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4月...

更新时间:2023-06-15 浏览次数: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 1. (2020八下·灌南月考)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 .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 .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 2. (2017八下·海南期中)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 .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 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D . 抗美援朝的胜利
  • 3. (2016·南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4. (2021·奈曼旗模拟) 21世纪的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20年2月发布,7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
    A .   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B . 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C .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
  • 5. (2017八下·海南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 恢复了国民经济 B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 .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 消灭了地主阶级
  • 6. (2022·通辽)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关联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统一 C . 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 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 7. 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如图中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A . 港珠澳大桥 B . 青藏铁路 C . 武汉长江大桥 D . 天问一号
  • 8.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 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C .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D .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9. (2023八下·深圳月考) 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 .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 10. 下面是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 . 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1.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B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 “大跃进”运动开始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 12. (2022九下·德庆月考) 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 . 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 . 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 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 . 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 13.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人物是(    )
    A .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B . “铁人”王进喜 C .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 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 14. “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    )
    A . 整风运动时期 B . 人民公社化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15. 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6. 1985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1992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大中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促使其改革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 公司制、股份制的推行 C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17.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揭开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它使人们认识到(    )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18.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
    A .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 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 .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 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 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通称“小飞乐”)(如图)。该股票的发行反映了(    )

    A .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计划经济体制结束
  • 20. (2021·惠民模拟) 在我国改革开放筚路蓝缕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 . 宁波、汕头 B . 深圳、海口 C . 深圳、上海 D . 厦门、珠海
  • 21. (2019八下·防城港期末)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
    A . 毛泽东和邓小平 B . 孙中山和邓小平 C . 孙中山和毛泽东 D . 刘少奇和邓小平
  • 22.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 .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 .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 . 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 . 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 23. (2022九上·广州开学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 .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 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 . 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 24. (2018九下·东区期中)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
    A .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 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 . 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 2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下列事件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

    A .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 中日邦交正常化 C . 中国加入APEC D . 中国加入WTO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甚感慨地说:“与这个勤政殿一别已52年了,上次来是光绪帝召见。新政施行不久,发生了政变。康、梁远去,而他(指光绪帝)被禁天牢。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

    材料三:1949年前后,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在英、美、印等国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元济参加的“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场景?指出“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及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 (3) 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 2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制度确立】

    材料二: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出现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拨乱反正】

    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1. (1) 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
    2. (2) 材料二中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什么事件?图片三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
    3. (3)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4. (4) 根据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5. (5)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组织形式的变化】

    材料二:

    【第三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1. (1) 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哪一事件?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两幅图片中农民“入社”分别指哪一组织?
    3. (3) 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当时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请给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29. 开放是一个国家的姿态,也是一个文明的气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打开开放的窗口】

    材料一: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追逐开放的脚步】

    材料二: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卷日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闲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设立上海浦东新区。

    【走向开放的世界】

    材料三: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联合早报》

    1. (1) 材料一中的第一扇“窗”位于哪个省份?其地位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格局。
    3. (3) 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于哪一事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