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石桥市十五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梅兰芳艺术研究所以“弘扬国粹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年度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在沈阳启动。此次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中的“京剧大语文”,以全新的解读方式京剧艺术与社会文化生活、学科教育的有机,是对京剧传承模式的一次尝试性 。京剧艺术的传承不仅仅限于专业演员的厚植教育和派剧目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京剧文化土壤的深耕与培养。让国人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热爱京剧。此次系列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对梅派经典剧目的解读,(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实现结合突破 B . 完成结合发展 C . 实现整合发展 D . 完成整合突破
    2. (2) 下面关于语法知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主题”是名词,“全新”是形容词,“解读方式”是偏正短语,“深耕与培养”是并列短语。 B . “在沈阳师范大学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成立10周年之际,梅兰芳艺术研究所以“弘扬国粹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年度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在沈阳启动。”这句话中“研究所”是主语。 C . “京剧艺术的传承不仅仅限于专业演员的厚植教育和流派剧目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京剧文化土壤的深耕与培养。”这句话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D . “让国人发自内心的由衷热爱京剧。”一句有语病。应将“发自内心”或“由衷”去掉一个。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了解京剧,会看京剧,让更多的观众能做到。 B . 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京剧,会看京剧。 C . 了解京剧,会看京剧的人会越来越多。 D . 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了解京剧,会看京剧。
二、选择题
  • 2. 选出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见(piě)摇(yè)人听闻(haì)李代桃(jiāng) B . 红(yān)骨(suǐ)迫不待(jí)级而上(shè) C . (xuān)教(huǐ)水摸鱼(hún)无声息(qiǎo) D . 狼籍(jí)热(zhì)藏污纳(gòu)不屑辩(zhì)
  • 3.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政治抱负。 B .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C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等。 D .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万尼亚舅舅》。
三、名著阅读
  • 4. 阅读名著《红岩》选段,回答问题。

    在去川北的路上看到城墙上挂着彭松涛的头颅,无比悲痛,但想到当时的环境和新的任务,便努力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悲伤情绪,更英勇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文中她指的是,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
  • 5.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提取三个主要信息短语。(每个不超过6个字)

    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都要始终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要保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品、鼻。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搜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以上文字告诉我们,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要:

五、<u>句子默写</u>
  • 6. 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
    1. (1) 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2. (2)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3. (3)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4.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 (5)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6. (6) 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7. (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形声两方面表现战斗的激烈,衬托出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句子是:
    8. (8) 古人志趣不尽相同。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
六、对比阅读
  • 7.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

    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曰“愿迁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敬德辞曰“敬德,蓬户瓮牖之人,遣隋末乱离,久沦逆地,罪不容诛。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建成怒,遂与之绝

    (选自《资治通鉴》)

    1. (1) 解释加点的字

      所欲莫甚生                

      贤者能勿耳  

      欲诱之使为己用  

      罪不容诛  

    2. (2) 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建成怒,遂与之绝。

    3.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秦王赐以更生之恩今又策名藩邸唯当杀身以为报。

    4. (4)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是用怎样的方式提出来的?

      ②【乙】文中尉迟敬德的哪些做法值得称颂,请加以概括。

七、诗歌鉴赏
  • 8. 依据对全词的理解,将下面的批注补写完整。

    减字木兰花•姚江阻雨

    [明]赵宽

    寒风吹水,微波鼓作鱼鳞起。

    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

    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批注:

    1. (1) “横”与题目中的“阻”呼应,描绘出
    2. (2) 从“寒风”“客舟”“荒径”等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八、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辽宁日报》

    【材料二】

    ㅤㅤ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立夏物候农谚表

    分期

    初候

    二候

    三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气潮热,蚯蚓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

    ——《二十四节气画卷》

    【材料三】

    ㅤㅤ     “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

    ——《节日之书》

    【材料四】

    ㅤㅤ     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江宁省博物馆的国画长卷《荷乡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

    ——《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

    1. (1) 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 B . 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初候之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C . 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的风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 .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
    2. (2) 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主题式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以上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他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曰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表达美好愿望

      “夏”之思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路上

    ①黑色商务车如一只低飞的鸟,沿水石岭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弯弯曲曲,百转千回,车窗外,树木蓊蓊郁郁,全是无穷无尽的绿色。这样的景色,让小白不由得心生欢喜,可就在此时,“咔嚓”一声,车却停住了。

    ②车卡在路中央的一堆积土上,司机老崔猛踩油门,车子就是不肯移动半步,老崔只好跳下车,趴到车下往外铲土,泮老师想打电话,但山林中没有信号,于是便走向远处,边走边举着手机找信号。

    ③小白抬头四顾,山野寂静,除了天上的飞鸟和路边的昆虫,有生命的可能就只有他们三个人了,想到此,她心情沮丧地一屁股坐到树荫里,后悔接受了老杨的委托。

    ④【A】老杨是个企业家,经常参与一些慈善活动。这次他与一个爱心团队合作,资助一个名叫牟小贝的应届高考贫困学生。泮老师就是这个爱心团队的负责人之一。老杨本有意亲自去牟小贝的家送资助款,却不想临时有急事,便只好委托小白和老崔拉上泮老师同去。

    ⑤牟小贝的家在偏远的山区。她十岁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了,母亲带着她嫁给了现在的父亲,母亲和继父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继父三年前遭遇一场事故伤了腿,此后只好以放羊为生。更不幸的是,小贝的母亲年前被查出癌症晚期,这个家又陷入了困境之中。

    ⑥老崔回到车上踩油门,车子“吼吼”地叫着,却仍稳若磐石。如此三番五次,老崔不禁有些气馁起来。

    ⑦这时,远处的泮老师忽然大声喊起来;好了!好了!找到援兵了!说着,她从远处的高地向这边一溜小跑过来。

    ⑧小白实在不能理解眼前这个女人。她看过她的简历,她是一名小学特级教师,两个女儿也都学业有成,家庭幸福,衣食无忧。退休后,她本可以安享更美好的生活,却一头扎进了爱心传递的团队里。在这个民间组织里,所有的走访,吃住、拉赞助等都是团队人员自掏腰包,泮老师的工资也大部分都贴在了里边。

    ⑨远处的路上突然传来“扑腾腾”的三轮车声,三个人同时惊喜地望了过去。

    ⑩驶来的却不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救兵,而是一个急着赶路的中年男人。老崔向他招手致意,他却视而不见,将三轮车“腾腾”地驶了过去。老崔有些扫兴,泮老师举着手机再次向远处走去,但走了几步,却看见刚才的那辆三轮车又“扑腾腾”地驶了回来。

    ⑪“你们怎么走这里?隧道打通后,这条路很久都没人走了。”男人说,“我也是有急事要到山中的亲戚家去,才走这条路的。”说着他动手去解三轮车上的一根绳子,“刚才走得急,路上才想起可以试试用这根绳子拉动一下你们的车。”男人有些歉意,中年男人的腿脚看起来不太灵便,但手上的功夫却非常了得,说着话的工夫就和老崔系好了绳子,然后各自上车,同时开动。粗壮的绳子被拉得像根棍子,笨重的商务车却只是颤抖了几下,依然没能挪动半步,再试,还是无法拉动。中年男人显得有些焦躁,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不经意似的看了一眼天空,太阳已经跑到离树梢很远的地方去了。老崔有些过意不去,要他有事先去忙,男人却下车队到商务车下开始铲土,老崔见状,也忙钻到车下帮忙,起身再试,商务车居然一下子就冲了过去。中年男人解下绳子就要离开,老崔一个劲儿地说着感谢的话,小白觉得老崔的话太苍白,就从身上拿出几张钞票硬要塞给男人,男人红着脸用力摆着于说;“不可以,不可以!”

    ⑫小白说:“你是不是嫌少?我再给你加两张。”男人有些生气地叫起来;“你这是什么话?我就是顺便帮个忙,怎么可以要钱?”说着,他扔下小白硬塞过来的钞票,跨上三轮车扬长而去。

    ⑬临近傍晚,他们终于找到了牟小贝的家。小贝比小白想象的要瘦弱一些,她正一边哄着年幼的弟弟,一边张罗着把一只山羊圈进圈里,在她的脸上看不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她开心地告诉小白,自家的这只羊就快要生了,她希望能在上大学前见到小羊的顺利出生。

    ⑭小白等人走进牟小贝的家里,小贝的母亲躺在炕上。泮老师没有看见小贝的父亲,便问小贝他去哪儿了,小贝说,这几天,父亲一直在张罗她的学费,今天,他去亲戚家借钱去了。只是,他们家已经跟亲戚借过很多次钱了,不知这次还能不能再借来,“不过,”小贝又说,“我不怕,上大学后我可以勤工俭学,我一定要完成学业,我还要帮助弟弟也上大学。”

    ⑮把资助款交给了小贝,小白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⑯商务车重新驶上了山路、车窗外,那个快乐,开朗的女孩挥着手,渐渐消失在小白的视野中……

    (文/乔土,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小说中没有点明中年男人是牟小贝继父的身份,但有明显的细节暗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呼应的两组细节。
    2. (2) 小说中的【A】段有什么作用?
    3. (3)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 (4) 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小白在文中的作用。
    5. (5) 请依据小说的主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下面的文字后续写小白和牟小贝见面时的情景。(不超出所给字格)

      十年以后,小白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再次遇到了牟小贝。

  • 11.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宋协伟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1. (1)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图?
    2. (2) 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
    3. (3)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一句中“一般” 一词有什么作用?
    5. (5)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许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地图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 B . 中国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 C . 通常,古代制图者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 D . 时代在发展,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
  • 12.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杨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3)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 (5)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 .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 . 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 . 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九、作文
  • 13. 写作

    ⑴同学们,这张试卷是一堂特别的语文课,老师陪伴你开启探寻之旅:探冰雪天地得运动之乐,探舌尖美食悟生活之情……试卷外是更广阔的天地:至爱亲情、生命成长、小家大国、历史文化、未来畅想……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必将探得一片崭新天地。

    请以“探得一片新天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完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⑵一个小小的物件燃起尘封的往事;一个鼓励的眼神燃起高昂的斗志;一段隽永的文字燃起生命的感悟;滚滚浑河、巍巍长城,燃起我们对家乡和远方无限的热爱;“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燃起青年立志报国的豪情……“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

    请以“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