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岳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15 浏览次数:3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一上·桐柏月考) 都、布、按三司在地方上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同时又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都司 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司则受命于刑部和都察院。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   )
    A .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B . 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 C . 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 D . 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 2. (2022·辽阳二模)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在精神层面和操作层面存在着若干共通之处,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司法独立,三权分立   

    ②从民众中产生陪审团

    ③法律至上,王在法下   

    ④不同性别、种族一律平等地适用法律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①③④
  • 3. (2022·温州三模) 近人日记写道:“都中人心震恐,各王公密议甚秘,外间不得知,第闻肃亲王主张以禁卫军严守宫廷,东西洋留学生在京者,暂令出境,派陆军大臣督师赴鄂而已,又有主张挖断黄河铁桥,阻兵北来者,甚可笑也。”这一场景应发生于( )
    A .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国民革命时期
  • 4. (2022·安徽模拟)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 . 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 . 根本上冲击了专制政治 C . 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 . 提高了内阁的运行效率
  • 5. 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姓名

    官职

    学术方向

    公孙弘

    丞相

    学《春秋》杂说

    主父偃

    丞相

    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

    张欧

    御史大夫

    治刑名

    韩安国

    御史大夫

    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

    汲黯

    主爵都尉

    学黄老言……然好游侠

    郑当时

    大农令

    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

    A . 百家争鸣局面延续 B . 选官方式走向多元 C . 儒生成为官僚主体 D . 用人标准灵活务实
  • 6.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婢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 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 7. 关于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学者这样写道,据统计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各部侍郎、部丞、参议及内阁属员中,出国留过学或出洋考察过宪政等有留洋经历的人,占百分之十四点九,针对中国兴学之初,沿用科举办法,学堂毕业者即授予实官的问题,1911年9月,清政府鉴于“东西各国学堂毕业与入官考试无不判为二事”,“拟自《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施行之日起,无论何项学堂考试毕业者,概不给奖实官,其游学毕业生之廷试,明年亦拟不复举行。”该学者的叙述意在说明(   )

    ①科举将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

    ②西方文官制度的引入终结了留学毕业即授官的途径

    ③学堂选官方式未经周密筹划而带有过渡性质

    ④新的官员录用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官员结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四渎(河道)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后代)有立(封国)。……不道,毋之在国(方国),女(你们)毋我怨。”可见,商汤(   )
    A . 强调中央的绝对权威 B . 重视畿外地区的管理 C . 规范诸侯的行为准则 D . 告诫伯侯为民众谋利
  • 9. 加尔文认为:“凡欲求来世在天堂得到光荣的,在今世必须斗争,而斗争之胜利必须经历无数困难始能获得。”这样经斗争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者,不仅死后可升天堂,而且在现世又可理所当然地获得财富,过优裕的生活,因为“一个人所享有的财富非出于偶然,而是上帝的分配”。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宗教观(   )
    A .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B . 体现了对教皇的绝对忠诚 C .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 . 未能摆脱天主教的财富观
  • 10. 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于1953年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顶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如图中邮票图案反映的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时的情景。图文信息反映出(   )

    A . 工业化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 B . 公私合营激发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C . 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D . 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 隋朝常骏在①处出航到达赤土国 B . 宋朝开辟了由②处出发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C . 乾隆帝在③处迎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D . 明朝为应对边疆的民族关系在④处开放马市
  • 12. 1917年,列宁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随故的和平……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士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这一言说(   )
    A . 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 . 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C .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 13. 下图为创作于1962年的藏族题材人物画《翻身奴隶的儿女》,描绘了一群藏族孩子盘坐在毡子上读书写字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   )

    A . 义务教育普及塑造了时代新风 B . 绘画艺术彰显了浪漫主义风格 C . 民主改革开启了藏族聚居区发展新篇 D . 西部开发缩小了儿童发展差距
  • 14. 有学者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领导人虽然赢得了广大新独立国家甚至有力对手美国的敬重,但也让周边国家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该学者旨在说明朝鲜战争(   )
    A . 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 壮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C . 推动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 . 促进“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 15.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A .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 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 .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D .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 16. (2022·菏泽二模) “这一套复杂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地主需要现金来付税,也开始要求以现金来缴交田租。而这让佃农有更强烈的动机转向可换取现金的作物”。这一财务政策(    )
    A . 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 . 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 . 沿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 D . 体现出藏富于民的观念
  • 17. (2022·东城二模)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
    A . 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鸠杖 B . 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院 C . 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义田 D . 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
  • 18. (2022·海南模拟)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 . 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 .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 . 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 . 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 19. 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 . 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B . 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 .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D . 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 20. 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
    A . 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 . 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 . 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 . 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个人对人文关系有一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是传统社会以来形成的血缘关系,农业社会容易形成大一统、家天下的文化。在家族或宗族里面才突显你的价值,离开了这个家族,你就什么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来就强调等级制度,强调尊卑关系,由于人是一种依附的东西,于是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这种制度怎样才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依附性。而西方(古希腊)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都与城邦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在这个城邦里都是平等的一个成员。这与地理环境的制约导致他们必须要去海外进行一种经营活动有关。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它的实质是财产权利向政治权力转化的一种过程。而中国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利直接占有财产权利的过程。

    ——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晚清中国的颓废局面迫使传统政治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进入了有识之士的理论审视范围,这就为西方政治理论的涌入提供了契机。19世纪,国人开始对西方政治制度及理论充满赞扬和期待,把西方政治治制度引入中国实践成为不少人的理想寄托和奋斗目标。然而结果无一例外地也都归于失败,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清末民初政治现象。西方理论和制度终归没有完成政治制度供给任务,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

    ——摘编自李照作、吕强《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资源基础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的设计思维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分析其“新的政治制度均衡没有实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23.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民户与土地是古代中国的根本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民户是基层行政组织担负的根本任务,而控制民户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于中国形成了差异性极大的自然经济区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成为相对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摘编自韩秀桃《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

    材料二: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二战后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是一种以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为核心,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协定等国际条约体系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治理模式。

    历史时期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1949-1978年

    中国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外

    1978-2001年

    中国放弃“旁观老”的身份,开始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机钊中,加入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学习和适应各种机钊及规则。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企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

    2001-2008年

    中国以“开放”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战略,进一步独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规则的国内化,以对接国际规则。

    2008年至今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传统大国力量和对下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征。
    2. (2)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三、论述题
  • 24.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

    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947年,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