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夏王朝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渐渐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列项中,目前最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    )
    A . 良渚文化遗址 B . 牛河粱遗址 C . 殷墟遗址 D . 二里头遗址
  • 2.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 .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 . 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 . 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 . 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 3. 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男子汉”。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 . 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 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C . 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 D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 4. 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    )
    A .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 朴素的唯物史观 C . “为政以德”的思想 D . “相生相胜”理论
  • 5. 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了当时(    )
    A . 国家法律苛严 B . 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 . 官僚政治腐败 D . 人命案件优先办理
  • 6. 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 武王伐纣 B .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 . 楚汉战争 D .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 7. 《史记·平准书》描述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与这一现象出现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 无为而治 B . 独尊儒术 C . 君权神授 D . 郡国并行
  • 8. 尚书令是西汉少府的属官,汉武帝时则重用尚书令参与中枢决策,东汉建立后出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情况,其长官尚书令“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在决策和发号施令等方面极为便利。尚书令职权地位的变化表明(    )
    A .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B . 地方权力不断弱化 C . 外戚宦官势力上升 D . 中枢机构日益完备
  • 9.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②南朝 B . ③汉 C . ①西晋 D . ④北魏
  • 10. 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举措(    )
    A . 完善了血缘宗法制度 B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深受门阀制度的影响 D . 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 11. 晋室南渡之初,士人奉中原文化为圭臬;北齐时,最负盛名的文人互相指责对方偷师南朝文人;至隋朝,隋文帝文化上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但“南朝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种文化领域的变化根源于(    )
    A . 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 B . 政治重心发生变化 C . 中原认同的不断加强 D . 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 12. 下图所示为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发掘出的魏晋六号墓中的壁画,画面上采桑女与猎户少年相对而视,生动地展现出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在河西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形。该壁画体现了(    )

    A . 游牧业的扩散 B . 民族交融的发展 C . 丝织业的繁荣 D . 农耕经济的衰退
  • 13. 淮安在隋唐大运河贯通前只是普通的军事城市,隋唐大运河贯通后,淮安境内的楚州和泗州迅速成为大运河干线上的要津和漕运中枢城市。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    )
    A . 促进了南北交流 B . 巩固了国家统一 C . 推动了城市发展 D . 带动了文化繁荣
  • 14. 天宝八年以后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无兵可征,府兵制破坏,中枢军士战斗力很差。而地方藩镇“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贼,以布列天下。”材料反映了(    )
    A . 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 B . 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C . 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 . 藩镇实际上都不服从中央的管理
  • 15. 下表所示为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下达的诏令内容(部分)。这些诏令(    )

    1

    免去两京及诸道州府人户所欠去年秋夏租税及沿征帛物

    2

    招抚逃聚山林的农民返乡,复员军队中老弱病患者归农

    3

    招徕契丹、后蜀、北汉等割据边界的人民进入周境,允许他们耕种无主荒地,可“请射住佃为永业”

    A .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恢复 B . 旨在巩固北周的封建统治 C .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色彩 D . 加强了边疆地区民族交融
  • 16. 韩愈前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于是,他采纳别人建议,找退休宰相郑余庆“行卷”以求推荐。郑余庆看到韩愈文章后,果真向上推荐。当年,韩愈考中进士。韩愈这段经历说明唐朝科举制度(    )
    A . 本质上仍然是察举制 B . 存在一定的弊端 C . 奠定门阀政治的基础 D . 有明显的进步性
  • 17.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 . 使国家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 . 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为前提
  • 18.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 . 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B . 佛教本土化倾向 C . 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 . 中外交流的频繁
  • 19. 赵州桥凝聚了一代桥梁工匠李春的智慧、汗水和心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千余年来经历了8次以上地震的冲击考验,至今巍然屹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战国时赵国交通事业发达 B . 隋唐已处于古代建筑成熟期 C .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先进 D . 明清桥梁建造技术世界领先
  • 20. 陕西西安出士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 . 货币制度混乱 B . 民族交融深化 C . 市镇经济繁荣 D . 对外交往活跃
  • 21. 如图所示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如此分配旨在(    )

    A . 优化民政管理 B . 监察地方政治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防范宰相擅权
  • 22.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 . 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B . 两宋的妥协是一种屈辱外交 C . 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D . 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 23.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

    学者

    评价

    漆侠

    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

    顾全芳

    王安石没有着眼于解决冗费、冗官、冗兵的社会问题,而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赵冬梅

    以逐利为目的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使宋初“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的行政作风一时烟消云散

    A .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 .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 . 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 24.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 25. “猛安谋克制”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编制,史称“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这段史实记载出自于(    )
    A . 《辽史拾遗》 B . 《金史·兵志》 C . 《宋史·太祖本纪》 D . 《唐六典》
  • 26.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 .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D .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27. 朱熹认为:“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接事物。”朱熹这一阐释蕴含的方法论是(    )
    A . 经世致用 B . 格物致知 C . 知行合一 D . 天人感应
  • 28. 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该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市民阶层的崛起 B . 统治者提倡 C . 民间文化的发展 D . 画家的性格
  • 29. 沈括足北宋时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与科技史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在天文、地理、水利、算术、物理、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下列著作由其编纂的是(    )
    A . 《梦溪笔谈》 B . 《授时历》 C . 《农书》 D . 《蒙古秘史》
  • 30. 下图所示为党项人骨勒茂才编写的西夏文和汉文双解通俗语汇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局部),书中每则词句分四列编排,第一列西夏字为第二列汉字注音,第二列汉字与第三列西夏字相互注义,第四列汉字为第三列西夏字注音。此书的编印(    )

    A . 促进了汉文化在西夏的传播 B . 表明西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C . 缓和了宋朝与西夏间的矛盾 D . 意在彰显西夏文化的独特性
  • 31. 下列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 . 秦、元、唐 B . 宋、清、秦 C . 唐、明、秦 D . 汉、宋、秦
  • 32. 如图所示战役的胜利(    )

    A . 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 B . 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 C . 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 D . 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 33. 元朝时西藏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明朝封赐其政教领袖为王,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加强管理。据此可知,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A . 政教分离 B . 因俗而治 C . 内外有别 D . 巩固统一
  • 34. 《清代通史》提到“清初官制多因明法,通政司受内外本章,有敷奏封驳之权。胤禛以通政司职权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主之者不得其人,或与政府因缘为奸,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有机密事,改用折奏,直达御前。”据此可知,奏折制度的设立意在(    )
    A . 便于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 B . 强化国家监察力度 C . 提升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 . 提高皇帝决策效率
  • 35.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 .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 .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 36. 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图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这反映了清朝( )

    A .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 . 消除了民族矛盾与民族隔阂 C . 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 D . 实现了区域内的经济平衡
  • 37. 章开沅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中国在明中后期以后“广大农民为缴纳沉重的租赋和维持家庭生活不得不耕织并重;一些工场主常常购置土地而不把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官营手工业的势力还很强大;各工商业城市普遍建立了清政府保护和支持的公馆和公所。”作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
    A . 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 . 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C . 社会阶层流动渠道畅通 D . 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的原因
  • 38.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界比较活跃。以下是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及其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    )

    王夫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黄宗羲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A . 宣扬了儒家教育理念 B . 反传统思想普遍化 C .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 . 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
  • 39. 明清时期,歙县人汪道昆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此外,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也经常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主人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 . 文学内容取决于个性解放的程度 C . 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D . 儒家思想活跃冲击士农工商结构
  • 40. 下列著作反映出明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 . 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 B . 西东学渐成为潮流 C . 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D . 形成近代科学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人口为0.1943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3.13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但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盛唐时期出现人口滋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中期人口膨胀造成的社会问题,并说明清政府解决此问题的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