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18课《科技...

更新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 1.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5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 . 战略核潜艇 B . 人造地球卫星 C . 氢弹 D . 原子弹
  •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紧张。对于夹缝中的中国来说,开发和试验核武器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推知,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为了(   )
    A . 和平解放西藏 B . 解决朝鲜问题 C . 打破两极格局 D . 保卫国家安全
  • 3. 2022年4月16日上午10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乘组在圆满完成为期183天的空间站飞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次飞行创下了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任务飞行时间最长、任务项目最多的纪录。回顾历史,新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B .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C . 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 D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4. (2021·菏泽)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

    A . 科学技术成就 B . 国防建设成果 C . 信息技术发展 D . 文教事业进步
  • 5. 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B . “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C . 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 6.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下列中国精神与该精神的著名代表人物关联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精神——杨利伟、翟志刚                  
    ②改革开放精神——邓小平、习近平

    ③载人航天精神——黄继光、邱少云                  
    ④科学家精神——袁隆平、屠呦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2021八下·徐州期末)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这主要得益于(    )
    A . “双百方针"的实行 B .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 “863计划”的制定 D .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8.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 . 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 . 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 . 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 . 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 9. 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新中国往事:“第一”解读》一书中,对“东方红一号”的解读应包括(   )
    A . 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B .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C . 成为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D . 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了中国作家,这位作家是(   )
    A . 莫言 B . 巴金 C . 老舍 D . 茅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图二: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材料二:到1987年,在生产领域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改革前的120种减少到60种;流通领域中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从改革前的188种减少到23种。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四:1980年1月,威尔其第三次来华,双方正式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中方将杂交稻制种技术传授给美方,在美国制种。圆环种子公司每年从制种总收入中提取6%付给中国作为报酬,合同期20年。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粮食增产,而且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让杂交水稻开始造福全世界更多的人。

    ——搜孤新闻《从中国到世界同一个声音》

    1. (1) 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形成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什么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为增强企业活力所采取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总结“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的条件”。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 (4)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杂交稻制种技术”的研制者。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我国传授杂交稻技术的重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