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3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粮食酿酒附着物。该遗址还出土了四十多支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是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此时(   )

    ①原始的畜牧业开始产生
    ②剩余产品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贫富分化

    ③该地区史前音乐较发达
    ④手工技术和农业发展为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基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   )

    史料

    结论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

    B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C

    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

    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

    D

    (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A . A B . B C . C D . D
  • 3. “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材料表明宋初(   )
    A . 放松社会管控 B . 机构权力分散 C . 加强地方控制 D . 边防压力减轻
  • 4. 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 .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 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 . 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 5. 康熙五十一年,颁布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于雍正二年为始,(直隶省)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造册徵(征)收”。至雍正七年,全国14个省份陆续效仿推行。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
    A . 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便于赋役征发 B . 赋税由征收粮食布帛开始变为征收银两 C . 资产作为征税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D .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 6.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遭遇特大旱灾,赈粮“费用所需甚巨”,使本就“国用不足”的清廷雪上加霜。为保证西征(新疆)军饷,清廷暂缓购置军舰,大幅减少天津机器局的经费。赈灾时轮船招商局还垫付采买了大量赈粮,亏本承运,经营困难。这表明(   )

    ①晚清政府救灾核心与古代有明显差异

    ②维护统一和安定是清政府的重要事务

    ③)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尝试步履艰难

    ④清王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下面是关于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由共产党人倡议,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主办

    •1924-1926年共开办六届。学员毕业后,大多回到原籍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理论,开展农民运动

    •学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多数,其他为进步学生、青年运动积极分子等

    •彭湃、毛泽东先后主持,并讲授《马列主义浅说》《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

    ①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②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开展

    ③推动马克思主义由城市向农村传播

    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以下是《1933年全国制造业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表》,由此可见(   )

    地区

    县市数量(个)

    工厂数量(家)

    产量(亿元)

    长三角制造区

    31

    2154

    11.10

    胶济铁路沿线制造区

    9

    205

    2.45

    辽东半岛制造区

    10

    418

    2.39

    珠三角制造区

    6

    306

    0.77

    其他地区

    326

    1036

    3.50

    A . 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 B . 胶济铁路沿线工厂最集中 C . 重工业是制造业发展主体 D . 官僚资本聚敛了巨额财富
  • 9. 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 .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 . 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 . 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 .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 10. 《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 . 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 . 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 . 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 11. 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2. 1793年,法国下层妇女成立“革命共和派女性俱乐部”,目标是“武装自己,为保卫祖国做贡献”,要求“宪法中关于男性普选权的条件应扩大到妇女身上”,贵族名媛沙龙、第三等级妇女代表团体也提出同样要求。年底,议会通过解散妇女团体的决议,但妇女的斗争并未停止,直至1946年宪法规定“在所有领域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材料表明( )

    ①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大革命中不同等级妇女参与政治斗争

    ③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政治文化的重构
    ④公民民主权利在长期斗争中逐渐扩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下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画意在(   )

    A . 讽刺和平基础脆弱的凡尔赛体系 B . 表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 . 揭示战后发生改变的殖民扩张方式 D . 赞扬达成广泛共识的“十四点原则”
  • 14. 1921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   )
    A . 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B . 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C . 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 D . 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
  • 15.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银行宗旨在于……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②“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③“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成为西班牙臣民。”

    ④“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

    A . ②④③① B . ③①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②④①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 16. 明长城

    材料一:明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修筑长城,“控制山谷,扼守高地”“立烽堠,实兵马,辟灌莽,广屯田”。北方各族“求输马与中国铁锅、布、帛互市”,明统治者认为:“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后明政府在大同、宁夏、延绥等地设立马市。1570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摘编自《中国历史》等

    依据材料概括明长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 17. 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年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44.8%,农民占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60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 18. 奴隶贸易

    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

    材料一: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庭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

    ——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1525年

    1550年

    1700年

    1800年

    1835年

    1846年

    1860年

    奴隶数量(个)

    0

    5335

    45296

    81944

    44914

    21582

    28003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Database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 (1) 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 19. 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历史研究与论文写作

    下面为学术论文《北洋政府文官制度及渊源研究》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是近现代官员选用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60.70年代鲜有研究。80年代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1912-1928》(共6卷)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入了专题研究;美国白鲁询釆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讨。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正文

    第一章晚清选官制度的蜕变

    第二章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选拔制度

    第三章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参考文献

    ①《保举过滥请定限制折》,1906年

    ②《裁撤吏部上谕档》,1906年

    ③《大总统咨参议院决议文官与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草案》,《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8日

    ④《劝各省勿自举都督原因》,《盛京时报》,1912年3月24日

    ⑤《文官任用法草案》,《政府公告》,1913年1月9日

    ⑥《纪广东卖官案》,《申报》,1914年7月5日

    ⑦《论今日保荐之滥》,《盛京时报》,1914年8月5日

    ⑧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兼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⑨徐辉:《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践行失败根源论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1. (1) 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2. (2) 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3. (3) 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

      要求:至少依据两条参考文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