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历史选择性考冲刺压轴卷(一)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西周晚期的青铜铭文字体渐趋于规范。此后,铭文愈加变得种类多端并随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如秦国的书体有着浓厚的宗周色彩;南方诸国的铭文曾流行过修长的字体,但风格与东方的有所不同。春秋末期甚至还出现了以鸟兽为装饰的美术字——鸟虫书,奇道多变,极难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B . 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C . 宗法观念的影响区域有别 D . 礼乐坏推动文化的多元化
  • 2.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
    A .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 . 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 C . 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 . 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
  • 3. “塔”字,原不见于中国早期文字,为六朝时期翻译佛经所创。起初塔与庙结合,成为佛教象征,后来慢慢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点缀园林山川的建筑,其层数也逐渐由奇数变为偶数(当与中国古代宗教重偶数相关)。上述变化,说明塔(   )
    A . 自身佛教色彩已经消失 B . 见证了佛教的兴衰历程 C . 成为东西文化交流媒介 D . 已转化为中国化的建筑
  • 4. 如表反映了金朝六部尚书任职人员的种族来源情况。据此可知,金朝时期(   )

    民族

    女真族

    汉族

    契丹族

    渤海族

    总人数

    人数

    97人

    108人

    13人

    9人

    227人

    A . 政治上实行蕃汉分治制度 B . 社会生活上实行兵民合一体制 C . 汉人在六部中占主导地位 D . 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5. 下面是关于清代农业生产和人口(1600—1887)的统计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

    年份

    总人口(千人)

    农业人口(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1887

    400000

    340000

    1125960

    13.88

    855

    397

    47

    A . 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根本性提高 B . 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因素增加 C . 注重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推广 D . 高产农作物引进并大面积种植
  • 6. (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美国学者裴士锋在著作中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市场,同时陷入内战,英国如若不干预其中之一,将会面临着同时失去两大市场的风险。最终,英国选择在美国内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作者认为英国这一决策是因为(    )
    A . 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重要 B . 清政府已经成为英国的傀儡 C . 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 D . 太平天国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 7. 下图为民国初期上海寄往烟台的实寄封,贴4分帆船邮票;信封背面印有“上海鸿泰永记袜机厂”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 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近代广告业 B .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C .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D . 政府的政策助推了邮政业的改革
  • 8. 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活动(   )
    A .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B . 有力地批驳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D . 为开展国民革命做好了舆论动员
  • 9.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   )
    A . 陕北公学和联大起到了相同作用 B . 抗日战争有助于积蓄革命力量 C . 军事斗争已不是抗日战争的关键 D . 政治军事教育是中共办学特色
  • 10. 1956年8月1日,中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场本计划以“周”为单位的汇演,足足进行了24天,参加演出的单位共有37个之多,演员总数超过4500人,共演出了41台节目,上演了94场次,观众数以万计。不仅挖掘了大批民间艺术和艺术人才,也拓展了群众视野。音乐文化周的举办(   )
    A . 落实了“双百方针”精神 B .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C . 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 D . 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
  • 11. 在古罗马前期和中期的家庭内部,家父握有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家子”(包括家庭内的妇女、卑亲属、奴隶等)对外均没有法律人格。这说明古罗马前期和中期的法律(   )
    A . 意在延续习惯法的基本做法 B . 违背了公民法的基本理念 C . 具有身份等级的不平等特征 D . 协调了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 12. 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规定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学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作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以上史实说明日本儒学(   )
    A . 成为日本官方统治思想 B . 逐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C . 地位超越佛教影响巨大 D . 成为一般人进阶的敲门砖
  • 13. 在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在充分吸收了近代法国以及西欧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成就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已发展成为揭露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由此看来,理性主义( )
    A . 以批判宗教的神学蒙昧为己任 B . 源于近代欧洲的科学发展 C . 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理论 D . 影响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
  • 14. 1832年英国下院选举改革后,1872年取消举手投票,采用秘密投票方式;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取消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928年21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1948年实行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制;1969年规定选举权年龄由21岁降为18岁。据此可推知(   )
    A . 议会改革扩大了民主基础 B .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C . 代议制民主阻碍社会发展 D . 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地完善
  • 15. 1944年7月,参加筹建联合国的美、英、苏、中、法等44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苏联虽然参加了会议,但没有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也没有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说明(   )
    A .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 . 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C . 美苏关系急剧恶化 D . 战时同盟渐趋瓦解
  • 16. 学者惠一明说:“如果没有超级大国的诞生和冷战的爆发,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也就只能还是一个梦想”“美苏的争夺与冷战就是孕育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温床”。这表明(   )
    A . 欧洲一体化带有冷战烙印 B . 美苏争霸影响国际秩序 C . 欧洲一体化挑战两极格局 D . 美苏冷战争夺中间地带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变革的重要表现在于宋代政治文化风格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集文化政治精英身份于一身的士大夫的家国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成为众多出身庶民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历代传颂不衰。践行者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死士文天祥。

    ——摘编自魏巍《朱熹·宗族·社会——宋代的士大夫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的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当中国被拖入现代化进程,无论接受.还是排斥,历史大势不可逆转。康有为纵然学贯中西,天纵英才,始终无法扭转历史大势,这注定了他只能成为时代的少数派,既无力打破也无法逃脱。康有为尽管披着西方的外衣,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还是传统的“得君行道”的那一套:一方面,康有为在他的时代,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个新天道,然后四方奔走,想要得君,然后行道,可他想得的君,要么是被软禁的光绪,要么是流亡的溥仪。另一方面,他的救国方案,即使遇到明君,也不可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他没有意识到,西方宪制自有它生长的道德根基和伦理机制。康有为始终相信只有文化与制度嫁接起来,汇通东西——西方的物质文明结合孔夫子的教诲——才能重建中国人衰微的价值世界。

    ——摘编自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主要特征。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有数百万人之多的湖广人口,大量移入川陕汉水域及四川盆地。在这一移民浪潮之中,还有长江中游各支流山谷的客家人口,大量北向回流,移居四川。另有本来在长江河谷地居住的汉人,因为山地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遂逐渐移向山地,侵入中国西南山区,压迫当地原居族群同化或迁入深山。清代在西南地区,以武力改土归流,扩大政府直接统治的疆域,也当由人口大量迁徙的角度讨论。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1815年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与战争联系密切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纷纷倒闭;英国生产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滞销,致使英国众多的工矿企业难以为继;复员的陆海军士兵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失业人数猛增。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防止人口外流的政策,鼓励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殖民地地广人稀,急需大批劳动力弥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足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殖民地敞开大门迎接英国的移民。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翠云《19世纪的英国移民与加拿大英语》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中国国内移民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移民的背景和影响。
三、论述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博会(见下表,部分)是向世界各国展示举办国及当时世界政治、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人类各种生活范畴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

    时间

    地点

    名称

    主题

    1851

    英国伦敦

    万国工业博览会

    万国工业

    1862

    英国伦敦

    英国1862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工业和艺术

    1867

    法国巴黎

    法国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农业

    1873

    奥地利维也纳

    奥地利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文化和教育

    1876

    美国费城

    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

    美国百年

    1889

    法国巴黎

    巴黎世博会

    法国大革命

    1893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

    哥伦布发现

    1913

    比利时根特

    根特国际博览会

    和平、工业和艺术

    1933

    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6

    瑞典斯德哥尔摩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航空

    1949

    瑞典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环球体育博览会

    世界体育与运动文化

    1962

    美国西雅图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70

    日本大阪

    日本万国博览会

    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1982

    美国诺克斯维尔

    诺克斯维尔世界能源博览会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93

    韩国大田

    大田世界博览会

    挑战新的发现

    2010

    中国上海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1

    阿联酋迪拜

    阿联酋2020年迪拜世界博览会

    沟通思想,创造未来

    ——摘编自百度·百科《世界博览会》

    根据材料,就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