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3-27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计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是考古发掘的中国早期玉器生产的三个中心,可用于佐证早期中华文明(    )
    中心 距今时间 分布地点 玉器特征
    红山文化遗址 约5000年左右 辽河流域 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
    良渚文化遗址 约5000年左右 长江中下游 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
    二里头文化遗址 约4000年左右 黄河中下游 代表王权的礼器
    A . 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 . 具有多源特征和统一性的基础 C . 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 . 神权与王权从紧密结合到对立
  • 2.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有学者认为,夏朝使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态由邦国转变为王国。王国的王权,不但支配着王邦(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还支配着从属于王邦的属邦。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夏朝时(    )
    A . 诸侯国君权力得到巩固 B . 血缘纽带关系不断增强 C .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族邦联盟变为天下共主
  • 3. 商王室设有一批专门向鬼神占问吉凶的神职人员,他们通过占卜活动,参与王朝重大政事的决策。这表明商朝(    )
    A .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 神职人员决定国家的重大政事 C .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具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
  • 4. 与殷商时各土著邦国被迫依附殷商的模式不同,周朝采取了诸侯分封的模式,进而构建了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周王实施“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的做法,主要反映了(    )
    A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有机结合 B . 利用宗法关系促进统治巩固 C . 周王对地方统治进一步加强 D .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5. 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 . 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 体现了华夷观的形成发展 C . 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 . 促进了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 6. 有历史学者认为:总观周初立国分封大势,镐与曲阜为一椭圆之两极,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由此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疆域 B . 拱卫王畿安全 C . 笼络先代贵族 D . 传播礼乐文明
  • 7. (2022高二下·丽水月考) 有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一观点认为西周制度(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体现家国同构色彩 C . 奠定大一统格局 D . 具有理想化的倾向
  • 8. 春秋列国争霸,军队规模小,战斗持续时间短,交战双方都很注意礼仪,战争几乎成了艺术化的操练,显示出强烈的骑士风度。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新旧体制变革的时代特征 B . 春秋争霸主要是政治较量 C . 礼乐制有效维护统治秩序 D . 爱惜民力成为诸侯国共识
  • 9. 下表为战国晚期各国间以“会”为标志的主要外交活动简表。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前310 秦—魏 临晋
    (今陕西大荔)
    前283 秦—楚
    (今河南漯河)
    前308 秦一韩 临晋
    (今陕西大荔)
    前282 韩一秦 两周间
    (今河南洛阳)
    前304 秦—楚 黄棘
    (今河南南阳)
    前279 赵—秦 渑池
    (今河南渑池)
    前285 秦—赵 中阳
    (今山西中阳)
    前278 秦—楚 襄陵
    (今河南唯县)

    据此可知,当时(    )

    A . 秦国东进态势显现 B . 齐国势力退出争霸行列 C . 结盟弭兵成为主流 D . “驰道”交通路线发达
  • 10. 春秋战国时多数士与主君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合作关系,身为贵族和高官的士在形势不利时,发生的逃亡行为也会被普遍认同。但自秦汉以来,君臣的合作关系逐渐减少,对出奔逃亡现象舆论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忠君伦理观念加强 B . 民众道德水平提高 C . 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D . 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 11. (2022高一上·和田月考) 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   )
    A . 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 B . 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 C . 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 D . 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
  • 12. 有学者认为“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案,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汉初(    )
    A . 承袭秦制才能长治久安 B . 国家统一遭到六国贵族抵制 C . “郡”“国”并行有合理性 D . 已不具备分封制的社会基础
  •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    )
    A . 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B . 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 . 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D . 为中西交通道路的开辟做了铺垫
  • 14. 西汉时期,州举秀才、郡察孝廉,通常为本州郡人。南北朝时,异地察举和异地求举觅举之风渐趋流行。这反映了(    )
    A . 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B . 人口流动现象加剧 C . 刺史行政权限扩大 D . 官员铨选制度更迭
  • 15. 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从不到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经过宣武、孝明两帝后几乎达到胡汉各半的比例。这说明北魏(    )
    A . 汉化程度不断加深 B . 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 C . 选官用官注重门第 D . 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
  • 16. 下图是秦汉九卿的职责和隋唐六部的职责对比图。二者职责的差异表明(    )

    A . 家国同构色彩淡化 B .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 . 中央职权趋向集中 D . 君相矛盾尖锐突出
  • 17. (2021高二下·萨尔图期末)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 . 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 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 . 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 . 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 18. 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石染典过所”。石染典是当地的一个居民,“过所”是他为通过关卡而向官府申领的通行证。经研究发现,石然典携带安西都护府颁发的“过所”,从安西到瓜州经商,到达后又请求瓜州都督府颁发回安西的“过所”。据此,官府颁发“过所”是为了(    )

    A . 建立完整户籍管理制度 B . 防止偷漏税收逃避赋役 C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规模 D . 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 19. (2022高二下·郑州月考) 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 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同时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
    A . 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 .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 . 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 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 20.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路的设立(    )
    A . 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 .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 21.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B . 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 . 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 D . 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22. 从元代始,行省辖区辽阔,区划采取“大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使其无山川险峻可依,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原则旨在(    )
    A . 防止大臣专权 B . 促成各地交流 C . 平衡省区利益 D . 加强中央集权
  • 23. (2022·宝鸡模拟) 元朝的军种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成员以蒙古人与色目人为主)、汉军(成员为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新附军(成员为被俘和投降的南宋军人)。蒙古军探马赤军大量驻扎在内地,不少汉军和新附军则被发往漠北、新疆等地。这一措施(   )
    A .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B . 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C . 加强了地方行省的军事实力  D . 阻碍了内地社会的正常发展
  • 24. 明成祖起,陆续派遣总督、巡抚到各地临时处置事务,明中期督抚成为常设机构。督抚管辖数省或一省,地位在三司、总兵之上,同时被授予便宜行事之权。督抚的设立旨在(    )
    A . 提高地方机构的政务处置能力 B . 形成完善的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C . 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维护统一 D . 明确职责分工以提高行政效率
  • 25. 明朝在废丞相制、提高六部地位后,为防止部权过重,原为谏诤皇帝而设的给事中,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以监督六部官员为主要职能的独立监察机关。明朝给事中职权的变化表明(    )
    A . 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 . 谏官制度从此废除 C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 内阁制度开始确立
  • 26. 下图是明代内阁大臣年龄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A . 促使官吏队伍实现了年轻化 B . 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 . 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 D . 体现了政治运转的理性
  • 27.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皇帝便派遣亲信太监与总兵一同镇守地方。这种镇守中官“位诸将上”,在正德年间遍布各处,气焰甚盛。但后来,嘉靖皇帝一道敕书就全部将之撤回。这说明明代(    )
    A .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成熟性 B . 初步建立权力制约平衡机制 C . 宦官专权的现象已十分突出 D .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 28. 明初期规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官,且不得设置官署僚佐,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到明中后期,内阁学士参与议政,有“票拟”之权,官阶定为正一品。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    )
    A . 决策中心发生改变 B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 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D . 政府运行机制调整
  • 29. 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时期 规定
    明朝初期 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明朝中后期 凡士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康熙时期 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A . 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 B . 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C . 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D . 消除了民族间的文化差距
  • 30. 清代凡遇官员出现空缺,由吏部选拔、审核,内阁审议后奏报皇帝,候选官员还要经过层层审查、考核。雍正则重视密折荐人这一新的选荐官吏形式,如遇官缺,具奏人拟好人选撰写密折,直送京城即可。由此可知密折荐人(    )
    A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 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提升 C . 削弱了内阁法定地位 D . 增强了君主决策的科学性
  • 31.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当时君臣关系发生突变 B . 国家疆域扩大事务繁多 C . 皇帝大权独揽政务繁忙 D . 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
  • 32. 下表实质上反映了(    )
    朝代 世次 帝号 名讳 代字 举例
    一世 始皇 政(正) / 谓正月为端月
    一世 高祖 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二世 太宗 世民 / 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
    四世 圣祖 玄烨 其兄弟将“玄”改“元”
    A . 汉字演变由繁到简 B . 封建皇权持续独尊 C .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 . 避讳不利阅读文献
  • 33. (2022高一下·绵竹月考)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制度。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这一制度(   )
    A . 实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 B .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 降低了官僚集团的行政效率 D . 有效制约了君主权力
  • 34. 学者论及古雅典某项制度:“对世袭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给以沉重扫击,为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富有阶层开辟取得政治权力的途径。”该制度是(    )
    A . 十将军委员会 B . 财产等级制度 C . 公民大会 D . 五百人会议
  • 35. 1866~1873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为2%,美国为5%,德国为3.8%。此时期促使日本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   “殖产兴业”的实施 B . 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 C . “文明开化”的推行 D . 近代天皇体制正式确立
  • 36. (2020高二下·襄阳月考)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
    A . 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 . 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 . 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 . 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7题18分、38题16分、39题12分,计46分)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主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清经筵制度的新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到晚清经筵制度的历史作用。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图,从图中提取关于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