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

更新时间:2023-06-08 浏览次数:94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七下·渝北月考) 阅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完成下面小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 (1)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2. (2) 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②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 (3)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什么?后面为什么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 (4) 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 (5) 请你替“我”给长妈妈写一段碑文刻在她的墓碑上。碑文可以抒发感情,描写她的性格,或者概括她的一生。(20字以上)
  • 2. (2023七下·歙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③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④“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⑦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1) 选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该选文主要描述了一事。
    2. (2) 请简要分析第①自然段,并说说其作用。
    3. (3) 文段③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4) 文段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 3. (2022七下·长兴期末) 活动二:“寻找最可爱的人”笔记整理

    “寻找最可爱的人”活动已渐入佳境,全校学生观看完“天宫课堂”后,对航天英雄极为崇敬,认为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长安中学特邀请相关专家来为学生们做航天主题讲座,小安为此做了相关笔记,请你和他一起整理。

    讲座一:忆往昔峥嵘岁月

    1956年10月8日

    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这一年也被誉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一枚长征火箭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

    1994年2月8日

    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首名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007年10月24日

    我国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该探测器围绕月球飞行,为月球表面拍摄高分辨率照片。

    2008年9月27日

    翟志刚乘坐“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1年9月29日

    我国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朝建设中国空间站迈出第一步。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展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探测。

    2022年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位宇航员顺利出舱。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讲座二:看今朝英雄人物

    王亚平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航。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宇航员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并以“太空教师”的身份为大众熟知。

    在进入航天员大队的第一年,王亚平就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课程。白天排满课程,晚上写作业、预习,她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12点前熄灭过。宇航员出舱活动的负荷极高,在重以百公斤计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会抖得连笔都拿不住。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抓握铅球、推举杠铃等。“我依然渴望带着孩子们的科学梦再次飞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王亚平期待着下一次飞天。

    钱学森

    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他年轻时留学美国,获航空博士学位。当时的他,是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家。美国如此评价他:钱学森一个人,就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渴望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但回国之路磨难重重,美国政府甚至将他关进监狱,软禁了五年。后来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谈判上的努力,钱学森才得以顺利回国。

    回国后不久,钱学森就开始筹建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懈努力下,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他用自己最前沿的火箭知识和科学思想,为中国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奇迹,勾勒出了中国航天发展最初的组织架构和系统轮廓。

    1. (1) 小安根据专家讲座写了课堂笔记,其中表述符合讲座内容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是“嫦娥一号”。该探测器绕月飞行,拍摄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照片,并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探测。 B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航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一次长足进步,也代表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C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王亚平迈出了中国女性宇航员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并以“太空教师”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即回到祖国开始筹建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他与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成功研制并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2. (2) 小安在笔记中写道:除了广袤的太空,深邃的海洋也是人类渴望探索的重要领域。中国航天探索,是一群人的攀登之路;《海底两万里》的探险,是凡尔纳笔下一行人的冒险之旅。请结合《海底两万里》和上述材料,帮小安完善笔记。
       

      道远且长

      道阻且艰

      可爱之处(人物品质)

      出处

      航天之路

      1956——2022

      (约66年)

      在“神五”飞船舷窗被烧得黑乎乎时,杨利伟坐在里面,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着程序。

      杨利伟:临危不惧

      《太空一日》

      讲座二

      航海之路

      布鲁伦——北冰洋

      (约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3. (3) 小安想给心中最可爱的航天事业工作者拟写一则颁奖词,作为此次笔记的小结部分,请你帮助完成。

      写作小助手

      颁奖词基本写法:言简意赅,点明人物事迹,150字左右。

      深入挖掘,彰显人物精神。

      综合表达,记叙、议论、抒情有机融合。

  • 4. (2023七下·潮安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片段,完成各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超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 (1)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 的过程。 B . 选文通过对夜间举着火把登山景象的诗意描绘,运用直接抒情,表达了对红军的赞叹。 C .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展开叙述,行文前后照应,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 D .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运用比喻,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2. (2) 选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
  • 5. 现代文阅读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 (1) 这几段话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2. (2)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句中的“描”能不能换为“改”?为什么? 
    3. (3) 为什么作者说“我看了信,也很悲伤”? 
    4. (4) 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事的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