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更新时间:2023-07-24 浏览次数:5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为不同金文文献关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交换程序的记载及说明。这反映出当时( )                                                                                                                                                                          
     

     篇目 

     
     

     土地交换程序 

     
     

     说明 

     
     

     卫盉 

     
     

     勘定边界、盟誓、绘制地图、史官制书 

     
     

     天子遣官员参与 

     
     

     五祀卫鼎 

     
     

     勘踏边界、立陇起界、到场给付受田、设宴迎接、赠送礼品 

     
     

     天子遣官员参与 

     
     

     格伯簋 

     
     

     议价、订立契约、史官制书、勘踏边界﹑盟誓 

     
     

     史官主持书约的制作,只做记录,不表达意见 

     
     

     散氏盘 

     
     

     勘定边界﹑绘制地图、史官制书 

     
     

     仅诸侯国双方人员﹔周王或官员完全不参与 

     
    A . 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B . 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 . 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 D .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 2. (2023·宿州) 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该学者强调分封制(   )
    A . 促进了政治文化整合 B . 分化了地方政治势力 C . 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 D . 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
  • 3. 商朝的疆土分为内服和外服,外服散布着许多商的部落和部族,他们只是间接地接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这表明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 
    A . 是一种等级严密的控制关系 B . 是一种基于神权的控制关系 C . 是一种基于血缘的分封关系 D . 是一种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
  • 4. (2022高一上·荆州期末) 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 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 . 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C .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 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 5. 西周时期,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实行礼乐制度。基于宗法制度的礼从外部“给人提供一种强制的社会规范”,基于审美情感的乐则从内部“为人塑造一种自律的文化规范”。西周统治者实行这一制度旨在( ) 
    A . 提高民众的审美水准和文明程度 B . 维护专制王权的统治权威 C . 整合百姓的文化生活以稳定社会 D . 提升部族的礼仪修养水平
  • 6.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这一“政治美德”指的是( ) 
    A . 传位贤者 B . 王位世袭 C . 阶级平等 D . 直接民主
  • 7. 图1、图2两幅图片( ) 

     

    A . 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 . 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 C . 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 . 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
  • 8. 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络是此次考古价值最大的发现,该遗址中心城市的规划符合《吕氏春秋·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原则,是后世中国都城布局的祖型。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布局( ) 
    A . 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B . 目的在于增强文化凝聚 C . 形成了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 D . 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 9. 周公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国,周成王除了赏赐礼器和名贵之物外,还将所谓的“殷民六族”赐给了鲁国。这些宗族均是曾经的殷商贵族,他们掌握了大量统治国家的专业技术,周王让他们在鲁国宫廷中任职。周成王的这一做法( ) 
    A . 为诸侯争霸埋下了祸端 B . 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秩序 C . 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 D . 加强了周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 10. 《礼记》载:“排列好上代祖与父的顺序,是为了尊其所当尊。排列好下代子孙的顺序,是为了亲其所当亲。排列好兄弟等旁系亲属的关系,集合同族的人在祖庙中聚餐,以父昭子穆的次序排列座次,以礼义区别男女,做人的道理,也就这么多了。”材料旨在强调( ) 
    A . 尊敬祖宗乃人之本性 B . 封邦建国有利于统治 C . 宗法制利于巩固统治 D . 家国和亲情本为一体
  • 11. 被尊祀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在殷商甲骨文中,没有找到记载;《山海经》里只是诸帝之一,到春秋战国被定于一尊。春秋末《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由此可知,黄帝传说的发展( ) 
    A . 有利于华夏认同,政治走向集权 B . 表明黄帝时期具备了国家初始状态 C . 可用于研究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 D . 反映了古代中国氏族社会生活情况
  • 12. 以下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禹涂山(今重庆真武山)娶妻的记载,由此可知最为可信的结论是( )                                                                                                                                           
     

     文献名称 

     
     

     作者、朝代 

     
     

     内容 

     
     

     《蜀王本纪》 

     
     

     西汉扬雄 

     
     

     “(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华阳国志》 

     
     

     西晋常環 

     
     

     “禹娶妻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水经注•江水》 

     
     

     北魏郦道元 

     
     

     “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后祠,庙铭存焉” 

     
    A . 夏朝不断加强对重庆地区管理 B . 重庆地区水患灾害较为频繁 C . 重庆地区是夏王朝的亲族所在 D . 启是大禹与涂氏所生的嫡子
  • 13. 《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负责市场里货物、奴婢、牛马、兵器、奇珍异宝的买卖,成交后开发票(质剂),作为凭证。西周智鼎铭文也记载道:“我既卖(黩)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五名奴隶的价格值一匹马加一束丝)。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较发达 B . 市场秩序井然有序 C . 奴隶制国家出现 D . 奴隶地位十分低下
  • 14. 考古发现,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点。这反映出当时( ) 
    A .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 . 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C . 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D . 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 15. 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商周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下图为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鸭尊。鸭尊的出现(   )

    A . 体现出游牧文明影响的扩大 B . 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 C . 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 D . 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
  • 16. 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 ) 
    A . 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 . 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 C . 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 . 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别 

     
     

     考古发掘 

     
     

     评价 

     
     

     宫城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祭祀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利被上层贵族垄断。 

     
      
     

     墓葬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作坊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龙身体附着菱形花纹,由绿松石片侧立而制,龙身上着一铜铃,形象生动传神。 

     
      

     ——摘自江昊然《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 

    1. (1)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写出新时器时代两种典型的文化遗存。(北方、南方各一处) 
    2. (2) 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围绕此观点,对下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做出相应评价。(任选四项) 
    3. (3) 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朝都城,研究者还存在争议。如确认这一结论,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证据?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 

     ——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 

    1. (1) 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 
    2. (2) 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 19. 【甲骨文里的历史】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由于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灸,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凶吉。占卜的内容、结果以及日后是否应验,都刻在兆纹的旁边,叫作“卜辞”。商朝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称“卜”。一条完整的卜辞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时间,谁来占卜,问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结果如何。 

     

     如据专家研究发现,右边甲骨上记载的内容是跟农业有关的问卜。 

     左(由上往下读)甲辰贞其登黍。意即:甲辰日卜问,是否征收粮食黍? 

     中(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 

     右(由上往下读)南土受年。意即:卜问,南部地区是否会是个丰年? 

     当我们把这些甲骨文的文字解读出来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商王朝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化非常明显的阶级社会,也是一个生活内容很丰富的——跟历史上后来一脉相承的一个社会。 

    1. (1) 简要阐述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2. (2) 除考古发掘的甲骨之外,研究商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类型的史料,试举例二则说明。 
  • 20. (2022高一上·陕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国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统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