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沭阳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调研...

更新时间:2023-07-05 浏览次数:1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 1.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的力士名为牛子耕。”这种在字、名上把‘牛’与‘耕’连在一起,并广泛使用的现象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    )
    A . 农业发展水平高 B . 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C . 畜牧业发展迅速 D .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2. 《中国通史》记载,战国初年秦国 国力较为弱小,但从秦孝公统治到嬴政即位前的百余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多取得胜利。(见下表)其主要原因是(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 .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 B . 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效 C . 打出“尊王攘夷”旗帜 D . “推恩令”的大力推行
  • 3.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 . 无为而治 B . 法不阿贵 C . 兼爱非攻 D . 施仁政于民
  • 4. 下图中的措施推行于下列哪一时期?(    )

    A . 贞观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孝文帝改革 D . 文成公主入藏
  • 5. “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改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乘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材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
    A . 民族的交融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科举制的发展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6.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的共同意义是(    )
    A . 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B .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管理 C . 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 . 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 7. 下一著作的段落应该出自(    )

    玉米黍:

    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

    根叶[主治]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

    A . 《资治通鉴》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8. 清朝政府注重强化对边疆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举措不属于清朝强化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是(    )
    A . 设宣政院 B . 册封达赖喇嘛 C . 设驻藏大臣 D .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 9. 威尔·杜兰特曾论述“雅典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亦是最充实的。”下列哪一表述可以用来证明其“最狭隘”的一面(    )
    A . 外邦人、奴隶及妇女没有权力 B .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 伯里克利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D . 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 10.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在农业中主要表现在(    )
    A . 庄园的形成 B . 租地农场的出现 C . 大学的出现 D . 黑奴贸易的盛行
  • 11. “14世纪,新兴富裕阶层依靠从商业、银行业中获得的财富,雇佣大批诗人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该材料主要体现了是文艺复兴的(    )
    A . 过程 B . 影响 C . 背景 D . 扩展
  • 12. 下侧两幅画作均创作于1500 年前后,左图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画像,是教会严格认定的人物像标准样式,只有基督(或圣母)的正面形象给观众,即便教皇也只是“人”,只能露半张脸。右图德国画家丢勒的自画像,是欧洲千百年来第一次将“人”的身姿和脸庞“完全摆正”的画作。丢勒此幅作品最能体现下列哪一思想?( )

    A . “主权在民” B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 “人是世界的中心” D . “限制王权”
  • 13. 15、16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纷纷驶向未知的海洋,哪个船队的航行证实了“地圆说”(    )
    A . 哥伦布 B . 麦哲 C . 迪亚士 D . 达·伽马
  • 14.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的社会图景,描绘出一幅幅巴黎物欲横流的丑恶画卷,鞭挞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扭曲取向,批判了复辟时期社会弊端的现实主义作品是(    )
    A . 《战争与和平》 B . 《高老头》 C . 《神曲》 D . 《哈姆雷特》
  • 15. 英国1770年至1861年主要工业产量变化如下表,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英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770年

    1800年

    1861年

    600

    1200

    5700

    5

    13

    380

    A . 内燃机发明推广 B . “电气时代”的到来 C .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 “信息时代”的到来
  • 16. “他像追逐阳光的人,从阴郁的荷兰到巴黎,又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他笔触下的向日葵,热烈、彪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材料描述的艺术家是(    )
    A . 梵高 B . 达·芬奇 C . 拉斐尔 D . 毕加索
  • 17. 林肯给格瑞莱的信中写道:“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这说明林肯的根本目标是(    )
    A . 维护国家统一 B . 扭转内战局面 C . 提升北方实力 D . 解放黑人奴隶
  • 18. 新冠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爆发,凸显了全球化的风险,加速了去全球化的趋势,自给自足目前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项,然而这不是理性选择。世贸前总干事拉米认为,世界似乎注定要进入一个“缓慢平衡”的时期,而不是去全球化。现任总干事伊韦阿拉也认为“现在不是撤退的时候,而是强调全球团结与合作重要性的时候了。”据此判断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 .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停止 B .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 C . 疫情是去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源 D . 面对全球化冲击应选择关上国门
  • 19. 某历史研究活动的主要选材为:“万隆会议”、“非洲年”、“古巴革命及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以及“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内容,这一历史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19世纪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斗争 B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 20. 近二十多年来,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了26%,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此外,全球碳排放量持续上升。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A . 恐怖主义问题 B . 贫富分化问题 C . 环境恶化问题 D . 毒品泛滥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7分,第22题8分,第23题7分,第24题8分,共30分。请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 21. 开放文明崛起,封闭沉沦衰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林邑(今越南中部)遣使来朝,据说表文中有失礼之词,朝中有人奏请唐太宗借此为由发兵征伐,但唐太宗不同意,认为“言语之间,何足介意”,如以此而发兵,一劳百姓,二损士兵,是得不偿失的事。充分表现出宽厚的度量。再如开元初,阿拉伯遣使来朝,使者在谒见唐玄宗时,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而中书令却奏日“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唐玄宗特赦准免予跪拜。

    ——李金明《唐朝对外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在7世纪,日本人开始有意识地按照唐的模式组织他们的国家,全盘采用中国的文字和文学语言、中国的艺术形式、宗教、哲学、法律和制度。在唐代,中国在日本的影响达到顶点。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三:广东之商人,因外人之抗议,乘机起而图谋之。其结果,乾隆二十二年,颁布上谕,定广东(广州)为唯一之外国通商口岸,其他各港,皆禁止与外人通商。当时(英国)东印度会社,在厦门、宁波经营商务之策划,竟归画饼。东印度会社曾托田径大吏代奏,亦属无效。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持何种对外交往政策?并概括其统治者对待外国使者的态度。(写出两点) 
    2. (2) 据材料二指出,日本通过哪场改革而“采用中国的法律和制度”?
    3. (3) 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清朝前期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4) 对比不同的对外政策及影响,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22. 从乌托邦梦到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人类在追求公平、追寻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地的跋涉,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理想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化早期,工人阶级包括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承受了现代化所带来的苦难与牺牲,超强度的强制劳动、苛刻的纪律、恶劣的劳动条件、超低的工资和失业压力……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他们却一无所有,没有政治的平等、没有经济的自由,也失去了升迁的希望。

    ——宋严萍《英国工业化早期的苦难与牺牲》

    材料二:1824年,闻名欧洲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来到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筹集了15万美元,买下了3万英亩的土地,聚集1000多人,创办了一个名叫“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社,他要为全世界进入美好的理想社会树起一面共产主义的旗帜。然而仅仅三年,几乎耗尽了欧文全部资产的“新和谐”公社土崩瓦解,这座仅仅存在了3年的孤岛,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摘编自《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

    材料三: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列宁选集》,第33、32卷

    材料四: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 1922年宣布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与此同时,学者们认为,当时许多布尔什维克党人包括列宁本人在内都开始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而非仅仅是一种临时的退却。于是,俄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可以用数十年时间逐步提升人民的文化和经济水平,依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部分人坚信应该退回到内战时期的强制性国家社会主义推进战略。这两种路线之争掺杂着个人和权力斗争。在列宁于1924年1月去世后,这种斗争更是进入了高潮。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第八版)》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诞生在哪个城市?
    2. (2) 据材料三,分析俄国革命爆发的客观原因。最终由哪场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 (3)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判断,列宁去世后,俄国是否选择了材料四中“用数十年时间逐步提升人民的文化和经济水平,依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作出简要解释。
  • 23. 明治维新改写了日本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写了世界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与造船业。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回顾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从最古时代起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怪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走在日本的街头,康有为经常可以看到,西服流行时,日本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了起来,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在戏院里唱响,歌舞伎依然大有市场;西洋书籍打开了人们新视野;书法、《论语》课本却依然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此情此景,让康有为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学习和崇拜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情。这个狭长岛国,在改革的同时,将自己的文化页保留得很好。

    ——海天《沉重的转身》

    1. (1) 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两点举措。
    2. (2) 材料一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说明这场改革有何缺陷?
    3. (3) 据材料二,分析这场改革有何特征?
    4. (4) 据以上问题分析,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 24. 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半个世纪,今天任何妄图挑起“新冷战"的企图,都将违背世界进步的潮流而注定失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 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防止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发生是古巴导弹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的根本原因。

    ——刘金质《冷战史》(上卷)

    1. (1) 材料一中图一所示国家的分裂,给欧洲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图二漫画是美国所推行哪一计划的写照?据漫画表达内容,你如何理解这一计划下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 (2) 据材料二,指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有何共识。并就此分析,美苏虽然矛盾极其尖锐,却没有爆发直接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3. (3) 材料二中美苏双方化解危机的努力,对解决当今世界一些地区冲突有何借鉴意义?
    4. (4) 针对有国家妄图挑起的“新冷战”,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