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凌源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3-03-29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所示是某同学收集图片资料的目录。据此可以推知,这位同学( )

    序号

    地区

    资料

    1

    西亚

    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文书图片

    2

    北非

    南苏伊士地区出土的书写体纸莎草纸图片

    3

    东南欧

    克里特文铭刻的泥版书图片

    A . 对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感兴趣 B . 在深入研究印度种姓制度 C . 忽视了两河流域文明的演进 D . 在探讨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 2.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称“埃杜巴”,即“泥板书屋”。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有三类: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可能由神庙设立;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据此可知,“泥板书屋”办学的主要目的是( )
    A . 传承两河流域的文明 B . 适应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 C . 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D . 彰显苏美尔统治者的高贵
  • 3. 下图所示是埃及出土的古希腊黑陶罐,上面绘有一个古希腊武士在参拜埃及的阿努比斯神。该陶罐体现了( )
    A . 古代希腊瓷器制造业较发达 B . 希腊文明对埃及文明的从属地位 C . 古代希腊与埃及的文化交往 D . 古代欧非文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 4. 罗马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上游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变为奴隶,这一做法( )
    A . 加速了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使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C . 加强了对各辖区的有效控制 D . 导致欧洲大陆由分裂走向统一
  • 5. 西欧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里的人们也很少出去采购。据此可知,西欧封建庄园( )
    A . 是中古时期的商业经济组织 B . 耕地由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组成 C . 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D . 具有相对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特点
  • 6. 欧洲现存最早的纸文书是1109年西西里伯爵罗杰一世(ROGER I)用阿拉伯文和拉丁文颁发的一件文书。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开设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这可用于说明中国造纸术( )
    A . 可能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 . 在汉朝已经流入欧洲 C . 在阿拉伯帝国获得新的发展 D . 从宋代开始传入欧洲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条连接的大道。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而未被损坏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得非洲大陆难以接近。”在此,作者强调了( )
    A . 非洲落后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 B . 地理环境对非洲历史的影响 C . 交通成为制约非洲发展的主因 D . 学术界探究历史的角度新颖
  • 8. 下图所示骨雕图案描绘的是玛雅人最重要的神——玉米神重生之后的起舞姿态。对玉米神的崇拜反映了(   )
    A . 美洲玉米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B . 原始农业的诞生 C . 玉米在玛雅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D . 非洲宗教的起源
  • 9. 14~15世纪,北非是欧洲的黄金、奴隶以及某些工业品的供应基地,并“逐渐变成整个地中海的动力”;欧洲人是通过穆斯林中间商而获得上述物品的,因政治、宗教的对立,葡萄牙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葡萄牙( )
    A . 国王试图加强君主专制 B . 极力保护陆路贸易通道安全 C . 政府努力推进海外扩张 D . 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 10. 14~17世纪,在欧洲人进行海上探险、打通全球海路的过程中,俄罗斯人的主要贡献是( )
    A . 发现了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 B .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C .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D . 开通了大西洋到印度的航线
  • 11. 下图所示是两幅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与《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相比,《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表明( )

    ①地圆说已得到科学验证   ②欧洲绘画技巧不断发展

    ③人口迁移推动物种交流   ④欧洲人的视野得到开拓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15世纪中期,意大利教育家盖利诺主张实施通才教育,要求德育既要继承古代的“坚强、勇敢、节制、公正”,又要弘扬“民族、爱国、勤劳、民主、自由”等精神,突出智育,重视实际示范,重视体育。盖利诺的教育主张( )
    A .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 . 反映了启蒙运动的思想理念 C . 表明近代民族国家观已形成 D .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13. 1610年,伽利略称自己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木星的四颗主要卫星,此外还发现了金星的盈亏现象、太阳黑子等。这些发现证明了古希腊人“天体是完美无瑕的,只有地球才是不完美和不整齐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据此可知,伽利略的这些发现( )
    A .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B . 推动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 C . 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D . 体现了对传统天文学的传承
  • 14.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成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这些措施反映出英国( )
    A . 国教地位的确立影响国家政体 B .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完善 C . 国王与议会权力划分很不明确 D .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妥协
  • 15. 下表所示为1851~1921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农村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

    年份

    1851

    1861

    1871

    1881

    1891

    1901

    1911

    1921

    城市

    50.1

    54.6

    61.8

    69.7

    72.0

    77.0

    78.1

    79.3

    农村

    49.9

    45.4

    38.2

    30.3

    28.0

    23.0

    21.9

    20.7

    A . 海上霸权的建立 B . 垄断组织的形成 C . 人口数量的增加 D . 社会转型的深入
  • 16. 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历史研究推断资本主义将因阶级斗争而被推翻,并被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所代替。他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他相信,付给工人的工资不够他们去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这种不充足的购买力必然会导致工厂倒闭……直到失业的无产阶级在绝望中被迫起来革命为止。可见,在马克思看来( )
    A .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B . 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C . 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 .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前轴心时代”,中国和希腊的文明对今天东、西方世界就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特质也表现出种种差异。中国的哲学家通过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运用关联思维和分类配位模式产生哲学思维,古希腊先哲则运用思辨和理性分析进行哲学思考。中国神话传说注重历史传闻,这是由现实生活中注重祖宗崇拜所决定的,而且中国特别重视对历史的记录,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整个“黑暗时代”的希腊,几乎没有文字记录,留下的只有荷马史诗等口头文学作品,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传说具有浓重的人性色彩,这是现实生活中英雄崇拜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文明相比,其浪漫色彩不足而现实精神有余。中国人使用了以象形文字为主体的文字体系,希腊人则使用以字母拼写为表述手段的文字体系。

    (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

    ——摘编自范毓周、王志轩《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

    材料二: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文明所构成的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由于地域、历史、传统的不同,以及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传统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总是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相应的语言、哲学、法律、技术等文化体系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独特性,整个人类文明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

    ——摘编自汪水英、王秋雷《“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前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4世纪初,以恒河中游一带为中心,形成了笈多帝国。它打破了当时印度的混乱局面。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国势达到极盛,疆土包括北印几乎全部地区和南印的一部分地区。帝国中央直接统治今比哈尔邦、北方邦、中央邦部分和孟加拉邦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原来的王公,即采取藩属国制度。藩属国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笈多王朝的影响,但都保留着本地区的制度、文化特色。即便在中央直接统治地区,许多权力也处于地方势力手中。

    ——摘编自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笈多王朝时期,阿拉伯海岸的布罗奇和坎贝都是繁华的国际贸易中心。西北部印度河流域是陆路贸易必经之地,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相接,西可通欧洲、东可抵中国,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对外贸易中,印度输出的商品有棉花、谷物、细布、挂毯、首饰、香料、靛蓝、象牙制品等;印度输入的商品都是各国珍奇物品,如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黄莲等,若没有商品可供交换,也可用大批金银来购买,因此印度同东方和西方的贸易相当繁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笈多帝国的政治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笈多王朝对外贸易繁盛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16—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重大事件统计表

    16世纪

    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并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17世纪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18世纪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社会从中国大量订制瓷器的利弊。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们行动坚决、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要在理性的引导下,要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正因为有了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哲学理论,才能使得启蒙运动贯穿数百年,席卷整个欧洲。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摘编自徐辉《浅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

    材料二:英、美、法政体是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了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性王国”,只是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才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实现形式。英、美、法三国普遍形成了相互竞争但又争而不破的两党或多党制,它们认为对不同权力机构的掌控和彼此制衡才是民主制度能够实现权力制衡的关键所在。德、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在政体上却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了世界政治的发展。

    ——摘编自康晓《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启蒙运动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德日与英美法近代政体存在差异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