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片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01-2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冕(guān)   望(nín)   日星隐(yào)      抽丝剥(jiǎn) B . (zhǎn)    养(rú)     山肴野(sù)         而不舍(qì) C . 下(huī)     守(zhé)    李代桃(jiāng)      筹交错(gōng) D . 立(zhù)     阴(yì)     楼玉宇(qióng)      伛提携(lǚ)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亵读    劫掠    言不及义   疲惫不堪 B . 贸然       广袤       形消骨立      不知所错 C . 腐烂       聘婷       扭捏作态      金戈铁马 D . 宽宥       汲取       附庸风雅      自吹自擂
  •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本清末民初的线装书,每页有一幅木版插图,和所选的绝句相得益彰 B . 在龙门石窟文物艺术珍品的倒卖中,他是丰功伟绩的操盘手。 C . 这些民居,有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 有的是木质的楼阁,有的点缀着亭榭……美观而宜居。 D . 40年前恢复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支钢笔就是流行的时尚,手表、皮鞋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 4. (2021·钦州期中)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关心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为维护其和平与稳定,我国发扬了灯塔的作用。 B .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 . 青春剧应该既要重视对青春梦想、追求、奋斗历程的深度呈现,又要重视青少年情感的生动刻画。 D . 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季、立秋、冬至。 B .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南国雪景,纵论历史英雄,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C .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D . 《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明代小说家。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1. (1) 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 . 人生须立志。 B . 人生立志须趁早。 C . 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 . 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
    2. (2) 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 .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 . 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 .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B . 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 . 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D . 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三、古诗文阅读(共27分)
  • 7.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困于心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B . 夫不能以游事     (堕:坏,耽误) C . 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思) D . 其地僻而事简     (乐:喜欢)
    2. (2)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 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掇幽芳荫乔木 B .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修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 . 固国不山溪之险          为坛而盟,祭尉首 D .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3. (3)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B . 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得名的缘由。 C . 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 . 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5. (5) 甲乙两文同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犹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你从其生活态度中获得了什么收获?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8. 默写填空
    1. (1) 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 (2) 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3. (3) 《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4. (4)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国土的热爱之情的句子是:……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本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阔长满绿绿的苔藓,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匾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赋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日,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开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是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人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⑪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瞪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⑫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⑬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⑭日子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⑮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⑯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⑰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持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⑱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字的匾,被砍丢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⑲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⑳病人心里一惊,暗说,这个吴大夫,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

    1. (1)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治病获匾——    ①     ——    ②        ——清廉从医

      ——  ③        

    2. (2) 简析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 (3) 品析第⑰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持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4. (4) 简析本文以“残匾”为题的好处。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中国园林的眼睛

    张玉梅

    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

    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晴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

    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以下几种用途:一最借景;二最框景;三是对景;四是漏景,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

    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绵、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

    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

    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

    (选文有改动)

    1. (1) 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
    2. (2) 第⑦段划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 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 C . 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 . 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五、语言运用(共10分)
  • 12.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其本意是爱孩子,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 . 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 . 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 . 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 (2) 请根上述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3. (3) 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六、名著阅读(6分)
  • 13.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选自《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和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的歌手。他的成名作《 》 发表时第一次是用了“”这一笔名。

七、表达与写作(共60分,含书写5分)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一朵凌寒而开的小花,一份纯真美好的记忆,一段拼搏奋进的历程,鬼斧神工的自然,平凡伟大的生命,善良质朴的心灵……这世界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心怀敬意。致敬,是感谢、是仰望、也是铭记和激励。请以“致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