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州市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0 浏览次数: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0分)
  • 1. 1973年发掘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证明商周时期长江中游的先民们已成功采用了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随同出土了大量古炼铜炉,据遗存的古矿渣推算,累计产铜量达12万吨。这一古代遗迹(   )

    A . 说明大冶为春秋时最大青铜器产地 B . 反映了王室对地方控制松弛 C . 缺乏出土文献,对史学研究作用有限 D . 是值得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
  • 2. 《晋书•儒林传序》记载这一时期土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撰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
    A .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 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 . “三教合流”的形成 D . 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 3. 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 . 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 . 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 . 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D . 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 4. (2022·海淀二模) 《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 《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 5. 如表为学者整理的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期间

    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

    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A . 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B . 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 . 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D .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 6. 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
    A . 清朝国力的衰微 B . 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 . 李鸿章专权恣肆 D . 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 7. (2023高三下·长春开学考) 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小学教育。下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塾”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帽,另一人为陪同人员,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遁窗而逃。这反映了:( )

                

    《私塾教师之恐慌》——马星驰《新闻报》1915年10月18日

    A . 读书人与政府矛盾激化 B . 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C . 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 D . 近代教育转型曲折
  • 8. (2023·邵阳一模)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地方财政困难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 旨在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最终完成了国民政府的统一 C .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 D . 有利于扭转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 9.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询问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及“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团结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B . 倡导建立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C . 自我革命和从严治党的决心 D . 善于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10. 我国1978到1984年新增加的179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约有2/3来自农民。1984年,全社会购买力中,农民占到52.5%。这是因为( )
    A . 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 B . 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 . 市场经济体制已波及农村地区 D .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均衡发展
  • 11. 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
    A . 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B . 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 C . 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 D . 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
  • 12. 如图是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某贸易航线图。据此判断甲乙航线船只运送的主要物品(   )
    A . 甲:手工制品乙:贵金属 B . 甲:丝绸、瓷器乙:白银 C . 甲:贵金属乙:手工制品 D . 甲:白银乙:丝绸、瓷器
  • 13.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 . 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 . 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 . 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 . 欧洲地区已具工业革命条件
  • 14. (2023高三上·河北月考) “启蒙运动不是革命运动,甚至不是政治性的运动,它是由一群学者、作家、艺术家和历史学 家推动的。这些知识分子相信,一旦理性与教育变得普及,迷信和无知自然会消弭于无形,人民也就不会相信神迹或君权神授这类的胡说八道”。由此可知,这一运动( )
    A . 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 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理性社会 C . 反对宗教信仰主张民主政治 D . 意在教化大众实现民智启迪
  • 15. 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 .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 不同种族的矛盾 C . 美国的门罗主义 D . 考迪罗独裁统治
  • 16. 下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A . 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 . 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 . 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 . 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 17.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李斯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礼记·王制》

    材料二: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的特点。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并概述其意义。
    3. (3)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阐述: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的创新及“实践”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立。中国考古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了系统性的发展。史语所在传统金石学的基础上,引进了科学思想和田野方法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在出土材料研究和考古发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甲骨文研究、安阳殷墟及龙山遗存的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小屯、龙山与仰韶》等考古名作。这些活动维护了民族尊严,为中国史前史寻找到了文明的根源,回击了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成功地认识到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1937年后,全面抗战爆发,考古事业进入低潮,抗战结束后的三年内战期间则陷入了停滞。

    ——摘编自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

    材料二:1910年后,美国考古学走向职业化,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本土大陆历史的热切期待。美国民族事务局雇用专业学者对本土的民族志和语言问题展开研究。以博厄斯、威利等为代表的考古学家通过地层学和序列年代方法确定了北美区域性文化编年史,并认为美国史前文化发展是完全独立的过程。随着20年代古印第安人遗物的不断发掘,考古学家通过计量分析、环境演绎等手段推断出印度安人是具有变化能力的族群,改变了长期以来土著居民是“原始停滞”的种族观念。这些考古活动还解决了古代遗存的地域共性和差异性问题,并影响到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考古学进展。

    ——摘编自布鲁斯·崔格尔《考古学思想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上半期中国考古取得的成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上半期中、美两国考古研究的异同。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 19. 【中国古代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20. 在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一直是衡量一国强盛的最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材料中任选某一时期或某一个国家,分析其制造业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合理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