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23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押题卷(三)

更新时间:2023-05-31 浏览次数:6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I: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商周时期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下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商朝青铜器作坊使用规范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③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④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 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方式与中原的郡国制有很大区别。汉宣帝时期设置了一个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事务。这一机构是(    )
    A . 大鸿胪 B . 西域都护府 C . 乌桓校尉 D . 安西都护府
  • 3. 唐代出现了以山林、寺院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书院不但有名师,有图书,有学舍以居诸生,而且有仓縻以给诸生。这说明唐代(    )
    A . 私学教育繁荣 B . 科举取士的衰落 C . 教育体系完善 D . 社会教育多样化
  • 4. 辽代部族组织的地方管理机构以部为单位,根据各部以下是否统有石烈(县),分为部族—石烈一弥里(小乡)与部族一弥里两类。每部设有部族节度使司,在节度使司内,设节度使、副使、节度判官等职,节度使一般为部族最高长官。由此可见,辽朝(    )
    A . 在部落内部实行猛安谋克制 B . 地方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C . 游牧体制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D . 北面官的地位高于南面官
  • 5. 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天主教教义用儒学的术语变通改造,提出儒教和天主教是相通的,他们自己也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上述做法(    )
    A . 反映出欧洲出现儒学传播热潮 B . 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C . 体现了传教士会通中西的意识 D . 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 6. 1863年,礼部左侍郎薛焕认为当时的条约“始不过侵我权利,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预”。李鸿章认为中国吃亏太大,其(条约)规定“有出地球公法之外者”。这说明两人(    )
    A .   反对通过条约方式对外交往 B . 认清了中国不断丧失主权的根源 C . 感受到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 D . 认为清政府已成洋人统治的工具
  • 7. “这个法案,实际上是当时的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为着唤醒人民,为着争取自由和彻底民主的制度’而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并且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大成果而载入史册。”颁布“这个法案”的政府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 B . 北洋政府 C . 武汉国民政府 D . 南京国民政府
  • 8. 有学者认为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把持的“三人团”,搬掉了凌驾于党中央领导集体之上的“太上皇”,把毛泽东选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为革命道路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从此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瞎指挥。该学者旨在说明遵义会议(    )
    A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 有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D . 使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目标
  • 9. 下面是摘自某部法律的目录,该法律于1987年1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该法的通过(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进出境运输工具

    第三章:进出境货物

    第四章:进出境物品

    第五章:关税

    第六章:海关事务担保

    第七章:执法监督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

    A . 应正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 . 对调节个人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 C . 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 D . 对对外贸易起到了双要促进作用
  • 10. 2018年以来,大陆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帮助台商台企拓展大陆内需市场。截至2022年6月,41家台资金融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53家台企在大陆上市。这说明(    )
    A .   “一国两制”在台湾成功实践 B . 两岸融合发展逐步走深走实 C . 和平方式是统一必由之路 D .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
  • 11. 古代欧洲有一个机构,其成员由“卸职的高级长官补人”,“集中了一批国家最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这一机构“整体被认为代表了共和国最佳政治、军事、法律和宗教智慧的来源”。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
    A . 古罗马的元老院 B . 古罗马的公民大会 C . 斯巴达的长老会 D . 雅典的陪审法庭
  • 12. 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七世组织学者收集古典作品,编撰百科全书及抄写名著。当时编撰的有历史丛书、战术教令、农业丛书、医学及兽医丛书、国家管理规程、宫廷礼仪及圣者生活实录等。这说明(    )
    A . 拜占庭帝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B . 拜占庭成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地 C . 拜占庭文化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D . 国家力量推动拜占庭文化繁荣
  • 13. 1750年,英国只有7%—8%的人居住在小城镇里,但到1851年,居住在小城镇里的人上升到15.5%。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工厂制的发展 B . 城镇自治的发展 C . 城市化的推进 D . 圈地运动的开展
  • 14. 新技术的运用把空海交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下列相关大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英法海底隧道开通   
    ②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艇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③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④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④①③② D . ④②③①
  • 15.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实施了某经济政策,它“最直接的目的是,在俄国国内掌握政权的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在“经济上向农民让步’”,使无产阶级政权“得到支持和巩固”。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政策的内容的是(    )
    A . 余粮收集制 B . 粮食税 C . 农业集体化 D . 新经济体制
  • 16.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多年的萧条与衰退,但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高速度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 . “滞胀”的问题解决 B .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C . 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D .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长期实行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严控甚至减少公共开支,这导致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贫困现象加剧,两极分化严重。由此可见,西方国家(    )
    A . 高福利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性 B . 国际综合竞争力快速下降 C . 社会福利的覆盖面急剧缩小 D . 福利制度下出现社会危机
二、选择题II: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 18. 阅读下表“秦朝律法摘要”,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秦朝(    )

    律法

    涉及内容

    《工人程》

    各种手工业工人的劳动定额以及折算方法

    《金布律》

    货币管理、布帛买卖、市场管理、民间运输和记账等

    《司空律》

    服劳役者农忙季节放假20天回家务农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基层治理体系化

    ③经济生活的规范化    ④刑罚施行的严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9. 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向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中央设计局提出建议:战后“新(铁)路线应修成网形,纵横距不宜过远;与海岸线或贴近平行之路线似以暂缓为(    )

    ①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②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③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④国家安全的现实考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下图是某学者研究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时所做的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古代世界文明具有(    )

    注:古班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①相似性    ②多元性    ③互鉴性    ④继承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21. 1958年,面对阿尔及利亚的抗法独立斗争,法军对萨基埃特进行持续空袭,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和外交冲突。美国国务卿警告说,北非局势正超出法国控制,“如果不能解决冲突,我们将很可能失去……整个北非”。美国的这一判断是基于(    )
    A .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B .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C .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已经分裂 D . 冷战重心逐渐向非洲地区转移
  • 22. 近年来,学界日益倾向于认为新疆玉奇喀特古城为东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它乾城。除了根据文献记载的它乾城与乌垒城之间的里距、遗址的规制等证据,学者黄文弼调查时发现的“汉归义羌长印”“李忠(崇)之印”也成为重要证据。但是,实际上还存在一系列疑问,如“李忠之印”,由“忠”“崇”二字通假,推断为“李崇之印”,已是一层推测;印文除上述四字,还有模糊不能释读处,又是一层疑点;由“李崇之印”推断印主人为西汉(新朝)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可是李崇毕竟不是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其战死之地,是否就是东汉之它乾城,再增一层疑点。由此可见(    )
    A . 史学研究须重视考辨出土文献 B . 史学研究不宜下排他性的结论 C . 逻辑推理增加了史实考证的难度 D . 以文献与考古实物互证可破解真相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1分。
  • 23.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禅宗直极简明,颇与武士的性格相合,它提供武士信佛即可得救的观点。宋明理学号称正宗,实际上和禅宗是一脉相通的。幕府为了组织一个军事专制的帝国,就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之上,另有一种统治的力量,这就是适应封速社会要求的武力和文化。当时享有特权的武士贵族代表着武力,而朱子学则是维护这种封建身份制度的文化力量。德川初期,幕府提倡朱子学,它成了正统官学。至于古学派和朱子学派的论争,则是代表地主阶级主张王政复古与代表拥护幕府思想间的斗争。从朱真的哲学思想出发,日本朱子学有走向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派,如海南朱子学派和水户学派,也有走向气一元论接近唯物主义派,如京都朱子学派、海西朱子学派和大阪朱子学派。

    ——摘编自李甦平《试论宋明理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演变》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夷语”,而学习“夷语”即“非王之道”,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摘编自宁建花等《从“西语”到“西学”》

    材料三: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以来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作为《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揭示新文化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照样复制的目标模式。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学说在日本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在日本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设外语学校的思想文化背景,列举一所当时开设的外语学校。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共同体”在近代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其潮流。指出新文化运动时用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 24. 民族问题是国家治现中的小要问题,它关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宣大山西总督尚书王崇古等上疏奏称:“(俺答汗)复约其弟侄并各部落,誓永不犯边,又非如昔之拥兵压境,挟我边臣而坐索也!且闻虏欲图瓦剌,蚕食西番,虑我军议其后,故坚意内附以自固,其情可信。……若允虏封贡,各边有数年之安,则可乘时修备。虏设背盟,而以蓄养数年之财力从事战守,不犹愈于终岁驰鹫,自救不暇者哉!臣等又历稽国朝,北虏旧有通贡之例,如正统初年,也先以克减马价而称兵。夷虏封王亦有太平、贤义、安乐及哈密忠顺王故事。故臣等……以为许封贡使。”

    ——摘编自赵文《明朝后期对蒙古策略研究》

    材料二:18世纪的思想家认为,王朝国家看似统一,实则离心离德、四分五裂,人民根本没有爱国心。民族国家是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约定组成的共同体,是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趋向于过社会生活的一种倾向所联结而成的。这样,在这个新型的民族国家之中排斥了个人专制的存在。构成这个民族国家基础的不同王权和许多不平等阶级,是具有相同权利的独立公民,人民主权成为这个新型国家的中心。正如“人权宣言”所庄严宣告的那样,“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也正像西耶斯所说:“第三等级就是民族,就是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存在的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涵盖了所有的民族地区。正是在党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跨入了各项事业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主题”。

    -----摘编自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崇古认为应“许封贡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的最终决策。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思想家视野中“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差异,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认识形成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以发展为主题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党推动民族事业发展的政策。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人毋征服一地后,为保障迅速地运输兵力和军需品,其首要任务就是修建道路。从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罗马的军队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张和势力延伸的需要,罗马人修筑了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安大道。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其中一条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另有瓦阿庇安大道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向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安大道连接。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本部连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成12个行省,共有约320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78000千米,以维持帝国在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利。

    ——据宫秀花《罗马帝国时期公路道路信息网的建设》等整理

    材料二:17世纪的荷兰几乎成了欧洲的贸易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临海地理环境,阿姆斯特丹迅速累积资本,成为17世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公元1607年后,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轮大规模城市规划,进一步开拓已有的运河体系,由内向外增加三条主要的水路运河。三条新开凿的运河与已有河道形成新的环路体系,运河之间有水路连接,城市内部形成运河网络体系,城市空间依托运河的网格向外铺开。

    ——摘编自陈京京等《论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古城的演变与保护》

    材料三:所谓美国国内“三角贸易”,即美国国内的一个呈“三角形”的商品循环系统,大致可把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看作这个贸易三角的各边,而把纽约、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看作三角的顶点。它实际上是美国的一个“区际贸易”系统,在内战前这个国家的区域关系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这个“三角贸易”系统是逐步形成的,最终形成的标志便是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放。

    ------摘编自何顺果主编《比较开发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道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其道路建设的因素。
    2. (2) 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世纪中期以前的相关史实,以“交通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