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b>诗文名句默写,完成1~2题(共7分)</b>
  • 1. 直接性默写
    1. (1) ,在河之洲。(《诗经》)
    2. (2)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3) 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 ”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4) 古诗文中含情思“此生宁愿孤独,我也绝不屈就。”写出最恰当的连续两句古诗文名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 (5) 古诗词中有许多含“马”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2. 理解性默写。
    1.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 (2) 《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二、<b>名著阅读,完成各题(共15分)</b>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第八回,有删节)

    1. (1)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___
      A . 人民公园的牡丹盛开了,慕名而来的市民们面面相觑 , 欣赏着这首次亮相州城的胜景。 B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盗窃犯以为计划天衣无缝 , 却在案发后8小时落网。 C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得益彰 D . 一些国外媒体诋毁我国在抗击新型肺炎中所作的努力,恶意抹黑中国的行径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 (2)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 . 因为被高太尉陷害,所以林冲得到了牢营中“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B .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更重要的是林冲没有钱物相送。 C . 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D . 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真实情况。
    3. (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
      A . 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城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C .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林冲这一人物委曲求全的隐忍性格。 D . 本文运用古白话,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在刻画差拨形象方面也极富讽刺意味,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了一个令人生厌的形象。
    4. (4) 结合差拨对林冲的前后态度变化等分析差拨人物形象。
  • 4.   阅读《三国演义》语段,回答问题。

         A于十一月二十曰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洗足散发,来到坛前,吩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他缓步登坛,观谵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A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怨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同东南风大起。

    语段中的A指的是 ,从上述 (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他的形象特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除去《草船借箭》,请再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个故事

  • 5. 读书时,除了在书中直接圈点批注,还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请阅读下面晓语同学的摘抄笔记,回答问题。

    【摘抄】

    ㅤㅤ“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心得】

        这是青年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从此会成为我青春岁月中最重要的路标。这样的“红色经典”,虽有年代感,但依然富有生命力。

    1. (1) 结合你的阅读经验,晓语同学摘抄的这段文字,出自于《》。
    2. (2) 对于“红色经典”,你有怎样的感受或认识?请结合你阅读过的“红色经典”,说说你的理解。
三、<b>文学常识积累,完成下题(共3分)</b>
  •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旦、小生、小丑、老旦也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B .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古代的诗文集常用作者的字、号、官名、书房名、籍贯名等来命名。如杜甫的《杜工部集》是用宣名命名的,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是用籍贯命名的,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是用号名命名的。 D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四、<b>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题(共9分)</b>
  • 7. 古诗词鉴赏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1. (1) 本诗的体裁是 ,这首诗押韵 ,请写出与本诗体裁相同的一个题目
    2. (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中诗人运用残月、滴漏两个物象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布景,暗写了诗人内心的烦乱。 B . 诗人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相等衰残的景象描绘了一部驿站冬夜难眠图。 C . 颈联直打抒胸障,从“慷慨”“凄凉”两词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由激昂高涨转为悲伤凄凉。 D . 尾联中的“行人”实际上是诗人自指,诗人天明重登征途,环顾四野,无可供娱心悦目之物,聒噪的蝉鸣声更增添了诗人的烦乱。
    3. (3)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本诗以“乱”为诗眼,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因何而“乱”。
五、<b>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共22分)</b>
  • 8. 课内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 渔人甚

       ② 阡陌交通

    2. (2) 翻译下列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文中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试着分析作者这样写作目的是什么?
  • 9. 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 ,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 , 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减)

    注释: ① 春秋:年纪。 ② 亲近;皇帝的侍从。 ③ 效:效忠。 ④ 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 ⑤ 衿:衣襟。

    1. (1)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子卿尚复谁乎/天下 B . 虽蒙斧钺汤馒/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 且陛下春秋高/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 . 大臣亡罪夷灭数十家/南冥 , 天池也
    2. (2) 下列句子与“效死于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苦而不平? B . 南阳刘子骤,高尚士也。 C .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 林尽水源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4. (4) 下列对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选文对人物语言的叙写逼真,出场人物的语气极为激昂。 B . 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虽然回答简短,但言辞包含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对老友的期许。 C . 选文在描写苏李诀别时,没有正面描绘苏武但从李陵的言语中透露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D . 选文的文学性很强,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苏武的高大形象,千多年来苏武成为无数志士仁人的榜样。
    5. (5) 分析苏武精神品质
六、<b>说明文阅读。(共7分)</b>
  • 10. 阅读《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文化》,完成下面问题。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文化

    ㅤㅤ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了世界。从立春到小满再到霜降,时节的变换,让我们感受到天地宇宙之间生生不息的循环与更新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毫无疑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对于时间的理解。

     ⑴ _______

    ㅤㅤ 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根据自然气候的情况,对整年的时间进行的划分。这二十四节气按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从春到冬,又回到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ㅤㅤ ③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大部分讲的是物候状态。以惊蛰为例,中国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桃花灼灼,黄莺鸣叫,鸠鸟开始求偶。风起于青萍之末,冷暖交替、草木枯荣之间形成了节律,人的生活世界也随着物候的变化而变化,也形成了中国人特殊的关于时间的感受与体验。

     ⑵ _____

    ㅤㅤ ④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农耕文明需要“靠天吃饭”,自然而然,就需要农人掌握自然运转的规律。

         ⑤ 通过观察太阳周年的运动和由此带来的物候的嬗变,中国古人认知到一年之中天气、地理和山水方面的种种变化。他们将这些变化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并且将其用来指导生活和生产实践。

    ㅤㅤ ⑥ 春种夏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构成了自然与人的对话。“雨水”告诉人们降水开始了,要做好春耕、春播的准备工作;“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在农人的眼中,二十四节气就是他们从事农耕活动的指南。很多民谣和谚语包含了时节与农事的信息,如“清明秧,立夏苗,小暑穗,大暑谷”。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农耕民族的经验。

    ⑶_____

    ㅤㅤ ⑦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生活实践的产物,这一独特的时间节奏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挥之不去的文化乡愁。比如饮食,如今餐桌上常见的春卷,就跟古人“立春”日咬春的习俗相关;比如习俗,在清明扫墓、踏青,也继承着古人赋予“清明”的生气旺盛、吐故纳新的文化内涵。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中,包含着生活、环境、气候、节令,代表了中国人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最高智慧。

    ㅤㅤ ⑧ 岁月不 , 时节如流,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节奏和人文思想。这种来源于自然和宇宙的生生之力,值得被每一个中国人所体验和感受。

    1. (1) 依据说明的内容,请你在文章横线处分别选择对应的标题。(只填序号)

      【甲】农耕文明的智慧和经验   【乙】节气背后的文化与思想   【丙】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节奏

       ①      ②       ③

    2. (2) 结合语境推断加点字注音,理解画横线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
      A . 春种夏秋收冬藏(chánɡ)

      岁月不(住)

      B . 春种夏秋收冬藏(zhǎnɡ)

      岁月不(住)

      C . 春种夏秋收冬藏(chánɡ)

      岁月不(停留)

      D . 春种夏秋收冬藏(zhǎnɡ)

      岁月不(停留)

    3. (3) 文中多处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找出一处,说说其作用。

    4. (4) 二十四节气独特的时间节奏体现了中国文化。结合你的阅读积累,推断下面的节气卡中节气与诗歌匹配不合理的一项是
七、<b>现代文阅读,完成11题(共20分)</b>
  • 11.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木舟

        ① 我的故乡,一言以概之:“穷乡僻壤”,什么都缺,缺钱、缺路、缺高楼。每到夜半时分,孤零零的路灯投射出依稀昏黄的灯光,照在零零散散的房屋上,不免给人荒凉破败的感觉。但有一样,故乡是决计不缺的,便是那流淌不尽的河流。

        ② 流过爷爷的旧时代,流过爸爸的近时代,流到我的现时代。故乡的木舟,贵零不贵整、贵乱不贵齐,零零星星地镶嵌于河流方塘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大气,是不可求思的。但我欢喜的,便是它的百转千回、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

        ③ 故乡的木舟,在我的记忆里,有其独特的位置。如今再将记忆启封,如同封存多年的陈酿,散发出它独有的醇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④ “呀!”幼时的我得意地跳上木舟,那神情仿佛在说“瞧我多能!”摇摇晃晃走上船头,蹲下,脱下拖鞋,把脚伸进白花花清凉凉的溪里,一股凉意从脚底传至心里,实在是——太舒服了!脚丫子拍着水,泛起水花,抬头仰望天空,看着天空流动的云,静止的太阳,不时掠过的飞鸟,真是好不惬意!偶尔在船上睡着了,微风拂过脸庞,睡梦中的我随木舟荡啊荡,仿佛在天空徜徉,突然有种“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禅味了。

        ⑤ 傍晚时分,是奶奶出来寻我吃饭的时候了,唤我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我赶紧把脚从水中抽出,偷偷摸摸爬上岸,迎头碰上向河边走来的奶奶,奶奶这时总会和我讲起水猴子,说水猴子最喜欢捉我这样的小孩子了,我耷拉着脑袋听奶奶娓娓道来。虽然我对奶奶的话深信不疑,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水猴子,那想见水猴子的心呐,痒痒挠挠的。于是,次日我又跳上木舟,期冀水猴子过来捉我,可惜,它总不出现,总不来捉我。

        ⑥ 油菜花开的时候,爷爷划着木舟带我去田里务农,其实务农的是爷爷,我总是去找我的蟋蟀、青蛙朋友们,我和它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语。于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里,总能见到一个梳着羊角辫,蹦蹦跳跳追着一只小蟋蟀跑的三寸丁。跑着跑着,跑过了我的童年,而那个穿梭于油菜花间的三寸丁,也长大了。

        ⑦ 长大了,心也变得敏感纤细了。心事无处诉时。便喜欢一个人划着船,于芦苇更深处驶去。星罗棋布的农田,岸旁的垂柳,河边的红廖和白苹,空气中飞扬的柳絮,无一不为阳春三月装点上一份膜朦胧意境。抬头仰望苍穹,燕子轻快地翱翔,蜻蜓满天飞,云儿在天空自在奔跑。低头看向四周,田垄上的麻雀咻咻交谈,岸边的桃花灼灼开放,花间的蜂儿蝶儿盘旋飞舞。东风拂过,三千花瓣簌簌飘落,一瓣一瓣恍若跳动的精灵。桃花树下,花瓣雨里,这样美得令人窒息的景色里,我忘却了一切烦神忧思,只静静听着花瓣飘落、零落于地的声音。

        ⑧ 困倦时坐在船中,翻开置于膝上的随笔,饮着顺便带来的清茶,突然瞧见“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原来青青绿竹,幽幽寒潭,也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我,更该如竹如潭般,做到“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⑨ 偶有一次在船舱入眠,听着船底水声,睡意竟渐渐消减,索性起身到舱外看星星。还记得当时,天遥地远,残月如钩,置身漫天萤火里,充满感动与幸福。不久,自己在空气中传来的阵阵青草香里,入了梦乡。河中氤氲的水雾给我披上了蝉翼般的霓裳,如梦似幻,缥缈朦胧。次日清晨,才发觉竟在船舱外与自然共枕共眠。抬起胳膊,发现一个醒目的蚊子包,不禁莞尔……

        ⑩ 故乡的木舟,承载着我的童年的故乡的木舟,悠悠荡荡,如今,却不知其已驶向何方。我站在心河之岸,朝远方呼唤:“我的木舟,我的童年,你们在游荡四海、历尽沧桑之后,一定记得返程,回到我的心灵之乡!”

    1. (1) 奶奶讲述水猴子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2. (2) 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如今再将记忆启封,如同封存多年的陈酿,散发出它独有的醇香。

      河中氤氲的水雾给我披上了蝉翼般的霓裳,如梦似幻,缥缈朦胧。

    3. (3) 试着分析第 ⑦ 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 (4) 请结合文章第 ⑧ 段,试着分析本段的语言特色。
    5. (5) 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八、<b>综合性学习,完成各题(共7分)</b>
  • 12. 应用文阅读,找出留言条中的多处不妥之处,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留言条

       尊敬的张主席:

       您好!

       苏东坡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希望中学团委书记张刚,前来邀请您为我们作《与青春同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未能谋面,深感遗憾,明天下午,我会再次大驾光临,向您请教。

                                                                                       张刚

                                                                                    2021年6月18日

     ①   ②

     ③   ④

  • 13. 下面是语文老师为抗击肺炎写的七言律诗,顺序被打乱,同学们有下面四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  )

     ① 北海莫非浪漫滩  ② 凝心聚力新春里  ③ 宅居斗室意阑珊  ④ 同贺魔消万众欢

     ⑤ 岁末瘟神伤荆楚  ⑥ 今日有期平乱疫  ⑦ 南山应是梅开遍  ⑧ 明朝如约赏幽兰

    A . ⑤  ③  ⑥  ⑧  ⑦  ①  ②  ④ B . ⑤  ③  ⑦  ①  ⑥  ⑧  ②  ④ C . ②  ④  ⑦  ①  ⑥  ⑧  ⑤  ③ D . ⑤  ④  ⑥  ⑧  ⑦  ①  ②  ③
  • 14. 请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对联。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面对全球暴发的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合作的阳光才能驱散疫情的阴霾。在此形势下,中国以身作则,以言践行,为各国提供援助。

    上联:恪守国际道义

    下联:

九、<b>写作(共60分)</b>
  • 15. 从两题中任性一篇作文,完成写作。

    ⑴请以“我的青春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

        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⑵按要求作文。

        歌唱是时代的旋律,歌唱更是青春的心声,我们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歌唱和谐的人际关系。歌唱美好的时节美景,歌唱每一个使我们成长、使我们感动的瞬间。歌唱历史给我们的馈赠,歌唱未来为我们梦想洒上的金光。歌唱吧,让我们在青春的乐谱上敲击自己的节奏,演奏属于自己的华丽乐章。

        请以“歌唱”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班级、学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