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4-28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    (15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biàn)    本(juàn)    林(hàn)     题(bō) B . (guān)    遒(jìn)     取(shè)     杆(wéi) C . 长(shàn)    料(qiào)    青(tà)      拥(cù) D . 纽(shū)     沉(tán)     夫(xiān)    道(chà)
  • 2. (2020·高青二模) 下面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嘶哑    蹑手蹑脚    在劫难逃 B . 憔悴    通霄达旦    胸有丘壑 C . 隧洞    脍炙人口    搬师回朝 D . 镶嵌    姹紫嫣红    脱疆之马
  • 3. 下列句子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陆新生日那天收到爸爸的礼物﹣﹣一台笔记本电脑,真令他喜出望外。       B . 运动会上,同学们各尽其能。运动健将们参加比赛,文学高手写稿件,啦啦队员们都是文艺活跃分子。 C . 黄明的自我介绍很精彩,台下的同学们不可抗拒地鼓起掌来。 D .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俩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越充满艰难险阻。    B . 英勇精神是学生必备的高贵精神之一,培养学生的英勇精神,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 C . “双减”之后,学生原本被作业和校外培训占据得到一定释放,但学生成长不应放任自流。      D . 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丰富多样,取决于他同自然界以及和世界、本国人民群众的关系。
  • 5. (2018八上·杭州月考)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 . ①④③②⑤⑥ B . ⑥①④⑤②③ C . ①④⑤②③⑥ D . ⑥①④③②⑤
二、<h3 >文言文阅读(19分)</h3>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 , 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节选自《元史•李德辉转》)

    【注释】①操履:操行。②外傅:老师。③监酒:监管制酒。④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每借于藏书之家

      ②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其欣悦

      岁凶

      ⑤则笔札录书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3. (3) 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弗之怠”,乙文作者“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
    4. (4) 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古诗词赏析(16分)
  • 7. 古诗文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诗歌的首联叙事,“”“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景,“平”“阔”二字凝练地写出船上所见之景 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特点,让人感慨时序匆匆交替的同时,也启示人们 的道理。
    2.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以对偶写诗人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 . 颈联中“生”“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正浓的江南美景。 C . 这首诗情景交融,选取的主要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与归雁。 D . 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3. (3) 本诗尾联情感真挚,请你再写出两句与尾联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诗词:。(本试卷出现过的诗句除外)
  • 8. 默写。
    1.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2. (2)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 (3) 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
    4.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 (5) 牧人驱犊返,。(王绩《野望》)
    6. (6)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7. (7) 为了避免受到不良风气的干扰,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认知能力,不为不良风气所惑,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所说“”。
    8. (8) 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是历代诗人常用的手法,如秋瑾《满江红》中的“”使用典故来表现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现代文阅读( 4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母语的困境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就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再会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芦苇开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变成霜”“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材料二】

    如今,举国上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从而不再有信函、笔记、草稿等。与此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导致人们的阅读变得日趋网络化、碎片化、芜杂化、快餐化,人们不再读书看报,特别是不再潜心阅读经典名著。此外,人们沉溺于网络就意味着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变得沉默寡言、封闭孤僻,精神生活由此而虚拟化、平面化。

    如果说,“谢谢您”代表传统社会的语言文字,Thankyou代表现代社会的语言而文字,那么3Q(一个颇为流行的网络语言,等于Thankyou)就代表着未来社会或网络社会的语言文字。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电脑普及和网络拓展,早晚有一天中国人将不再写字、不再读书,甚至是不再说话,而是离群索居于网络之中。由此而言,风雨苍黄再百年,又有谁能保证汉语汉字不会自行消亡呢?要知道,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目前世界上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中,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材料三】

    “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外显的汉语能力。而支撑这外显能力的基础则是文化、思想、修养这些内在的东西……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大多是汉语能力,也即是语文能力的延伸扩展或者与语文能力有关。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种凝聚力,对外则是一道屏障。因为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它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1. (1) 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忽视母语修养后果严重。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退。 B . 随着电脑普及网络拓展,早晚有一天中国人将不再写字、不再读书,甚至是不再说话,而是离群索居于网络之中。 C . 目前世界上的6000种语言文字中,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按此估算,到2050年,世界上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D . 人们沉溺于网络就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人们的精神生活由此而虚拟化、平面化。
    2. (2) 下列关于汉语能力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嘴能说,说得有思辨性、哲理性,说得有感染力、号召力,这些都是外显的汉语能力。 B . 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都是汉语能力。 C . 提笔能写,写得生动形象、富有逻辑,写得深刻精辟、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内在的汉语能力。 D .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母语对内是一道屏障,对外则是一种凝聚力。
    3. (3)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就拯救母语的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母亲偶有念叨:“___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有什么法子呢?又有哪个愿意来种。”

    ⑦三月,水桐花开的时节,新初意外来到我家。原来新初不想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村里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连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若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帮着把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⑧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枫叶丘、荷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⑨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了长丰大丘,母亲的目光在那一层层盈盈新绿上舍不得挪动。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请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2. (2) 请联系上下文,在第⑥段画线处补写母亲念叨的话,并说明理由。
    3. (3) 请赏析第②③段画线句子。

      ①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②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4. (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目光”,请探究两段文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ㅤㅤ[链接材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颗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节选自《台阶》)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慰安,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在枝头度过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哺的燕子会衔了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出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的。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激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与二把刀的贪婪的垂钓者。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漆水,水与铁锹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时候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却宁愿待在家门外边。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和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它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展示它们的千姿百态。当它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

    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它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丛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金秋,告别那喧嚣的温暖;和它们一起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盖益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作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溜滴溜地转。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 (1)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的画线句只运用了拟人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大树的辛苦。 B . 第⑤段加点的词语“稀稀拉拉”表现了北方初冬的荒凉。 C . “清明的心弦”指的是我心中对北方冬天热热闹闹的感受。 D . 本文通过对大树、水、大地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我”对北国初冬的喜爱之情。
    2. (2) 本篇全文都是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如在第②段中用春天“”,夏天“”,秋天“”来衬托大树在初冬时的宁静、从容、安详。
    3. (3) 文章第④段写出了北方初冬中水的什么特点?
    4.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 (5) 作者为什么喜欢初冬?谈谈你的理解。
五、作文(共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ㅤㅤ生活中,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而付出的代价可能与自己的理想成正比,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对此,你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

    ㅤㅤ请联系生活实际,以“代价”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ㅤㅤ提示:

    ①深入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②围绕观点展开论述,注意选取适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③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当前现实来谈,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④不得以“代价”为题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