ⑤下薪:放进柴薪。 ⑥丁谓:北宋宰相。 ⑦徙:改任。 ⑧课:课税,征税。

三、名著阅读(5 分)
  • 8. 林语堂先生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请你结合阅读过的一部名著,说说你阅历了哪个人物的人生,对你的人生又有何启迪。(100 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 17 分)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 题。

    窗外梧桐花正香

    ①院里的那棵梧桐树是我亲手所栽,自从有了这棵梧桐树,我便多了一位好邻居。阳光适宜的时候,搬张竹椅坐在树下。春日,观赏着紫色的梧桐花,品闻着芬芳的花香,看阳光 透过满树花瓣投下来,斑驳地洒在地面和身上;夏日,观赏着深色的绿叶,硕大的叶片丛丛 叠叠,蔽日篷天,坐在树下会感到丝丝的清凉,享受浓密的绿阴,心中油然升出一份温馨和安详。

    ②春天,推开封闭了一冬的窗户,你会突然发现,【A】窗前的梧桐树睁开睡眼惺忪的 眼睛,一串串风铃般的苞谷籽爆裂开来,露出绒绒的小花蕊,开始时很短,如针尖、似麦芒。 渐渐的紫红色的花瓣张开了,高傲地站立于枝丫上,是那样的亲切,如同一个个淡紫色的小 喇叭似的,多而不乱,娇而不艳,缀满树枝,素雅而繁盛。明丽的阳光下,满树淡紫色的花 朵,一簇一簇地相互簇拥着,随意地、成串地悬挂于枝条上,飘飘洒洒,在晨风中摇曳着, 散发出阵阵幽香,缕缕清幽甜蜜的气息,在空中飘荡。。枝头上顶着稀稀疏疏的嫩黄 的小叶子,陪衬得梧桐花添了几分浪漫。远远望去,蓝天作背景,绿树作陪衬,整个梧桐树 的树冠上,像缭绕着一团团紫色的云彩,透出一种诱人的梦幻般的色彩。满树淡雅的梧桐花 就像天空的繁星,紫色的花朵犹如婴儿般灿烂的笑脸,惹得鸟儿在树上高声欢唱,蜂蝶留恋 不舍,上下翻飞,钻进花蕊忙得不亦乐乎。微风吹来,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深吸一口,闭上眼睛,清香味儿沁人心脾。

    ③傍晚,梧桐树犹如一把巨大的紫伞,笼罩在农家院落上空,在夕阳的余辉下,当灶间 的炊烟腾起时,小院上空的紫雾便会更加浓郁,透出一种梦幻般的色彩。坐在树下,【B】 千朵万朵紫色的梧桐花一嘟噜、一串串地挂满树冠,摇曳着,挥洒着甜甜的花香,香气袭人。 这时,你会体会到一种“不与众艳争娇宠,只独领淡泊幽香 ”的意境,轻轻的微闭双 目,轻 轻的呼吸,幽香的芬芳,扑入鼻腔,沁入肺腑,那沁脾的清幽芬香,撩拨起你悠悠的遐想。 情不自禁地轻声吟诵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韩准的“潇 潇梧桐几度秋,凤凰飞去旧山幽 ”;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等。岁

    岁如是,心境如是!

    ④当淡青色的梧桐叶张开了,紫红色的梧桐花凋谢了,飘落中的梧桐花或是打着旋儿, 或是翻着跟头,但都很快的直线下落,呼呼的,打在你的头上、肩上。这时,你会体味到一 种力量,生的力量,梧桐花先于绿叶开放,当绿叶儿张开时,它们又悄然离去,透着一份坦 然,花开花落,万物繁衍生息之必然,何况花落也是一种美丽。梧桐花铺满一地,铺陈着一 地芳香,弯腰拾起已有些泛白的梧桐花,放在鼻边不用吸气,仍感觉有缕缕清香在鼻翼间萦绕。

    ⑤到了夏天,梧桐硕大的叶片丛丛叠叠,蔽日遮天,形成浓浓的树阴,绿意恣肆,渲染着整个院落,坐在树下会感到丝丝的清凉,真是梧桐分绿上窗纱。夜晚,听雨滴细碎地敲打叶片,遂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的离愁别绪。

    ⑥站在春天的梧桐树下,正值梧桐花开,绽开的紫色弥漫在枝头,而我与此树为邻,依窗户咫尺,可睹梧桐之典雅芳容,是一番怡人景致,何其幸哉!

    (取材于陈树庆的文章,有改动)

    1. (1) 作者的内心感受随窗外梧桐花开花落而变,结合文章内容,将下列语句回填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心随之荡漾,沉醉其中。

      ②此时的心情是对梧桐花年年月月的期盼和怀想。

      ③于是对梧桐,又多了一份喜爱和期待。

      A . 【甲】①【乙】②【丙】③ B . 【甲】③ 【乙】② 【丙】① C . 【甲】②【乙】①【丙】③ D . 【甲】③ 【乙】① 【丙】②
    2. (2) 文章【A】【B】两句都是对梧桐花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处“我与此树为邻, ……何其幸哉! ”的原因。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问题。

    ①这几年,这些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 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②上世纪 80 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 来。作为木匠的父亲,除了帮母亲打理一下地里的农活,总是不见人影。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他手上总有斧头、锉子、大锯、小锯、墨斗这些东西。

    ③父亲经历了忙于种植小麦的前半生,也经历了忙于种植苹果的后半生。在他栽下一批 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他曾与 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其实,在这个村庄刚开始推广种植苹果树时,邻村的农民已经栽了好几年了。

    ④站在我家门前,对面村庄的情景一览无余。整个庄子被低矮的苹果树包围着,高大的 树木少见了,院落清晰可见,像被这些果木捧在手里。而在我们的庄子,还遍地是高大的树 木,院落隐在其中,缩着头,一副甘愿落后的样子。父亲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⑤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 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⑥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⑦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 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 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 年高。村民们都开始讲究穿戴,小洋楼一家赛一家地修,小轿车也进入了日常生活,在果林边的小道上飞驰。

    ⑧从高空拍到的照片可以看到,村子原本以黄为主的底色变了,绿色大面积地植入这块 土地,雨水也越来越丰沛,常常是太阳出来晒几天,一些喜好旅行的云朵就大片大片地飘来,把天空罩住阴上几天,之后便是几日淅淅沥沥的小雨, 以致学生的书包里总要装着一把伞。

    ⑨近几年,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 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⑩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⑩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 年近 80 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 下,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 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 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好吧,你看看,它老成了啥样子,驼着背,砍倒后也放不平整。

    ⑩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 , 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 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 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⑬第二年春天,父亲便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光明日报》2023 年 04 月 21 日)

    1. (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父亲的心理

      上世纪 80 年代

      父亲在院子附近种下第一片果树

      果园进入第八个年头后

      充满力量,兴奋

      近几年

      第二年春天

      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

      充满希望

    2. (2) 文章⑪和⑫段都提到父亲“卷了一根烟 ”,结合上下文,说说两次卷烟、两次抽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3. (3) 请你为本文起一个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说明理由。
五、作文(共 40 分)
  • 1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有一种温度,源于阳光之外。他可以是一座城,一个人,一处景,一首诗……他们 以包容、关爱、愉悦、慰藉……让世界多了一份温暖。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假如你遇到了《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姑娘,《木兰诗》中的木兰,《活板》中的毕 昇,《邓稼先》中的邓稼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将“假如我遇到了                  ▲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字数不少于 600 字。

    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