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射洪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4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于黍稷生长的好地方;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 . 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C . 农业生产多元发展 D . 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 2. 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长有发展。门第在当时历史进程中,可谓已尽其一分之功绩。”据此可知(   )
    A . 门第观念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 . 世家大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关键 C . 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 . 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发展
  • 3. 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地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 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B .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4. 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   )
    A . 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 . 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C . 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 . 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 5. 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针对边疆防守策略。应当在何处布防,如何展开布防?”这一问题, 形成了海防和塞防之争,即海疆和陆疆防御何者为先。海防和塞防之争( )
    A . 体现了清廷内部根本立场对立 B . 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C . 旨在应对西方列强的瓜分狂潮 D . 折射出国家实力的衰弱
  • 6. 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会主义与中国》 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底(的)材料做根据的 ……所以他有些话,不能适用于产业幼稚的国家。”当时这一观点的提出(   )
    A . 旨在激励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 C . 引发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D . 助长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 7. 下图是1941年美术家古元在延安创作的木刻画图5《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意在说明边区(   )

    图5

    A . 封建势力卷土重来 B . 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C . 贯彻落实统战政策 D . 阶级矛盾得以消除
  • 8.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 . 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 . 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C . 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 . 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 9. 古代雅典宗教多神的特征使各神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制约关系,当然这种制约特指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的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通过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当中。据此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中的这一特点(   )
    A . 助推民主政治的形成 B . 促进公民意识的萌生 C . 加速城邦体制的衰落 D .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
  • 10. 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进入法国官方的教育计划。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基佐, 不仅亲自撰写了《法国文明史》,而且组织了法国历史学会,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档案和法国编年史著作。在他当政时期,历史研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 )
    A . 成为建构民族认同的工具 B . 使史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C . 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 D . 为共和制度确立奠定了基础
  • 11. 下表所示为1820~1900年英国棉布出口的数据(单位:%)。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欧洲和美国

    不发达国家(地区)

    其他国家(地区)

    1820

    60.4

    31.8

    7.8

    1840

    29.5

    66.7

    3.8

    1860

    19.0

    73.3

    7.7

    1880

    9.8

    82.0

    8.2

    1900

    7.1

    86.3

    6.6

    A . 欧美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B . 英国已经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 . 不发达国家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 . 英国海外殖民地呈扩大趋势
  • 12. 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 . 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 . 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C . 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D . 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酿酒业、酒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

    材料一:在宋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雪夜访普”“杯酒释兵权”,都有酒的影子。从《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可知,北宋时期宫廷宴饮礼节十分繁琐。在东京城的酒肆里,酒客们花钱取乐,酒事活动丰富多彩。在孟元老笔下,北宋东京城酒楼众多,经营有序。酒楼经营者对酒楼中各族各色人等都以礼相待。北宋中期后,东京城的夜市分布范围极广,通宵达旦的夜市为酒客提供了饮酒的便利。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午日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不祥的“恶日”“毒日”,故在此日举办各种辟邪活动,并饮菖蒲酒。在北宋,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普通百姓,其婚嫁礼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酒事活动。

    ——摘编自王佳佳《北宋东京城酒文化研究》新乡学院学报2020年5月

    材料二:19世纪末,德国葡萄酒法律开始以天然糖分含量作为品质判定的标准,葡萄酒的分级依据放弃了中世纪方式,转而以化学测量评定葡萄汁来对葡萄酒分级。当时一向推崇新教的普鲁士对此大加赞赏,而实际上,德国葡萄酒市场也是一样的想法。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德国业界迎来了“黄金时代:随着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新型机器被投入到葡萄园的生产中。在酿酒的过程中,有些人用了一些不诚实的方法,走了一些捷径:用希腊的葡萄干代替德国原产葡萄,或是直接灌装意大利的廉价葡萄酒,甚至掺入糖水……许多诚实守信的酒庄主要求出台新的法规以保护合法权益。1892年,法规通过了第一草案:禁止恶劣的欺骗行为。

    ——摘编自Reinhard Lowenstein《德国近代葡萄酿酒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东京酒文化特点与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北宋相比德国近代葡萄酒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 14.

    时期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

    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晚清时期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

    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后

    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行严格的世袭身份制度。为了破除陋习,使所有人都能“各遂其志”和“大展经纶”,明治政府决定废除旧的等级身份制度。1869年,随着废藩置县的推进,废除了前藩主和旧朝廷贵族的封号,改称“华族”,原来的武士阶层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在随后的几年里,新政权逐步削弱华族和士族的封建特权,放开各阶层迁徙、通婚、职业选择等自由。身份制改革后,长期处于被压抑地位的平民成为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日本也理论上成为一个平等国家。但是面对武士不满改革挑起叛乱、民权运动涌动等局面,明治政府仍保留华族作为“皇室藩屏”,直到二战以后,才彻底取消了华族特权。

    —— 据[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1600-2000)》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日本身份制度改革。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62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写下《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一定程度促成了美国对于延安政权的支持。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曾三度来华访问,其中最后一次访华意义重大。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他深感苏联严重威胁美国。为此他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中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0年8月至次年2月斯诺对新中国进行最后一次访问。次年4月斯诺以《与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题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同毛泽东的谈话,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关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以这个信息为前导,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微妙的却是意图明确的外交行动,这些行动震动了全球。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中美正常交往的序幕缓缓拉开。

    ——摘编自陈龙娟《斯诺三次访华与中美建交》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访华,拉近中美关系的背景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上简评斯诺在改善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