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2023届高三文综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3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
    A . 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 .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 . 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 . 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 2. 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 . 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 C . 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 . 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
  • 3. 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传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 . 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 . 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 . 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 . 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 4. (2023·定远三模)  隆庆四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A . 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 . 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 . 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 . 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 5. 中国近代数学家李善兰专注于研究西方数学,曾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并在1859年出版的译著中希望“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这体现了(   )
    A . “实业救国”思潮 B . “经世致用”思想 C . “中体西用”观念 D . “民主科学”主张
  • 6. 下图为1868—1900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量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

    ——吴焕良《近代上海棉纱业空间研究》

    A . 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 B .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D . 关税主权遭受侵犯
  • 7. (2023·定远三模)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的辖区政府18名委员中,有共产党员7名,徐特立(共产党员)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此政治实践( )
    A .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 . 借鉴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C . 削弱了边区政权的建设力量 D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 8. 下图为贵霜帝国威玛·卡德菲西斯(约公元110—127年)时代的金币,正面是贵霜国王半身像,外圈为希腊文,背面是湿婆(婆罗门教主神之一)右手持三叉戟的站像,外圈是贵霜文。这反映了(   )

    A . 丝绸之路的拓展 B . 多元文化的交流 C . 东西经贸的频繁 D . 希腊文明的延续
  • 9. 西欧中古时期出现诸多自诩为类似古代罗马帝国的“帝国”,都难以维系且得不到普遍认可,但拜占庭帝国始终自称为“罗马帝国”,并被后人称为“第二罗马帝国”,直到1453年最终灭亡。这主要由于拜占庭帝国(   )
    A . 继承并发展了罗马帝国政治体制 B . 军事技术和兵器驰名中古世界 C . 奠定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基础 D . 支持并推进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 10. (2023·定远三模)  在1642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
    A . 加快了英国的法治建设 B . 得益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C . 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 . 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 11. 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有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 . 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 B . 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C . 民族革命出现各阶层联合 D . 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
  • 12. 美国于1949年通过《住房法案》承诺“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体面的住房”,然而1981年到1987年间,里根政府联邦住房项目的拨款从319亿美元减少到94亿美元。这种变化说明了美国(   )
    A . 福利国家规模开始缩小 B . 经济实力呈现衰退的迹象 C . 国家经济政策因时调整 D . 政党政治影响政策连续性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 “十八世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进一步指出: “至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之压制多数平民耳。在各国贫富之阶级,相差甚远,遂酿成社会革命,有不革不了之势。”

    ——据《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恩格斯更明白地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摘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孙中山所说的世界“百年锐于千载”?并简析孙中山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
    2.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并阐明其意义。
三、论述题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历史分期,就是史家以不同理论范式为尺度,在历史记录中置入时间或时代的分割点,以划分世界历史时段的做法。20世纪以来,中外世界史学界围绕世界历史分期问题展开讨论。国外学界比较具代表性的分期方案有“古代—中世纪—现代”三段论分期、以交往和联系作为关键逻辑的“世界体系”和“全球史”分期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主线的苏联式世界历史分期、以纵向和横向“联系”发展为主线的分期和现代化—文明史的历史分期等。

    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某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部分城市开埠通商,新兴工业在这些城市逐渐兴起,大量外国工业品以及粮食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城市人口的生活资料不再完全仰赖于本国农业部门供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力有所减弱。同时,沿海沿江开埠通商城市也开始了早期工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沿海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开始逐渐上升。但是从全国来看,城市化发展速度仍然非常缓慢,1893年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为7.1%。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居住和生活。城市日益发挥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龙头的作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成为各级政府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指导方针,它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20 世纪90 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各大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开始纷纷涌现,建设规模都非常大。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二十大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点放在解决“人”的城镇化,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