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烟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6月阶段...

更新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学生在正方体1和正方体2的六个面上用A和a标记,在正方体3和正方体4的六个面上用B和b标记,将四个正方体同时多次掷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每个正方体上A和a(或B和b)的数量均应为三个 B . 用正方体1和正方体2可以模拟分离定律的分离比 C . 统计正方体3和正方体4的字母组合,出现bb的概率为1/4 D . 统计四个正方体的字母组合,出现aaBb的概率为1/16
  • 2. (2022高一下·浙江期中) 自然界配子的发生、个体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制约,存在致死现象。某基因型为Aa的自花授粉植株,A对a为不完全显性,若在产生配子时,含a的花粉1/3致死,其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   )
    A . 4:1 B . 3:7 C . 9:6:1 D . 3:5:2
  • 3. 真核生物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用于有性生殖的单倍体细胞。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分裂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B .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核DNA数目相同 C . 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会使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D . 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可遗传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则不会
  • 4. (2023高一下·淅川月考) 下列关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离”指子二代出现的性状分离,“自由组合”指雌雄配子的自由结合 B . 一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两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 这两大定律都只能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不能发生在无性生殖的生物体内 D . 分离定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5. 为了进一步探究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用到的技术手段有同位素标记、离心 B . 若在实验中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两组细菌,则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相反 C .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 . T2噬菌体和细菌所含的核酸中嘌呤总数并非都一定等于嘧啶总数
  • 6. 某DNA(14N)含有2000个碱基对,腺嘌呤占30%,若将该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结果如图1;若将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2结果,错误的是( )

    A . Y层全部是仅含15N的DNA分子 B . Z层与W层的核苷酸链之比为1/8 C . 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5600个 D . X层与Y层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 7. 生物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常结合为DNA-蛋白质复合物。下列结构或过程中不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的是( )
    A . 染色体 B . DNA复制 C . 转录 D . 翻译
  • 8. (2016高三上·黑龙江期末) 如图表示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 若X是m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氨基酸 B . 若X是DNA一条链,Y含有U,则管内必须加入逆转录酶 C . 若X是tRNA,Y是多肽,则管内必须加入脱氧核苷酸 D . 若X是HIV的RNA,Y是DNA,则管内必须加入DNA酶
  • 9. (2023高一下·淅川月考) 基因甲基化修饰的方式有:①启动子的甲基化,使启动子与基因阻遏蛋白结合;②启动子的甲基化,改变启动子在基因中的原始构型;③DNA序列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促进胞嘧啶脱氨,再甲基化变成胸腺嘧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这三种方式造成遗传性状的改变都属于表观遗传 B . 方式①进行的基因甲基化修饰可能抑制基因的转录 C . 方式③进行的基因甲基化修饰可能使翻译提前终止 D . 生物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相应基因甲基化程度有关
  • 10. 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某一正常基因及其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氨基酸序列进行判断,下列关于该正常基因发生的突变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丝氨酸

    脯氨酸

    亮氨酸

    A . 突变基因1和2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发生了一个碱基的增添 B . 突变基因2和3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发生了一个碱基的增添 C . 突变基因1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发生了一个碱基的增添 D . 突变基因2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发生了一个碱基的增添
  • 11. 杰弗里·霍尔等人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关研究表明,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用基因A、a代表)。这个发现向人们揭示了生物钟受到基因的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果蝇体内存在基因的自发突变 B . 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 C . 并非只有果蝇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D . 霍尔等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周期基因的结构
  • 12. 某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图中的四种配子。下列关于这四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配子一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该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 配子二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 配子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原因可能是含b基因染色体片段易位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 配子四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A或a基因缺失
  • 13. 关于生物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与进化有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依据 C . 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D .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能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论据
  • 14. 某自然生长条件下随机授粉的XY型性别决定植物,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有一对等位基因N和n,N基因控制叶片宽阔,n基因控制叶片狭长。该植物的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雌雄植株各占50%,且狭长叶个体占12%,则有关该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 形成花粉过程中,有等位基因N和n的分离现象 B . 该种群阔叶雌株和所有雄株随机授粉,下一代狭长叶植株约为1/10 C . 若再随机授粉一代,阔叶雄株约占20%,狭长叶雌株约占2% D . 阔叶雌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 15. 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在地理上分隔开来的地区,三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在甲地区生活有某种鸟类A,以后部分个体迁徙到乙、丙地区,经过若干年后演变成两个新的物种B、C,但发现物种B仍能与物种A杂交产生后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 若物种A与物种B可以杂交产生后代,则后代应该是高度不育的 B . 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基因库出现巨大差异,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最后演变成A、B、C三个物种 C . 比较解剖学发现,物种C和B的翼在形态上差别较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 . 测定物种A、B、C基因组序列,比较其异同,可以从分子水平为它们是否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6. 某种烟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色(A)对白色(a)呈完全显性,现有两个开红花(甲、乙)的三体植株,让甲、乙分别作父本进行测交,统计后代,甲测交:红色:白色=4:1,乙测交:红色:白色=3:2,出现这些比例的原因是当存在两个相同基因时会造成花粉不育,错误的是( )
    A . 若三体杂合子与正常植株杂交,获得三体纯合子,该三体植株只能作母本 B . 若三体纯合子作父本与正常植株杂交,后代中不存在三体 C . 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a,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 D . 甲与乙杂交,甲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开白花的比例比乙植株的多
  • 17. 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1为纯合子 B .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为纯合子 C .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为杂合子 D .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3为纯合子
  • 18. 关于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英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链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抗-S,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提取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从而否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错误认识。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缺乏对照实验,所以不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 B . 完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 实验巧妙地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 D . 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
  • 19. 粗糙脉孢菌是一种真菌,野生型孢子成熟较早(黑色,基因型为A),缺陷型孢子成熟较迟(白色,基因型为a),合子(Aa)经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产生的孢子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下列关于粗糙脉孢菌分裂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孢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次DNA复制 B . 若孢子1与孢子2的遗传信息不同,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 . 合子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会发生A与a基因的分离 D . 题图中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 20.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该变异是定向的 B . 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 . 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 . 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1. 某植物的三个基因A、b、d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紫色物质。基因A、B、D分别对基因a、b、d为完全显性。假设该生物体内紫色物质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通过下面的途径转化而来(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如果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紫色子代的概率为
    2. (2) 如果要探究b、d两个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及简便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结果预测:

    3. (3) 如果A、a,B、b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 , 若不考虑突变、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情况下,对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进行测交实验,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22.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 图甲中③阶段包括过程,图乙中c细胞位于图甲的段(填字母),图甲中NO段形成的原因是
    2. (2) 图乙中g细胞的名称是,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发生在图甲中的段,该细胞上一时期染色体的重要行为是
    3. (3) 图乙中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是(填字母)细胞,如果对卵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观察到的同时期细胞的不同之处是
    4. (4) 若细胞a的基因型是AaBb,h的基因型是Ab,则和h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c细胞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 23.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某科研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实验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
    2. (2) 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
    3. (3) 如果添加试管5、6,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并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的放射性应主要位于中,原因是;少量位于中,原因是
    4. (4) HIV与朊病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HIV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注入(填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进行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朊病毒可能是向宿主细胞注入蛋白质。
  • 24. 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噬菌体ΦX174由一个环状单链DNA和蛋白质衣壳构成,能感染大肠杆菌。1977年,F.桑格在测定该噬菌体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时,意外地发现D基因中包含着E基因,如图(图中Met、Ser、Cln等表示氨基酸)。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噬菌体ΦX174的DNA中含有游离的磷酸基团个,D基因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为个。
    2. (2) 其中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填“是”或“否”)包含与E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完全相同的90个氨基酸序列,说明原因
    3. (3) 噬菌体ΦX174的DNA中碱基A、G、T、C的比例依次为20%、30%、10%、40%,该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时首先要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则该双链DNA分子中,A所占的比例为。写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
    4. (4) 若D基因中第149位的谷氨酸变为丙氨酸(密码子GUC、GCC、GCA、GCG),则噬菌体ΦX174的DNA上发生的碱基的替换情况是
    5. (5) 基因重叠在遗传学上的意义是(写出一点即可)。
  • 25.   1917年,摩尔根在正常翅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缺刻翅雌果蝇,让它与正常翅雄果蝇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突变),后代中雄果蝇均表现为缺刻翅,雌果蝇均表现为正常翅。同年,布里奇斯发现了另一只缺刻翅雌果蝇,且该果蝇经检查发现其染色体异常(如图所示)。已知果蝇的缺刻翅和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 (1) 果蝇因为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快、易于培养等优点,被当作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非常受重视,果蝇体内最多有条形态结构互不相同的染色体。
    2. (2) 摩尔根认为缺刻翅果蝇的出现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请你用遗传图解帮他完成分析。
    3. (3) 布里奇斯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果(如图所示),应该是取材于果蝇的(填器官名称)。从图中可知该缺刻翅雌果蝇的出现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结合摩尔根的实验可知,图中所示染色体为果蝇的染色体。
    4. (4) 布里奇斯用他发现的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只有正常翅,雄果蝇只有缺刻翅,且子代中正常翅:缺刻翅约为2:1,此结果说明死亡。
  • 26.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 (1) 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填“同一”或“不同”)种群。
    2. (2) 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深,乙箱果蝇体色不变。将甲、乙品系果蝇混养时,发现果蝇交配择偶时只选择同体色的果蝇进行交配。以此推断,本实验中甲、乙品系果蝇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填“是”或“否”),理由是
    3. (3) 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不同,导致发生改变,形成两个群体的体色差异很大。
    4. (4) 如表统计的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中显性基因频率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只

      100%

      0

      64%

      20只

      100%

      0

      65%

      第四代

      350只

      89%

      15%

      64.8%

      285只

      97%

      8%

      65.5%

      第七代

      500只

      67%

      52%

      65.2%

      420只

      96%

      66%

      65.8%

      第十代

      560只

      61%

      89%

      65%

      430只

      95%

      93%

      65%

      第七代时,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可能较大的是;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频率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