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双基测...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尚书·舜典》载:安抚边远笼络近处,亲厚有德之人,信任善良之人,拒绝邪佞之人,则“蛮夷率服”。这反映了(   )
    A . 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 . 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 . 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D . 宽严相济的政治智慧
  • 2. 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伍(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   )
    A . 保护农业发展 B . 彰显皇帝权威 C . 打击商人利益 D . 整顿商业环境
  • 3. “关白”乃唐宋极具特色之弹劾环节,是指御史在禀奏大事之前须向御史台长官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宰相李林甫之后唐朝一度废除“关白”,允许御史直接弹劾。“关白”的废除( )
    A . 使监察程序得以优化 B . 易造成监察权力滥用 C . 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 使司法权摆脱行政权
  • 4. 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
    A . 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 . 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 . 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D . 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 5. 明朝参加武科考试是卫所子弟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对各行省山泽猛士“罗之以科举”,文举不中者也可改习武举。清朝武科考试(   )
    A . 推动教育体系的完善 B .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 . 适应军事改革的需要 D . 有利于打击世家大族
  • 6. 王夫之反对“量其出以为入”,提倡“量其入以为出”,强调休养生息在先,收取赋役在后,“均一役也,豪民应之而易,弱民应之而难”,所以应实行差等收税。这体现了王夫之(   )
    A . 儒道互补的哲学观 B . 理欲统一的自然观 C . 重农抑商的财政观 D . 宽以养民的治理观高三历史试卷
  • 7. 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在大沽口扣押丹麦货船并称“此地属万国律例准拿敌船之处”。总理衙门照会:“两国交战,中国是局外国,按照《万国公法》在局外者管辖所及之处,战国捕敌国船只为犯法。”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 被迫向西方侵略势力妥协 B . 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C . 注重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D . 初步建立近代外交体系
  • 8.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你若是一个确定了革命观点的人,而且是跑到乡村里去看过一遍的,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这一评价(   )
    A . 指明了革命依靠的力量 B . 反思了城市暴动的教训 C . 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经验 D . 重申了新三民主义思想
  • 9. 1946年,陕甘宁边区有近16万妇女参加纺纱,边区民用布匹自给率达47%。各地纷纷建立起以妇女为主导力量的合作社、供销社、妇纺训练班等丰富的妇女生产组织形式。这(   )
    A . 成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B . 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结构 C . 为抗战的胜利提供经济支持 D . 为女性参政提供政治保障
  • 10. 1957年底,东北地区58项工程全部建成并部分投产,其中有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精密仪表、无缝钢管、合金钢等。这些新工业的建成(   )

    ①增强国家工业基础    ②标志三大改造完成

    ③提高自力更生实力    ④加速朝鲜战争结束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1. 1978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75.4%来自于工业,这一比重在1983年增至86%,之后逐渐下降,直至90年代有所回升并基本平稳。这反映了我国( )
    A . 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 B .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C . 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 D . 现代工业发展滞后
  • 12. 印度的种姓总计有3千多,仅婆罗门就有1800个分支。种姓制度至今仍在占人口3/4的农村起着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
    A . 种姓制度促进印度族群融合 B . 等级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特征 C .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受其阻碍 D . 文明演进深受历史传统影响
  • 13. 1175年,一位伦敦市民曾赞叹:“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女人含蓄有礼,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由此可见(   )
    A . 西欧城市自治有所发展 B . 封君封臣制度逐渐瓦解 C . 基督教会地位得以提高 D . 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约束高三历史试卷
  • 14. 下图为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 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C . 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 . 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 15.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 . 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 . 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 . 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 16. 下图是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   )

    A . 经济民族主义成为主流 B . 地缘政治的冲突加剧 C . 亟待建立世界经济组织 D .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大的家族。这种聚族而居在自然耕作的农业社会环境下被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力基本上只延伸至县一级。基层政府在比较有威望的村民中指定耄长等负责村、镇的事务。与此同时,基层社会在许多情况下也会自行推选族长负责当地重大事项和纠纷的解决。传统中国呈现出政府治理和基层自治二元化的状态,而在治理结构上却实现了两者的互补。

    熟人社会是我国实行民间自治的客观条件。而伦理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度渗透使得熟人社会成为政权稳固的重要支撑。民间社会是一个“有礼”或“礼治”的社会,百姓对礼的规则和秩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尊崇。同时,家长在家族中具有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有法律制度上的保障,更有信念的支撑。同样,士绅阶层兴起以后,其儒家化的知识结构成为领导民间自治的合理依据,从而成为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民间自治力量。

    ——摘编自李文静《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经验及其现代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财富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他们常通过纳捐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或通过投资于其子弟的教育帮助他们通过正途考取功名。尽管明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卷入商业潮流,催生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费与晚明士商的身份认同》

    材料二:时尚的商业化和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将英国深深地卷入消费社会。如果说17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皇室、贵族群体,那么进入18世纪,奢侈品消费新的需求力量转向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群体乃至社会下层。作为消费需求的奢侈品逐渐从社会高尚文雅之举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瓷器、印度的棉布等奢侈品在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创新的过程,逐步推进“进口替代”,“英格兰造”

    的优质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明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风尚的不同。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了“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之源始略论》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波拉德曾这样说道,古代历史基本上是城邦的历史,中世纪是普世世界国家的历史,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阶段,自拟论题,进行合理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