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梦启航”联盟2022-2023学年七年级...

更新时间:2023-02-28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与运用(共32分)
  • 1. (2023七上·安顺期末)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ǎn)  伏(quán)  温(xún)    咄逼人(duō) B . (záo)   云(xiāo)  恿(sǒng)   差不齐(cān) C . 澈(chéng) 缥(miǎo)  粗(guǎng)  大相庭(jìng) D . 临(lì)    蓄(chǔ)   和(chān)   人听闻(hài)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 当今社会,经营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并以正义为前提。 B . 这对相声演员一上台,那滑稽相就让观众们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C . 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 D .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 3. (2017·眉山) 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 . ④①③②⑤ B . ④③①②⑤ C . ④①②⑤③ D . ④②⑤③①
  •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B .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C .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D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 5.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B .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个句子中的“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 . 文章第二段通过白求恩同志与一部分人的对比,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D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 6. 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几位“名医”为父亲治病时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感叹:这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B . 《琐记》写到,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笑着让“我们”多吃点;还让“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鲁迅没有直接批判,但心中是嫌恶她的。 C . 鲁迅在《无常》中说,在众多鬼神中最不愿意见到的是“活无常”,一见到就恐惧惊慌。文章借此批判生活中那些恶毒的知识分子。 D .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 7.    用工整美观汉字默写。
    1. (1)   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2. (2)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3. (3)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直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的两句诗是:
    4. (4)   《〈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8.    综合性学习。

    班上准备举办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班上要布置一个文学角,需要你请班上的绘画能手小黄同学设计一幅画点缀。绘画要求简洁、美观、大方,墙和书架协调,还要体现文学角的特色。你会对他怎么说?
    2. (2)   假如要开展“读书写作交流会”的活动,请你针对此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二、阅读理解题(共43分)
  • 9.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问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 (2)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 颔联“阔”写出春测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 10. 阅读下面《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⑧。

    【注释】①诣:数往,到……去,②清称,美誉,这里有声望的人。③既:已经。④仆:我。 ⑤仲尼:即孔子。⑥伯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⑦奕世:几代。⑧踧踖:恭敬与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太丘 

      下车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

      小时了了,大必佳​

    2. (2)   翻译句子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3. (3)   结合两则内容简要说说,元方和孔文举在反驳对方话语时有哪些巧妙之处?
  • 11. 阅读《谈语言》回答问题。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 (1)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了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 (2)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 (3)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12.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

    田野

    ①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很贫穷。一双黄球鞋穿一年,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由于自卑,我的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因此,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鄙视。我曾经憎恨过那些嘲笑我的人,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前路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②那是一个插秧的时节。我背着书包,逃学到家已是正午。父亲看了看我的书包,心里便明白了一切。我站在父亲的身边,等待父亲的训斥,甚至板子。父亲不做声。他坐在石磙(gǔn)上默默地抽着烟,紧拧着的眉心透露着一股缭绕不散的思绪,仿佛此刻不断升腾又弥漫开来的烟气。一袋烟抽完,父亲把烟袋锅在石磙上磕了磕,说:“把东西拿回屋,下午跟我下田!”

    ③我家的水田是在一个河洲上开垦的荒地。田埂里边是秧田,田埂的外边是河洲。秧田已经被父亲蹚得平整而柔软,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我与父亲开始插秧。秧田不大,天不黑就插完了。我和父亲把脚洗净,坐在田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的天空。夕阳西下,斜阳的余晖铺洒在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露出明亮而丰腴的光芒,河洲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旺,许多蝴蝶、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

    ④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一时间忘记了心中的不快和身体的劳累,跳到河洲上捉蝴蝶。蝴蝶好像有意跟我作对,当我去捉时,它们便轻盈地飞走了;而当我停下时,它们便又落到我面前的花朵上。我东跑西撞,一只蝴蝶也没有捉到。于是,我便懊恼地回到父亲的身边,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⑤父亲一边吸着烟,一边问:“不捉了?”我生气地说:“不捉了,那蝴蝶也太欺负人了!”父亲说:“蝴蝶没有错,而是你的能力不够。”我不服气地站起来,大声问:“我怎么能力不够?”父亲吐了一口烟,看着远方,低声而有力地说:“蝴蝶喜欢的是花儿,你要让蝴蝶喜欢你,你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朵花!”我一下子愣着了:老实巴交的父亲竟然说出这样哲理的话。“走,回家。”父亲再一次回归沉默,深深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回家的田垄。我看见,夕阳的余晖下,笼罩在父亲头上的烟气渐渐消散开来。

    ⑥第二天,我默默地背着书包回到了学校。当同学们再次用嘲讽和鄙视的眼光看着我时,我没有了原来的愤怒。因为,蝴蝶是没有错的。要想让别人看得起,我必须要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自此,我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全身心地学习。在学年期末考试,我第一次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当我走上领奖台,台下响起了热烈地掌声。那一刻,我流泪了,河洲上那片灿然盛开的野花在泪光中盈盈浮现。

    ⑦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刻骨铭心。不要埋怨上帝的不公,不要憎恨别人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没有错,错的是你努力不够。谁想让花儿一般的蝴蝶翩然飞来,谁就应该先把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

    (选自《少年文摘》,有修改)​

    1. (1)   ​阅读全文,以“我”为主人公,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

      逃学回家——————接受教导——回归学校

    2. (2)   文章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请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些情节看出来的。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先让自己成为一朵花”的含义,并结合实际生活,谈谈由此触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感悟。
三、写作题(共45分)
  • 13. 按要求写作。

        请以是最美的天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词语释义】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要求:①写记叙文,表达真情实感,思路要清晰;②要素交代淸清楚,中心要突出,详略要得当;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 字左右;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以及班级名称;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