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建设中国...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4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八下·丹东期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A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B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 2. (2022·凤阳一模) 民生保障有“力度”,百姓生活有“温度”。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并就生活必需品保障、补贴、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照顾、救治和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 3. (2022八下·拜泉期末)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述讲话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 B .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 C .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D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
  • 4. (2022·大庆一模)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十五大
  • 5. (2022·大庆二模) 小华和小明课下讨论时提到“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光辉旗帜”等关键词,他们谈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 6. (2022八下·四川期末)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是(    )
    A .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 建立、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C . 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 D . 不受马克思主义束缚的社会主义
  • 7. (2022八下·襄州期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 . 计划经济道路 B .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 .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 . 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 8. (2022·长安一模) 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学习历史时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 .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完善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 9. (2022八下·蓬溪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材料可知这一理论体系(    )
    A .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B .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 都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思想武器 D .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 .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 .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 11. (2022八下·蚌埠期中) 1992年,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此番谈话,意在( )
    A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C .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D .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12. (2022九上·广州开学考)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永葆活力,就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分别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五大 B . 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C . 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 D . 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五大
  • 13. A县党委宣传部准备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主要街道悬挂一些宣传标语。下列宣传标语中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
    A . 践行科学发展观 我为A县作贡献 B .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高速度为目标 C .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 . 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 14. (2022八下·汕头期中)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   )
    A .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成熟 B . 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C . 深刻揭露社会主义本质 D .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15. (2022八下·丹东期末)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开放浦东 推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 . B . C . D .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2八下·泗阳期中) 德国的思想家歌德曾说道: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

    材料二: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覆盖全世界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以来,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人或华裔达100人次左右。其中,邓小平共出现9次并两次当选“年度风云人物”,是唯一的两度成为“年度凤云人物”的中国人。时间分别是:1963年9月13日、1976年1月19日、1978年12月25日、1979年1月1日、1979年2月5日、1983年9月26日、1985年9月23日、1986年1月6日和1997年3月3日。

    ——摘自《人民文摘》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从C到D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和哪一指导方针有关系?
    2. (2) 材料二中邓小平“打破禁忌”推动了哪个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
    3. (3)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请你说出邓小平留给党和国家的最大遗产是什么?并指出该遗产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4) 综上所述,你认为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17. (2022八下·大连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独立之路】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富裕之路】

    材料二:

        

    图1凤阳县粮食产量

    【特色之路】

    材料三:

    1. (1)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前提。请你从中国人民地位变化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2. (2) 材料二中图1凤阳县农业生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项农村政策的推行?图2深圳的改变与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关,1980年在广东还兴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3. (3) 请将材料三中年代尺的空白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的地位以及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4. (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18. (2022九上·江油开学考) 深圳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三:

    材料四:改革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探究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
    4. (4)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 19. (2022八下·韩城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图B

    材料二:邓小平南方谈话阐发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它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被称为新时期又一个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摘编自石仲泉《重温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1. (1) 材料一图A中"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哪一历史性决策?图B中①处是哪个经济特区?指出它的历史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邓小平南方谈话阐发的"全新的思想",并简述南方谈话的重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