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116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 1.  广府文化独具特色,如广彩、广绣、扒龙舟、广东剪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是混合物 B . 制作广绣的蚕丝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 . 龙舟表面所涂的红色颜料是氧化铜 D . 将彩纸剪成精美的图案是化学变化
  • 2.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是
    A .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 B . 将生活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C . 从废旧汽车蓄电池中回收金属铅 D . 研发和使用更加低毒高效的农药
  • 3.  生机勃勃的地球离不开空气,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稀有气体可用于霓虹灯的制作 B .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C . SO2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之一 D . 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 4.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饮用运动饮料补充钠、钾等元素 B . 服用补铁剂治疗骨质疏松症 C . 缺锌会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 D . 汞、镉属于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 5.  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化学原理。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用天然气作燃料生火做饭

    天然气的成分是CO和H2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洗洁精与油污发生中和反应

    C

    用食盐调节汤的咸淡

    食盐和水的比例影响NaCl的浓度

    D

    用NH4NO3配制绿萝生长的营养液

    NH4NO3是复合肥料

    A . A B . B C . C D . D
  • 6.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 . 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B . 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 CO2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D .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 7.  钕(Nd)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钕属于非金属元素 B . 一个钕原子的质量为144.2g C . Nd3+的核外电子数为60 D . 一个钕原子含60个质子
  • 8.  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净水器如图,关于该净水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能把自来水变成纯净物 B . 能除尽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C . 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D . 净水时水最后流经小卵石
  • 9.  液氢、煤油(含C、H元素)、液氧可用作神舟飞船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火箭发射时仅靠空气不足以使燃料充分燃烧 B . 液氢和煤油完全燃烧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 . 液氢是高能燃料且燃烧后的产物无污染 D . 飞船进入轨道后主要利用太阳能维持工作
  • 10.  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 . 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 . 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 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11.  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 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 .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 .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
  • 12.  下列果汁或饮料中,呈弱碱性的是
    A . 苹果汁(pH≈3) B . 番茄汁(pH≈4) C . 西瓜汁(pH≈6) D . 苏打水(pH≈9)
  • 13.  钴(Co)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钴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物质

    CoO

    Co(OH)2

    CoCl2

    CoCO3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灰绿色

    固体

    难溶,粉红色

    固体

    易溶,溶液呈

    粉红色

    难溶,粉红色

    固体

    A . Co能从MgCl2溶液中置换出Mg B . CoO能与盐酸反应得到粉红色溶液 C . Co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H2 D . Co(OH)2可由Co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
  • 14.  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实验①:滴有浓硫酸的部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腐蚀性 B . 实验②:试管壁发烫,说明物质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 C . 实验③:反应后总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 实验④: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48分。
  • 15.  磷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制造,如LiFePO4等。
    1. (1) 白磷保存在水中可以防止自燃,主要原因是
    2.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消耗0.4g氧气至少有g红磷参加反应。
    3. (3) 磷有多种化合价,PCl5读作;已知 , 磷酸根离子的化学符号是;根据化合物的分类,LiFePO4属于
  • 16.  我国古代科技璀璨夺目,金属的冶炼与使用在当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1. (1) 日常生活中,适合制作电缆的金属是(填标号)。

      A.金   B. 铜   C. 汞  D. 钨

    2. (2) 明代《天工开物》描述了锡的冶炼方法,如图a。

      ①原料锡砂中的SnO2和木炭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原因是

    3. (3) 图b为古代炼锌工艺原理示意图。炉甘石成分是ZnCO3 , 高温易分解生成ZnO。

      ①泥罐外煤饼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泥罐内煤粉的主要作用是

      ②已知锌的沸点为907℃。泥罐下部温度可达1200℃,上部约为600℃,该工艺从反应混合物中收集液态锌的方法属于(填标号)。

      A.结晶        B.蒸发        C.蒸馏        D.升华

      ③必须冷却后才能取锌,是为了防止发生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4. (4) 湿法冶金利用置换反应。向Cu(NO32、AgNO3混合液中加入Fe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渣中有两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的金属阳离子是
  • 17.  制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某盐湖水样品含有NaCl、Na2SO4及少量MgSO4和CaSO4 , 某小组从中获取NaCl和Na2SO4的主要过程如下:

    1. (1) “除杂1”应依次加入的两种试剂是,“除杂2”应加入的试剂是。(除杂限选试剂:HCl、HNO3、Na2CO3、Ca(OH)2
    2. (2) 将“溶液A”在80℃蒸发浓缩,至有少量固体析出。

      ①该小组分析溶解度曲线,推测析出的少量固体是NaCl,但检验后却发现是Na2SO4。请作出合理解释:

      ②该小组停止蒸发浓缩,经、过滤得到大量Na2SO4固体及母液;将母液中的NaCl分离出来,操作是

    3. (3) 设计由硫磺(单质硫)生产Na2SO4的转化路径,依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常见+4价硫的化合物可与O2化合为+6价硫的化合物)
  • 18.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 (1) 向少量Fe(OH)3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2. (2)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2 , 观察到,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3. (3) 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①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②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 , 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4. (4) 如图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填“>”“<”或“=”)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有关。

  • 19.  某学习小组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浇灌植物,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1) 该小组首先研究了CuSO4的影响。每次施用的浇灌液均为100mL,配液方案如下:

      (本研究所用溶液很稀,密度均近似看作1g/cm3

      编号

      浇灌液中CuSO4

      浓度

      总体积/mL

      5%CuSO4溶液的

      用量/mL

      水的用量/mL

      盆1

      5%

      100

      100

      0

      盆2

      3%

      100

      60

      40

      盆3

      1%

      100

      a

      b

      盆4

      w

      100

      c

      d

      ①补充盆3的配液数据:a=,b=

      ②为了获得严谨的结论,合理设计盆4的配液方案:w=,d=

    2. (2) 该小组还研究了BaCl2的影响。研究结束后该小组将未用完的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直接混合,准备作无害化处理。

      ①混合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过滤,所得蓝色滤液中含有的溶质可能是:

      假设一:只有CuCl2        假设二:CuCl2和BaCl2        假设三:

      ③设计实验确定蓝色滤液的成分,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现象与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说明假设二不成立。

      ,说明假设三成立。

  • 20.  某小组采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探究CO还原Fe2O3时,出现了争论。甲同学观察到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推断黑色固体是Fe;乙同学提出质疑,认为黑色固体可能是Fe3O4 , 并查阅了资料:Fe3O4可被磁铁吸引,几乎不溶于稀的酸溶液。

    1. (1) 制备CO的原理是:(HCOOH在常温下为液态),图b所示三种气体发生装置中,可用于制备CO的是(填标号)。
    2. (2) 若甲同学推断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对乙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分析和验证。

      ①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可知,该反应生成Fe3O4是合理的,理由是

      ②该小组通过对黑色固体进行检验,证明同时含有Fe3O4和Fe.检验的操作和现象是:取样于试管中,

    4. (4) 该小组为了探索CO还原Fe2O3与温度的关系,走访了某钢铁厂。工程师用SDTQ热分析仪对该反应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温度下所得固体的质量,推导对应的固体成分,结果如图。

      ①用CO炼铁时,还原Fe2O3的温度应不低于℃。(填“400”“600”或“800”)

      ②图中:x=

      ③该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加热温度为600℃左右,他们发现上述对黑色固体成分的检验结果与图像有矛盾,推测黑色固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了以下反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