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2023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3-07-04 浏览次数:3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苏式泡泡小馄饨面皮薄如蝉翼,馅料若有似无。其中面皮主要能提供的营养物质是(   )
    A . 糖类 B . 油脂 C . 蛋白质 D . 维生素
  • 2. 下列文物主体材料主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A . 彩绘天王木盒 B . 秘色瓷莲花碗 C . 鎏金铁芯铜龙 D . 行书兰亭序卷
  • 3.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 金刚石 B . C . 氯化钠 D . 干冰
  • 4. 下列气体性质较为稳定,常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   )
    A . 氧气 B . 氢气 C . 氮气 D . 一氧化碳
  • 5. 下列仪器名称正确的是(   )
    A . 长颈漏斗 B . 烧杯 C . 镊子 D . 研钵
  • 6.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 铁离子—Fe2+ B . 纯碱—NaHCO3 C . 2个氮分子—2N2 D . 氯元素—CL
  • 7. 元素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食品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有较好效果的是(   )
    A . 加铁酱油 B . 高钙牛奶 C . 富硒茶叶 D . 含碘食盐
  • 8.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的是(   )
    A . 蔗糖水 B . 肥皂水 C . 蒸馏水 D . 食盐水
  • 9. 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会很快变为液态流动,其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x=3 B . 镓属于金属元素 C . 镓熔点较低 D . 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72 g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许多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贮存在纤维素中 B . 能用碘水或碘酒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纤维素 C . 棉、麻等植物纤维灼烧后有烧焦羽毛味 D . 纤维素能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和油脂组成相同,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1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 石灰石受热易分解,能用作建筑材料 B . 醋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水垢 C .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以用于炼铁 D . 固体氢氧化钠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
  • 12. 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 B . C . D .
  • 13. 某班开展制取 CO2 的学生实验,以下是几组学生的实验片段,其中正确的是(   )
    A .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 加入石灰石 C . 收集CO2 D . 存放CO2
  • 14. 物质的性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杯不断搅拌 B . 用浓盐酸制备的 CO2气体中会混入较多氯化氢杂质 C . 大气中的 CO2 溶于水显酸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 多种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 15. (2022·苏州) 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 将20℃的碳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 . 30℃时,将25g碳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75g D . 4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 16. 区分下列物质,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 . 空气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B . 二氧化锰和炭粉:取样加入双氧水,观察现象 C . 食盐水和蒸馏水:玻璃棒蘸取溶液灼烧,观察现象 D . 稀盐酸和稀硫酸:打开瓶口,观察是否有白雾
  • 17. 下列用微粒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碳原子和硫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 B . 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分子的体积增大 C .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H+ D .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 18. 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CH4 B . 《抱朴子》中描述一种物质:“可以刻玉,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该物质化学式对应b点 C . c点对应的物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 e点对应的一种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19.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了一种有机物组成的定量分析方法。以CuO为催化剂,取6.0g某种有机物在纯氧气流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CO2、3.6 gH2O和2.8g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有机物中不含有氧元素 B . 该有机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 该有机物中C,H,O,N的原子个数比为1:4:1:2 D . 若有机物未完全干燥,则氧元素质量分数结果偏大
  • 20. 某地区学生探究水样的 pH 及溶解氧浓度对钢铁腐蚀速率的影响。如图装置,在三颈烧瓶中放入 3.5 g 生铁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入 10 mL 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迅速塞紧传感器,重复实验采集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盐酸pH

    压强p/kPa

    溶解氧(DO)/mg·L-1

    P反应前

    P反应后

    DO反应前

    DO反应后

    开始降低所需时间/s

    2.0

    90.8

    91.8

    5.2

    4.3

    131

    3.0

    90.8

    91.5

    5.0

    3.7

    68

    4.0

    90.8

    90.3

    4.9

    3.4

    24

    5.0

    90.8

    90.5

    4.9

    3.7

    9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溶解氧浓度均下降是因为铁生锈需要消耗氧气 B . 实验①和实验②都生成了氢气 C . 实验③能观察到气泡,可能产生了氢气并消耗了更多体积的氧气 D . 由表中数据可知,pH 越小,铁生锈速率越快
二、填空题
  • 21. 海洋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不同,人们能以此获得称为“海洋温差能”的能量。对于确定的热传递装置,获得能量的多少与系统的导热能力、温差成正比。其简单原理如图所示:工作介质形成的蒸气经细颈管道变为高速蒸气流,冲击发电机发电。

    1. (1) 真空泵能通过降低压强,(填“升高”或“降低”)水的沸点。
    2. (2) 使用海水为工作介质的一大优点是能在冷环境中得到淡水,  这一过程类似实验室的(填操作名称)。
    3. (3) 实际生产过程中,需在钢制设备外喷涂保护层,其目的是,或采用氨代替海水作为工作介质,氨气的化学式为
    4. (4) 提高海洋温差能源利用率的方式除了寻找更佳的导热材料、工作介质外,还可以。(答一点)
三、综合题
  • 22. 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能用到的装置如图所示。

    1. (1) 仪器 a 的名称为,本实验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
    2. (2) 写出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防止反应中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通常会采取的操作是
    3. (3) 氯酸钾(KClO3)是实验室常用的另一种制氧药品,为了较准确测定氯酸钾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体积,并对完全分解后的残留固体进行分离。进行以下实验:称取一定量氯酸钾与1.5g 二氧化锰混合,然后加热直至无气体放出。

      ①读取气体体积时,应将反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 置中的气体冷却至室温再进行。则收集气体应选如图中的装置才合理, 理由是

      ②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息息相关。要测量气体体 积应选择(填“a”或“b”)时开始收集。

      a.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逸出时开始收集

      b.加热后,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③K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残留固体冷却至室温(20℃),称得其质量为 4.8 g。欲将 KCl 全部溶解, 至少应加入该温度下蒸馏水的体积约(填字母)。

      a. 5mL b. 10mL c. 20mL d. 30mL

  • 23. 大量的研究工作者正在寻求各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中 CO2的浓度。
    1. (1) 矿物固碳的基本原理是用固碳试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盐保存。氢氧化钙是一种传统的固碳试剂。国内外学者对其固碳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将氢氧化钙粉末与少量蒸馏水均匀混合,压制成样品块。测得不同 CO2气体浓度下,样品质量增加率与抗压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1、图-2。

      ①制备氢氧化钙可用生石灰(CaO)与水混合形成饱和溶液,该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然后结晶。请写出用氢氧化钙固碳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常压时,干燥的氢氧化钙需要在 300~600℃的温度下才能与 CO2发生反应,则制作氢氧化钙样品块时需要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③根据图-1,你能得到关于氢氧化钙固碳速率的结论是

      ④根据图-2 可知,固碳后样品的抗压强度随碳化过程中 CO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试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⑤请设计简单方案检验碳化后的产物中含有碳酸盐

    2. (2) 中国科学家己实现由 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反应Ⅰ是甲醇分子(CH4O)到甲醛分子 CH2O)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子的化学式为

      ②为使得反应工持续进行,反应Ⅱ中需要不断补充 分子,理论每完成一个甲醇分子到甲醛分子的转化,需要补充个 分子。

  • 24. 人们对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不可再分。

    1. (1) 18 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用锌加入稀硫酸中制得“可燃空气”,将少量“可燃空气”与空气通入铁质容器混合点燃,能产生剧烈的爆鸣,并产生水雾。该“可燃空气” 应该是 (填化学式)。
    2. (2) 1781 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加热汞锻灰(HgO)后得到了一种液态金属单质和一种气体——“脱燃素空气”,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更明亮。请写出卡文迪许制得“脱燃素空气” 的反应方程式
    3. (3) 卡文迪许认为普利斯特斯的实验并不能证明水的组成,于是用“脱燃素空气”代替空气重做了实验,目的是
    4. (4) 1783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高温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的质量增加,经研究证明铁转化为四氧化三铁,装置如题 24 图-1 所示。其反应原理为 (写化学方程式)。至此,水不是单一元素物质,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观点得到了化学界公认。
    5. (5) 180 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伏打电池在常温下对水进行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某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尼科尔森用电分解水的实验(题 24 图—2), 得到不同电极的电解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不同电极在相同条件下的的电解结果(以气柱高度表示电解产生的气体体积)

      电极

      时间

      H2体积

      O2体积

      V(H2):V(O2

      多孔碳棒

      4’28”

      66

      25

      2.6:1

      镀镍回形针

      2’22”

      66

      31

      2.1:1

      铜丝

      2’15”

      66

      33

      2:1

      已知:多孔碳棒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质量减少而需更换。

      结合图表信息回答,用多孔碳棒作电极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总是大于 2:1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6. (6) 在整个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利用了“分合”思想证明了水的组成。下面实验中属于“分”  思想的是 (填字母)。

      a.氢气燃烧实验    b.铁管实验    c.水通电实验

  • 25. 利用废镍催化剂(主要成分:Ni,和少量的 Zn、Fe、CaO 等杂质)制备 NiCO3的实验流程如下(虚线处部分流程略去)

    已知: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碱性条件下 NiSO4转化为 Ni(OH)2沉淀。

    1. (1) “酸溶”时,金属镍是否发生反应 (若能则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则填“不能”);为加快废镍溶解的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2. (2) “氧化”阶段发生的反应为 H2O2 + 2FeSO4+ H2SO4 = Fe2(SO43 + 2H2O,则反应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号);此阶段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3. (3) “除铁”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 Fe3+。改变温度、pH,Fe 转化所得产物可能不同(如图)。80 ℃、pH=6 时,Fe3+转化为 (填化学式)。

    4. (4) “沉镍”是通过复分解反应将 NiCO3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要在烧杯中制备 NiCO3沉淀,正确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将 NiSO4溶液与 Na2CO3溶液同时加入烧杯

      B.将 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 NiSO4溶液的烧杯中

      C.将 Ni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 Na2CO3溶液的烧杯中

  • 26. 铜及其化合物的冶炼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

    1. (1) 在实验室选择如图-1 装置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

      【查阅资料】

      ①木炭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中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夺去,生成单质铜

      ②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 600~800℃

      ③铜的熔点为 1083℃

      【装置分析】

      ①该实验并未采用略向下倾斜试管的加热方法,原因可能是____。

      A . 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药品部位,提高反应温度 B . 防止生成的气体冲散药品,降低实验成功率 C . 过程中会生成液态的铜,且防止石灰水倒吸
    2. (2) 【实验过程】

      实验:取 0.1 g 木炭粉与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按下表所示比例充分混合,在粉末堆中插入一块灼烧过的铜片,进行实验。

      序号

      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

      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固体的颜色

      1)

      1:9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3)

      1: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4)

      1:12

      无黑色物质

      5)

      1:13

      混有少量黑色物资

      ②从表中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质量比是

      ③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 1: 14 的实验,原因是

      ④取出铜片观察,发现埋入粉末的部分变红,有金属光泽,上方铜片也变为亮红色,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有

      ⑤某同学取 8.0 g CuO 固体粉末与一定量木炭以最佳质量比混合,若 CuO 完全转化为 Cu, 理论上预计能得到 Cu 的质量为

      ⑥试管底部的亮红色固体呈“海绵状”,如图-2 所示,实验得到“海绵铜”而非块状铜的原因是

    3. (3) 分别在 H2与 CO 气氛下,还原氧化铜样品。对反应后的样品进行 X 射线衍射,得到的XRD 图谱结果如图-3 所示。XRD 图谱中的峰值可以表征某物种的存在。结合图像说明,能否采用热还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纯净的 Cu2O 产品,(填“用H2能”或“CO 能”或“都能”或“都不能”),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