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1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 1. 春秋时期,楚国申叔时认为教育太子要使用的教材,除“春秋”“诗”“礼”“乐”外,还应包括“国语”。他主张“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这说明申叔时(    )
    A . 注重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 B .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C . 致力于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D . 强调重新建构礼乐制
  • 2. 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
    A . 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 . 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 . 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D . 探讨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主要代表何承天、范缜等,在研究儒家经典方面并无成就可言,其知名于世,只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佛教的批判。这一现象说明(    )
    A . 三教合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 传统主流思想面临危机 C . 社会动荡是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 D . 门阀政治阻碍学术发展
  • 4. 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由此可见朱子深衣( )
    A . 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 B . 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 . 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 D . 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
  • 5. 顾炎武曰:“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同时主张“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据此可知,顾炎武(    )
    A . 具有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观念 B . 着力满足市民的文化诉求 C . 力图推动知识分子改变价值取向 D . 注重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 6.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
    A .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 .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的重要手段 C . 商品经济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 7. 《周礼》中有掌地图的职方司、掌历法的冯相氏、掌医政的医师以及食医、兽医机构等记载。后世历朝历代也都设立有类似的机构和职能部门。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官员曾属于国家最高领导阶层的范围,如大司农。据此可知,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A .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 植根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 8. 雅乐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在唐代被用于郊庙祭祀等国家重要场合。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并非雅乐,而是与胡乐联系密切的燕乐。至玄宗朝,每有乐事即举国同欢,或有宫廷私宴,且每宴不离燕乐歌舞。这种现象反映唐朝(    )
    A . 西域文化广受社会欢迎 B .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C . 传统伦理观念遭到削弱 D . 君主好恶影响艺术创作
  • 9. 《流民图》是开封安上门的监门郑侠于熙宁七年(1074年)在上奏抨击王安石变法时,根据灾民涌入开封的情景绘制而成。此画使宋神宗大为触动,最终导致了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该作品(    )

    《流民图》(局部)

    A . 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 价值源于君主对其的肯定 C . 是政争产物而无史料价值 D . 创作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
  • 10. 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
    A . 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 . 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 .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 .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 11. 鸦片战争后,清朝君臣以传统盟誓观念应对所签订中外条约,“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但至同光年间,清政府已将条约视为“信守之凭”,同时“自主权”“固有之权”

    “一国之私权”等命题先后进入照会和策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清廷外交观念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B . 近代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萌发 C . 洋务派主动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D . 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已经实现
  • 12. 严复在介绍达尔文学说时认为,进化论与自由平等学说相结合,形成了弃旧谋新的世界性潮流。谭嗣同依据西学,以“破中外之见”来冲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夷夏之辨。这可反映出(    )
    A . 自由平等观是近代世界潮流 B . 科学发展推动思想进步解放 C . 民主制度逐步为国人所认同 D . 科学理性精神冲击传统思维
  • 13. (2021·青岛模拟) 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
    A . 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 . 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4. 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
    A .   改变反封建专制的斗争方向 B . 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 . 唤醒民众反专制倡民主意识 D . 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 15. 1919年11月,《新青年》开办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讨论汉字版式左起横排与右起竖排的优劣。参与讨论者对竖排改成横排的观点褒贬不一,还有读者自己进行试验证明横排的阅读速度远远快于竖排。这一讨论(    )
    A .   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B . 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难题 C .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贯通 D . 否定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 16. (2022高二上·泸州期中) 1920年5月1日,在北京、上海等十余座城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领导群众进行了庆祝五一劳动节的集会和演讲,并散发传单,打出了“劳工神圣”“资本家的末日”等标语,《新青年》杂志出版“劳动节纪念号”,介绍五一节由来和欧美工人阶级的斗争。这反映了(   )
    A .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 中国先进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 C .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中心工作 D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17.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提出了“苏维埃人民主义共和国”的政治设计,指出该政府除了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成员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毛泽东的设计意在(    )
    A .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 推动土地革命的进一步深入 C .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 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
  • 18. 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着手审读、修改、新编、发行统一的中小学教科书,在思想、内容、编写体例、课程策略、学科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举措(    )
    A .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 践行了“双百”方针 C . 促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 D . 有利于贯彻新中国国家意志
  • 19. 下图为1959年某画家创作的《课本随身带,抓空学起来》,画中一个年轻姑娘正在细心的教着农村社员大妈学习。这一作品(    )

    A . 展现了“上山下乡”运动 B . 宣传了“半工半读”制度 C . 提高了劳动女性社会地位 D .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 20. 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这反映出当时(    )
    A . 国防建设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B . 中苏关系恶化倒逼中国科技发展 C . 发展核技术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D . 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的迫切愿望
  • 21. “当时的西欧,除意大利外,还有尼德兰、英国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并没有如意大利那样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如果只强调经济因素,是无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据材料观点,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祥地还因为其(    )
    A . 率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 . 天主教势力的日益衰落 C . 地处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D . 古代文化传统传承较为完整
  • 22. 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
    A .   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 . 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C . 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 . 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 23. (2020高二上·奈曼旗期中)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
    A . 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 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 . 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 24.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
    A .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 .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 25. 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洛伦兹已经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彭加莱认为绝对运动在原则上观察不到,但他们没有摆脱牛顿绝对的时空观。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机械论的束缚,代之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了相对论。这反映了科学研究应(    )
    A . 做好充分的理论储备 B . 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C . 注重科学实验与分析 D . 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 26. 有学者指出,相对论使得人们不那么相信绝对性,不仅是不那么相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而且还有真理和道德的绝对性,《时代》>周刊用“新相对主义铺平了道路”来概括这种影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科学理论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强大力量 B . 哲学思想与科学理论协同进步 C . 科学技术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 D . 理性主义破除了宗教伦理束缚
  • 27. 理论物理学家玻恩曾评价广义相对论是“认识自然的人类思维最伟大的成就,哲学的深奥、物理学的洞察力和数学的技巧最惊人的结合”,他认为广义相对论使人们对宇宙的形成、宇宙中的运动规律等有了全新的理解。据此可知,广义相对论(    )
    A . 率先采用了数学表达形式 B . 深化人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C . 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形成 D . 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
  • 28.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来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    )
    A . 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 B . 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C . 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 .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 29. 在非洲现代文学兴起的过程中,非洲法语文学打出的第一面旗帜是“黑人性”(20世纪30年代初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安哥拉葡语文学也是以提出“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等口号和出版《安哥拉新诗人诗集》(1950年)发轫的。这些现象表明(    )
    A . 非洲文学体裁更加丰富 B . 非洲文学以再现传统为核心 C . 非洲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D . 国家独立推动现代文学发展
  • 30.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据此可知这部作品(    )
    A . 戳穿美国梦的虚幻 B . 深刻揭露美国的社会危机 C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D . 反映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 31. 《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害的名画。图中马拉被塑造成耶稣受难形象,人间正义的化身。19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死马拉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马拉被退到背景一旁,几乎不为人注意。这视角转换(    )

    大卫:《马拉之死》(1793年)波德里:《刺死马拉后的科黛》(1861年)

    A . 展现了绘画技法的创新 B . 折射对理性狂热的反思 C . 还原了历史事物的真相 D . 昭示了法国政治的倒退
  • 32. 19世纪后半期,西方某一画派以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为表现主题,如实表现景物在某一时刻给人的客观印象而不作任何主观判断,色彩运用以浅色为主,常不经调色直接上画,达到以色彩层次对比表现形状结构的效果。该画派艺术(    )
    A . 注重画家内心的感受 B . 强调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C . 力图表现光线的变化 D . 追求色彩和形状的逼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自身的演化与历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旗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其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妁、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最终唯有通过政治的实践和检验来确证它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3.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3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回答:

    1. (1)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