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3-07-25 浏览次数: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请用心走好每一步,在还未懂得人情shì____故的年龄里,丰盈生命的背囊,在xuān____嚷的世界里保持理性的____默,在无涯的学海上,追寻梦想的踪迹。当我们追溯过去时,会发现在成长的故事里,虽然经历了无数____折,但也获得许多人生的启示。

    1. (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默 ②

    2. (2) 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人情shì 故 ②xuān 

  • 2. 默写填空。
    1. (1)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 (2) 庄子在《北冥有鱼》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3. (3)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绘了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他的《卖炭翁》一诗中也有与此意相似的句子:“。”这一“热”一“寒”,传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 (4) 诗文寄情。“。”在《关雎》中统摄全篇,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无限爱慕之情;“ ?!”是韩愈《马说》中对统治者表达出的讽刺与愤慨之情。
  • 3.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 (1) 朱自清时时留意的《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因此他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请比较下面的文言原文和《经典常谈》中的改写,分析朱自清写作《经典常谈》的妙处。

      天汉二年秋,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

      (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

    2. (2) 有人说,苦难能锻炼一个人;也有人说,苦难能毁灭一个人。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你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并结合他的相关故事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①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祥子(《骆驼祥子》)

  • 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 )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 ③⑥①⑤④② B . ③⑤④②⑥① C . ⑥①②③④⑤ D . ⑥②①④③⑤
  • 5. 综合性学习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我县八年级某班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你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 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1. (1)  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 

       

    2. (2) 同学们编写了一曲“和”字歌,下面这组关于“和”的叠词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

      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__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

      ①和和顺顺 ②和和乐乐 ③和和睦睦 ④和和美美

      A . ④②③①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④①② D . ①④③②
    3. (3) 同学们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你将这则新闻进行压缩,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4. (4)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同学们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的辩论赛,请你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使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 6. 阅读《母亲的茶饭》,完成问题。

    ①母亲离世十八年了,但母亲茶饭的余香至今令人回味。

    ②巴山深处山清水秀,空气湿润,母亲也像这里的山水一样,性情温和,心灵聪慧,尤其是她的一手好茶饭,方圆百里无人不夸。那时村里来人,村干部都要请她去给客人做饭,还有村里集会、民兵训练等,都让母亲前去掌厨。可以肯定地说,母亲的茶饭在当地是无人能比的。

    ③当然,母亲高超的茶饭手艺不光是别人的传说,而是我一口一口品尝出来的。

    ④我的童年处在那个饥荒的年代,人们个个饿得黄皮寡瘦。我家的生活更是清苦,红苕成熟了,上顿下顿就是蒸红苕;包谷收获了,上顿下顿就是包谷糊;到了寒冬腊月和春荒季节,连红苕和包谷也没有了,就用野菜充饥。天天吃着那些缺盐少油和单调乏味的饭菜,我常常反胃、呕吐,愁眉苦脸,难以下咽。这些都被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并想着法子调剂饭菜尽量让我吃得好些。

    ⑤我家磨房围墙外边有一颗老槐树,每到开花时,母亲就用长竹制作的夹杆把一些槐花弄下来,抽掉花径,清洗干净。然后盛半瓢清水,将少许面粉放进水中搅匀,再将槐花添加进去搅拌,倒入烧红的油锅摊开,翻面,铲出来就是一张圆圆的槐花饼。那种由母亲煎制出来的槐花饼,白亮亮,甜丝丝,香喷喷,好吃极了。

    ⑥母亲每年都要把房前屋后空地种上南瓜,主要是南瓜产量高,不论是蒸南瓜还是煮南瓜,都可以当主食。我所操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母亲烙的南瓜花饼。每到南瓜开花季节,母亲都会采摘一些多余的南瓜花,为我制作一些南瓜花饼。母亲做的南瓜花饼,黄亮亮,油滋滋,清香可口,回味无穷。 

    ⑦家里来客时,母亲还会把槐花饼和南瓜花饼端上席面,充当菜肴。凡是吃过母亲做的槐花饼和南瓜花饼的人,都赞不绝口,远近相传,以至于槐花饼和南瓜花饼成为我们那个地方的特色小吃,一直流传至今。

    母亲总会因陋就简,就地取材 , 把一些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东西,做成美味佳肴。那时家家户户大面积栽种红苕,人们只知道把红苕秧子割下喂猪吃。可是母亲却将生在红苕蔓上的红苕杆取下来,掐掉顶端的叶片,变戏法似的做出好多美食。一是将新鲜的红苕杆清洗、切段、清炒,做成清炒红苕杆,其色清清亮亮,其味清脆香甜。二是将红苕杆放在沸水中浸煮片刻,捞出自然风干,然后扎把储藏起来,用时取出少许作为辅料,制作的红苕杆炒腊肉,口感柔韧,肥而不腻,奇香无比。三是将红苕杆作为主料,放在坛子里,加入面汤,泡制的浆水色泽红亮,做出的浆水面和酸拌汤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味道鲜美;从浆水坛子捞出泡好的红苕杆,挤掉多余的水分,切段,加少许酸辣椒炒制的酸辣红苕杆,或者加豆腐干炒制的酸菜豆腐干,都是菜中极品。

    ⑨我家院坝前面有一片竹林,雨后春笋时节,母亲就会把那些密集地段的竹笋间伐一些,为我制作清炒竹笋,并将多余的竹笋晾干保存起来,逢年过节炮制竹笋炒腊肉、竹笋炒豆腐干等菜肴,样样都是经典美餐。

    ⑩房前屋后的红椿树、榆树和构叶树,母亲也会因时取材做出许多美食来。每到春季,母亲会从红椿树上取下春芽,做成香椿炒鸡蛋;会从榆树枝上拉下榆钱,做成榆钱蒸饭;会从构叶树上摘下构絮(相当于柳絮),做成构絮蒸饭。这些东西本来都是猪草,但经母亲巧手巧做之后,一下子变成了人间美味。

    ⑪母亲每年都要在猪圈围墙外点上一些刀豆,可能是土壤肥力好的缘故吧,藤蔓密集,枝叶繁茂,将整个猪圈的房顶罩得严严实实,好像是为猪儿们搭建的一个凉棚,刀豆角也结的密密麻麻。母亲经常摘下一些刀豆角,为我做成清炒刀豆丝、刀豆丝汤、刀豆丝卷饼子等,都是那样地好吃。

    ⑫母亲一生做过那么多好菜好饭,可自己却很少吃它,当时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只管我和客人吃而自己不吃呢?母亲笑着说,她不喜欢吃。长大后我才明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家境,哪有多余的好东西让母亲去吃啊!

    1. (1) 请参看第④段画线句,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母亲是怎样“调剂饭菜”的?
    2. (2) 赏析文中画线句。

      ①请从描写角度对第⑤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②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 (3)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4) 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本一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甲]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文本二

    ①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已经有三十八亿年的历史,在这中间,有很多物种产生,也有很多物种灭绝,恐龙就是所有这些灭绝物种中最引人注意和最为神秘的物种,这些庞然大物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突然全部灭绝,人们只能从发现的化石来猜测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恐龙庞大的身躯又是怎样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的呢?

    ②首先,并不是恐龙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成为化石,恐龙死了以后如果尸体长期暴露在地面或长久留在水底不被泥沙盖住,就会被其它动物吞食、被细菌腐蚀,或因长久遭受风吹雨淋而被风化。只有那些被迅速埋起来的恐龙才有可能形成化石。

    ③[乙]由于地壳运动。恐龙被越埋越深。由于地下的温度很高。恐龙硬体或骨骼的成分就会发生某些变化:首先是恐龙的软体很快被溶解了,      恐龙骨骼和周围的围岩通过高渗进行成分交换,就像我们腌咸鸭蛋一样,盐通过蛋壳上的微细孔进入鸭蛋内使鸭蛋变咸:地下水所挟带的矿物质也会与恐龙骨骼内的有机质进行交换,使骨骼的成分彻底发生改变,由于这种交换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所以经过长时间的物质交换,恐龙骨骼内的成分和周围的岩石趋于一致,可是形状却保存了骨骼的形状。科学家们把这种由生物骨骼经过石化过程变成的石头叫做化石。

    ④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成为化石的恐龙骨骼还会因地壳的构造运动受到强烈的挤压,还可能被压裂、错位、变形。当埋藏有恐龙化石的地层被抬升到地表的时候,人们就有可能发现它们。

    ⑤现在人们能见到的有关恐龙方面的化石主要有:恐龙骨骼和牙齿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化石、恐龙粪化石、恐龙的胃石和恐龙的皮肤化石等。其中最宝贵的当数恐龙的皮肤化石。因为皮肤属于软体部分,一般情况下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下来,除非是在恐龙的尸体没有腐烂之前,迅速被埋藏。有时皮肤印在粘度适当的河边或湖边的泥地上而保存成化石。但是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所以,恐龙皮肤化石真是稀世之宝。

    ⑥恐龙化石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地球上物种演化的重要证据,一旦被破坏就再也无法恢复,所以大家要珍惜恐龙化石,爱护恐龙化石。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本一在说明化石形成的过程以及化石是历史的证人时,采用了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 . 文本一的第③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C . 因为一般情况下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下来,所以恐龙皮肤化石真是稀世之宝。 D . 所有的恐龙死了以后都能保存为化石。
    2. (2) 文本二的第①--④段对恐龙变成化石的过程是如何逐步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析。
    3. (3)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划线句子都写到了遗迹化石,[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 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注释】①辅:相辅相成。②达:应用。③舍:除了。④奚:怎么。

    (节选自刘开《问说》)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然后能自也    窥谷忘反     举一 B . 教然后知       于心,衡于虑       穷潦倒 C . 其善也      之者不如好之者      己知彼 D . 虽有至     策之不以其       任重
    2. (2)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曰:教学相长也。

    3. (3) 《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论述了“问”与“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结合内容进行概括。
      【链接材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①辅:相辅相成。②达:应用。③舍:除了。④奚:怎么。
  • 9.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由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 (2) 请你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表达效果。
四、作文(50分)
  • 10.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 写一篇作文。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大都来自亲人、师长和同学、朋友。有些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里,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温暖的陪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2)中国女排每次集训时,教练和队员都会通过比赛录像研究比赛。既分析上一场比赛存在的问题,也反思下一场比赛该如何改进。在每个人的心里,拿下每一分既是时刻思考的目标,也是赛场上顽强拼搏的目标。不管是国际比赛,还是队内训练,中国女排始终守护着这份初心。正因如此,她们才能将磨难与挫折踩在脚底,以乐观和倔强相互激励、勇毅前行,一次又一次站上冠军的领奖台。

    心中有目标,脚下才能走得更稳健。

    请你根据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