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类与山水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傍山而 , 近水而居。我们望那连绵不绝的山峰,倾听那zhèn耳欲聋的涛声,叹服那高低消长的冰山,崇拜那喧腾奔流的江河……清代作家张潮有言:“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我们驰chèng于山水间。将所至,所见,所感诉诸笔端,进行艺术开掘,使“眼前江山”与“心中山水”融合为一。江山多娇,我们得用心体味,方能游得深广、见得瑰奇。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qī liáo B . xī liào C . qī liào D . xī liáo
    2. (2) 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zhèn耳欲聋                驰chèng

  • 2. 古诗文默写。

    经典诗文绘景传情,值得反复诵读品味,诗文绘景: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①,禅房花木深”;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有“②,漏断人初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青树翠蔓,③,④”。诗文传情:《关雎》中的“悠哉悠哉,⑤“表达了”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⑥”道出了超越空间的真挚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⑦,⑧!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了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之情。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构建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体现。

    ①在遭遇重大灾难的未来地球上,人类社会规则有哪些变化

    ②并且寻找到了独特,先进的价值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

    ③就拿《流浪地球》来说,其构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

    ④而这些自我设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情怀

    ⑤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自救

    A . ②④③⑤① B . ②③①⑤④ C . ③②⑤①④ D . ②④①⑤③
  •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 (1)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因此成了经典作品。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两个篇目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故事性和知识性的特点。

      【示例】《〈战国策〉第八》

      故事性:前五段都在讲述时代背景,特别是合纵派代表苏秦和连横派代表张仪的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知识性:最后一段提及《战国策》一书时,又具有知识性的特点,让我们了解了《战国策》的编者、文辞特点、记事起止年代等。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史记〉〈汉书〉第九〉

    2. (2)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祛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钢”的。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内容,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 5. 以和为贵,和谐共生。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准备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光明网讯1月17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旨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社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材料二】

    “和”字源于“稣”。而“稣”又从“命”从“禾”。《说文》:“ ,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酥”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长短不同的竹管发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材料三】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和,顺也,谐也,不紧不柔也。

    ——《康熙字典》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2. (2) 通过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推测“和”的起源和①有关,它的本义可能是②,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有③
    3. (3) 班级举行“以和为贵”的主题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演讲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到壶口

    ①第一次去壶口是天旱水瘦时节。还没走到壶口岸边,先被脚下那黝黑的河床石惊呆了。那河床石被泥沙打磨得棱角全无,光滑圆润,闪烁着铜浇铁铸一般的光泽,不由得想起那些经年累月在黄河岸边拉纤的汉子,匍匐在地,砥砺前行,静如山,动若虎,吼一声山呼水应。再往河边走,河床石变得愈发狰狞起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足有两尺多深,一道道顺着河流的走向排列,短的三五米,长的十多米,犀利而又静默。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坚硬的河床成了这般模样?

    ②后来当了电视台的记者,隆冬时节,我们去拍壶口。四五百米宽的晋陕峡谷之间一片冰阵,就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造山运动,擎山拓谷,跌宕起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冬之神定格,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连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岛也深陷在冰阵之中。壶口上游的龙王辿(chān)河床比较宽阔,虽然搁浅的流凌夹岸,但主河道并没有完全封冻,十多米宽的细流绿幽幽的,缓缓流淌。而壶口也因十里龙槽与龙王辿之间失去了落差,没有了往日排山倒海的气势,只有一股水雾喷发,像是有一只巨兽深潜在冰下,吞吐吸纳,蓄势待发。

    ③待到惊蛰之际我们再去拍壶口,则是另一番景象。那搁浅在岸边的冰阵被泥沙覆盖,有的像古城堡的断垣残壁,有的则像巨兽一般张牙舞爪。壶口景区的朋友给我们每人手里塞了一条扁担,说爬高援低能借力,跨越冰裂时要让扁担和裂纹走向呈十字交叉,一旦脚下落空兴许能救一命。听得人后背直起鸡皮疙瘩。我们上下攀缘,一会儿在冰盖下猫腰穿行,犬牙交错的罅隙里消融的冰水淙淙作响;一会儿又爬上冰峰,借助手中的扁担才能跃上另一道冰坎。冷风中出了一身热汗,终于可以望见瀑布了。朋友说,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大地回春,冰块都开始发酥了,我们现在站的冰块下方是石岸,还在实处,再往前,下面就是龙槽。

    ④站在这里看壶口,就像一个活火山口,只不过它升腾的不是岩浆而是水雾。整整一个冬季,那水雾一层一层地落在四周的冰面上,结成了冰,正对着壶口的那一面就形成了一座冰的悬崖,喷薄的水雾使悬冰下冰挂如林,远远望去酷似一尊金须飘飘的龙首。注目中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对面十米高的冰岸地崩山裂般地塌下,冰块砸下去,水浪冲天而起,彩虹飞扬。这是地与天的呼应!惊蛰到,地回春,龙抬头,河开了!

    ⑤此时再向那冰封的十里龙槽望去,才发现正中间顺着大河的走向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深深的冰隙,仿佛真有一条巨龙刚刚从这里告别了地母,顺天意应时势,冲破一切重负和羁绊冲天而去,这一川的冰凌正是它抖落的一身鳞片。

    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据黄委会的数据,凌汛期河水的秒流量可增加到一千立方米以上,最高时可达八千立方米。这,便是桃花汛来了!

    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

    ⑧这是一场水与冰、春与冬的较量。大河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一路向前。

    ⑨春天来了,暖阳开起,沉睡了一冬的壶口醒了,冰岸崩塌如春雷震地,晋陕峡谷两岸桃花盛开,风吹落笑像天女散花,彩虹飞舞似霓裳翩翩。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

    1. (1) 文章写作者三次到壶口,见到了壶口瀑布三种不同的状态。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时节

      壶口瀑布的状态

      第一次

      静默

      第二次

      第三次

      惊蛰时节

    2. (2) 请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顺流向前,孟门以下的主河道已被流凌冲开一条路,激流涌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打着旋儿不断地削砍着夹道的冰岸,那数丈高的冰岸渐渐崩塌,扑入大河的怀抱,反而壮大了这开河的生力军。

    3. (3) 作者在描写惊蛰之际看壶口时也采用了课文《壶口瀑布》定点换景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进行分析。
    4. (4) 请结合文中第⑦段和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谈谈你对壶口精神的理解。

      ①我这才明白了壶口的河床为什么会是那般模样,那是水的亲吻,那是冰的磨砺。

      ②桃花汛消融了生铁一般狰狞的流凌,荡起一河炽热的春水,奔向蓝色的海洋。

  • 7.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恐龙无处不有

    ①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②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③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④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⑤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⑥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火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⑦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⑧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捣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怪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⑩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人类在古代就发现“地可动山可摇”。

    ②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③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海底扩张说。结合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④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⑤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⑥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中。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选自《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标题用双重否定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有力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B . 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 . 文本二第⑤段加点词语“可能”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 . “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2. (2) 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3. (3)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谈到了“板块构造”,但选用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请分别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进行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 8.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橹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运筹:筹划战略。③帷幄:军中帐幕。④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⑤馈饷:粮饷。⑥禽:同“擒”。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才美不外                下小潭 B . 求其能千里也            知我不知鱼之乐 C . 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D . 天下同利也                选贤
    2. (2)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3) 请分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4. (4) 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主旨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全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画线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四、作文(50分)
  • 10.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 写一篇作文。

    我爱读书,书中有沁人心脾的墨香,书中有启迪人生的智慧。我用心咀嚼每一个有形的文字,让感动流过每一条血脉,在心中久久珍藏。我爱读书,老师是一本书,他让我温暖;生活是一本书,它让我成长;自然是一本书,它让我……我用情品读每一页无形的纸张,他们滋养着我的灵魂。

    任务一: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请以“书香伴我行”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观点明确,符合文体特征。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