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4-10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1949年10月,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也因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 .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 .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2. 张和解出生于1951年9月,你认为他父母给他取名最有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   )
    A . 和平解放北平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抗美援朝 D . 解放南京
  • 3.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巩固新政权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新中国首次阅兵
    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A . ③①④② B . ③④①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4. 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④抗美援朝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5. 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说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是(   )
    A . 朝鲜战争 B . 越南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抗日战争
  • 6.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有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土地改革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7.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科院图书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5倍,为1952年同期50倍,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 . 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 B .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 . 与苏联建立友好互助关系 D . 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 8.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不同于中国历代法律、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宪法的根本之处是(   )
    A .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 .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 . 加强了政治和法制建设 D .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9. (2017八下·临川期末) 据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1.17亿,占全国农户的96%。说明中国农村已经( )

    A . 完成了分田 到户 B . 实现了现代化 C .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10.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中写道:“... .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了这个运动.... ”材料中的“这个运动”指的是(   )
    A . 农业合作化 B . 手工业合作化 C . 公私合营 D . 土地改革
  • 11. (2020·朝阳模拟) 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 . 甲同学 B . 乙同学 C . 丙同学 D . 丁同学
  • 12. (2017八下·永定期中) 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的教训是(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3. 1958年8月12日的《人民日报》报导:毛主席在长葛县“五四”农业社视察,……毛主席问县委书记吕炳光今年的(玉米)产量。吕炳光说:“保证一千五百斤,争取两千斤。”毛主席笑着问:“能达到吗?”吕炳光满怀信心地说:“一定达到,秋后到北京给主席报喜。 对这一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吹牛,那时玉米每亩产量不可能有一千五百斤 B . 毛主席关心粮食生产 C . 那年月许多新闻报导不真实 D . 那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真高
  • 14. (2020八下·德保期中)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 15. (2017八下·临川期末) 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 . 公而忘私,艰苦创业 C . 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 . 反腐倡廉,崇尚节约
  • 16. (2020·河北) 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17.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①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来往

    ③要加强阶级斗争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8.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出现了这样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联反映的这两次分地的共同之处是( )

    ①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②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9. 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一国两制”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0. 《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 .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十四大
  • 21.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场变革最早开始于(   )
    A . 农业 B . 工业 C . 城市 D . 商业
  • 22.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   )
    A .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 建立经济特区 C . 南方谈话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D .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 23. (2017八下·安顺期中)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    )

    A . 吸收国外资金 B .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C .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 . 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
  • 24.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换发了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 . 宁波、汕头 B . 深圳、上海 C . 深圳、海口 D . 厦门、上海
  • 25.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为改变材料所述状况,我国采取的对策是(   )
    A . 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科教兴国,实施“863”计划 D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26.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

    是 (  )

    A . 计划经济的道路 B .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27. 如果将党的重要会议与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相对照,我们会发现最早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观念的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 28. (2020·雅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下列思想理论属于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是(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9. 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竞争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高度重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着力解决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发展产业等问题,防止出现贫困“死角”。材料体现了“四个全面”中的哪一项内容(   )
    A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 全面深化改革 C . 全面依法治国 D . 全面从严治党
  • 30.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
    A .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经济特区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 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 D . 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 分)
  •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 (2) 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 (4) 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月1日)

    材料二: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下

    1. (1) 材料一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举一项“一五”计划期间在湖北省境内建成的重大工程。
    3. (3) 材料三中提到“弯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时期(1956-1966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其代表性成就是什么?
    4. (4) 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 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多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年级(2)班准备以“改革开放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请你来回答。

    【农村改革篇】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如下表)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经济特区篇】

    材料二:深圳原属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解放思想篇】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展望未来篇】

    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十九大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凤阳县农业生产呈现什么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深圳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原因是什么?举出一例与深圳同年建设的经济特区。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识,邓小平发表这段讲话有什么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
    4. (4)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