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伊川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2-14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然的气①       , 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奋斗途中的头破血流是生命的一面猩红的旗帜。如果我们能捂紧重创的伤口,挺起胸膛,站直腰杆去对待任何事情,那么,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②       的;一个有决心从废③        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诚然,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直插云④        天柱;并非每个人都能站成叱万里的风雷,但你至少能站成一种正气,一线坚贞,一份坦荡,站出自己不的性格!站出自己磊落的襟怀!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lǐng   qíng   chà   jī B . lǐn    qíng   zhà   jī C . lǐng   jìng    zhà   jì D . lǐn    jìng   chà    jì
    2. (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慨 ②觑 ③虚 ④霄 B . ①慨 ②觎 ③墟 ④宵 C . ①概 ②觑 ③墟 ④霄 D . ①概 ②觎 ③虚 ④宵
  • 2. 古诗词优美动人,内涵丰富。小浩独具创意,用多首诗歌组成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请

    按情境填入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时间

    ,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地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增》)

    主人公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

    开端(男子感慨人生)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发展(现在的情况很不如意,在现实的打击下,梦想掉落。)

    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高潮(为了志向,流尽眼泪,耗尽生命!)

    (李商隐《无题》)

    结尾(理想必将实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 3. 名著阅读。

    【材料一】(众囚徒)说道:“好汉,你新到这里,包裹里若有人情的书信并使用的银两,取在手头,少刻差拨到来,便可送与他,若吃杀威棒时,也打得轻。若没人情送与他时,端的狼狈!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人,特地报你知道。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我们只怕你初来不省得,通你得知。”A 道:“感谢你们众位指教我。小人身边略有些东西,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

    【材料二】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未,变了面皮,指着 B 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众人见骂,各自散了。B 等他发作过了 ,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

    【链接材料】

    ①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②《水浒传》开篇就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宋徽宗,通过高俅发迹前后的经历,刻画

    了一个昏庸无道、任人唯亲的风流天子形象。正是在他的统治下,高俅、蔡京等权臣奸党才

    得以贪赃枉法,陷害忠良。

    ——李煜晖《忠义与绿林》

    1. (1) 根据对武松形象的理解,你认为下面两个材料中的 A 和 B,哪个人物是武松,并说明理由。
    2. (2) 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英雄们有时太过暴力,请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原著内

      容谈谈你不一样的看法。

  • 4. 下面是一组有关“古诗中的植物”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全唐诗》出现频率前五位植物统计
    (单位:首)

    《全宋词》出现频率前五位植物统计
    (单位:首)

     (数据来源:《草木缘情》,2016 年)

    植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是①______。唐诗中出现了近四百种植物,几乎触及了唐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植物种类。在众多的植物中,②______ ,3463 首的数量表明唐代文人大多愿意通过它寄托”离情”。到了宋代词人笔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③______ ,这和它凌寒独放的特性有莫大关系。荷桃吉祥,松竹高洁,历代的文人们总是对④______ 的植物兴味盎然,他们不吝笔墨地对其进行品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学遗产。

    1. (1) 请结合两张图表提供的信息,将下面语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 (2) 如果要紧跟上面语段补写出下面四个句子,其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填序号)

      ①当你神游“故人庄”“浣花溪”时,你就会感受到植物与文学那份传唱千古的隽永关系。

      ②也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诗词。

      ③植物的名称内涵与寓意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④文人们的精雕细琢或妙手偶得,又让庭院气息和原野芬芳充盈其间。

      正确序号:

    3. (3) 草木缘情,花果寄意,请模仿示例,为下面古诗中的植物写一则“植物的自语”,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①《竹里馆》中的“竹”   ②《饮酒》(其五)中的“菊”示例一:《黄鹤楼》中的“芳草”:我“萋萋”的样子,可否消解你似滔滔江水的哀愁?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①轰隆隆!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说:“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②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问:“老奎叔,什么情况?”

    ③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掉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问:“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④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

    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⑤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战士们大都面黄肌瘦,一身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腊肉和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⑥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⑦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⑧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

    ⑨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拄棍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刹那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⑩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 岁;最小的是扛锅小兵,仅 15 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⑪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长征北上的红军。

    ⑫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⑬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⑭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 年第 7 期,有改动)

    1. (1) “雷雨天”串起过去与现在。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情节。

      几十年前,在战争年代的一个雷雨天,爷爷,从此他的思维停滞在炮火硝烟中。几十年过去了,每遇雷雨天,爷爷的病常会复发,但家人和乡邻把他当作至宝,“我”,爸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乡邻配合演戏……

    2.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爷爷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爷爷说的口头禅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从标点的角度品析。)

    3. (3) 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析。

      提示:可从叙事视角、行文构思、叙述方式等方面思考,写出两点即可。

    4. (4) 小浩想把这篇小说转载到学校文学社的微信公众号上,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从下面三个文章标签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并阐述理由。

      至爱亲情     不朽军魂     最美乡风

      小贴士:

      文章标签是指可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或主旨的关键词,精准的文章标签可以清晰地将文章归类,从而更准确的推荐给相应的目标人群。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属于求进者

    ①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走进长汀,却是草木繁茂,满眼葱茏。多年来,长汀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描绘了荒山披绿的画卷。这一传奇告诉我们:成功属于求进者。

    ②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求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③求进,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聚焦目标、铆足干劲、永不言弃,才能意气风发走向未来。中国决定发展自主导航的时候,容易开发的轨道资源已被先发国家申报占用,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很大,但北斗科研工程团队潜心研发,潜心推进,用心攻关,一方面加快发射速度抢占可用轨道,另一方面创新轨道设计,尝试多星共轨,最终组成了一个全球首创的、三种轨道混合的导航星座,实现了中国北斗导航全球的梦想。

    ④求进,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险恰似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笃志前行者才能看见万丈霞光。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奇组合隋文静、韩聪,挑战冬奥历史上无人做过的“捻转四周”,要让世人瞧瞧,男单女单有四周,双人滑也有四周。他们苦思勤练了年半,终于做到了力量与重量的最高难度平衡,最终以总成绩 239.88 分刷新世界纪录的表现摘得金牌。谷爱凌在第二轮落后的情况下,最后一跳挑战左转 1620 的超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逆转夺冠。可见,挑战艰险,抓住契机,方能险中求胜。

    ⑤求进,还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之成,亦求微末之精。北京冬奥会用于颁奖的花束绒线花,是北京冬奥的首创。中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织女”们,面对 2400 支花束绒线花和 26000 片月桂叶的赶制任务,时间紧迫,又不能错针漏针,那些平凡的“织女”们在不清楚是为奥运而做的情况下,依然用一颗工匠之心,精细的双手,琢玉成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成功钩织了永不凋谢的荣耀之花。

    ⑥关山难越,难阻决意跨越之辈;风雨历尽,天酬痴心破难之人。求进者冲破千里冰封,定能迎来万里春风,品尝成功的硕果。

    1. (1)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选文第①段介绍了福建长汀自然环境的今昔状况,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而有力。 B . 选文第②段针对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现实,论述了“求进”的必要性。 C . 选文第④⑤段从“个人小事”和“天下大事”两方面展开论述,两段是递进关系。 D . 选文第⑥段语言精练,寓情于理,表达了对“求进者”的赞美及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2.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 (3)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选文第③段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求进”。
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漓。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之秀而贤者独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 , 器有所未就而然也!庠序可不兴乎……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 , 亲奉圣谟⑥,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节选自范仲淹《邠州建学记》)

    【注释】①曷尝:何尝。②漓:浇薄,不醇厚。③格;达到。④庠序:泛指学校。⑤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⑥圣谟(mó):皇帝的旨意。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之大也       启窗而观. B . 而或长烟空     碧万顷         由此出 C . 国家之患      生于忧 , 死于安乐     有备无 D . 吾观物有于类者   佳木而繁阴       山明水
    2.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阳楼记》和《邠州建学记》均为记修造之事而作,但前者对重修岳阳楼的情形不

      着一字,只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感慨深沉,既有追慕先贤之意,又有世无知音之叹,也暗含

      着自勉之意及对滕子京的期望之情。

      C . 材料二先论及人才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才缺乏的原因,再以“庠序可不兴乎?”这一反

      问句,强调了兴建学校的必要性。

      D . 景物常有烘托作用,如材料一用一暗一明之景烘托一悲一喜之情,同时这些景物的暗明对比及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对比,反衬出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3. (3) 虚词虽然很少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行文中常有重要作用,如连接文意、增强情感等,

      请结合材料一, 从“然则”“若夫”“至若”“嗟夫”四个词中任选两个具体分析其作用。

    4. (4) 康熙曾为范仲淹题写“济世良相”的匾额,其实无论官任何职,范仲淹都始终怀抱济世之志,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他的“济世”体现在哪些地方。
  • 8.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此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后的有感而发之作,结合诗中的画线诗句,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四、作文(50 分)
  • 9. 任选一题作文。

    ⑴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杯中酒、鲁迅先生寓所墙壁上藤野先生的照片、一代伟人毛泽东眼前茫茫的原野……这一切无不增长、振作了他们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什么增长了你的精神,让你在坎坷、困难面前积极乐观、奋勇前行。

    请以“长精神”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有真情实感。600 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时候我们觉得还早,却不知道已经迟了;有时候我们以为迟了,却不知道只要开始就不会迟。

    关于“早与迟”,你有怎样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600 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