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皖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阶段...

更新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田,均按什一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的发生(   )
    A .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 . 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C . 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 . 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 2. 据大致估算,两汉时期流入匈奴境内的汉人总数达十余万。而在当时的汉画像中,我们也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汉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民族交融在汉代已形成一定规模 C . 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D . 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 3. 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
    A .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 B . 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 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D . 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
  • 4. 宋代时,全国范围内有大量草市开始发育为定期集市,各地对乡村定期集市有不同称谓,南方有“趁墟”,北方有“赶集”之说,且还有许多草市发展成为镇市,许多镇市发展为城市。这表明,宋代(   )
    A . 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 B . 长途贸易活动更加频繁 C . 农村商品市场开始形成 D . 经济的活跃度有所提高
  • 5.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据此可知,李贽(   )
    A . 以人自身为出发点提出平等观 B . 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C . 提出士人要有一定的担当精神 D . 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商建立新泰兴洋行,初期经营不善,英商转而退居幕后,由华商买办宁世福操办,宁世福打着中国商号的名义从西北购买羊毛,再送往英国。这种合伙经营方式,可以规避关税、降低成本,新泰兴得以很快建立羊毛贸易网。新泰兴的发展(   )
    A . 说明民族资本受内外双重压迫 B . 是中国近代特殊社会性质下的产物 C .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D . 体现出转型时期中国关税弊端始现
  • 7. 1861年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后,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多耻预其选。终晚清之世,国史馆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上述状况表明,当时(   )
    A . “天朝上国”思想已发生动摇 B . 清廷被迫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 . 传统外交观念仍有极大影响 D . 布新而不除旧成为时代潮流
  • 8. 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4月30日出版的《神州日报》。该漫画(   )

    A . 体现出时人生活得水深火热 B . 反映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 . 揭示了清政府统治的必将灭亡 D . 说明广州起义已被清政府镇压
  • 9. 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8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 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 .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 .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 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 10.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由邓子恢主持修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该章程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这些规定(   )
    A . 适应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B . 说明农业市场化得到中央的认可 C . 表明社会主义体系的日渐完善 D . 印证了农村经济调整效果的初显
  • 11. 下面是西欧中世纪庄园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庄园(   )

    A . 领主与村民间和谐共处 B . 经济形态具有一定封闭性 C . 村民实行集体劳作方式 D . 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12. 阿兹特克帝国“三方联盟”指导向外扩张,但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贡,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这表明,“三方联盟”(   )
    A . 是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 B . 促成阿兹特克建立了联邦制帝国 C . 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 D . 意味着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
  • 13. 下图所示是《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   )

    A . 表明早期殖民活动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B . 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全过程 C . 再现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殖民史实 D . 说明哥伦布已实现了其航海目标
  • 14. 法国1875年宪法未涉及国家预算,也未涉及司法组织和地方政府,对公民的权利更是只字未提,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样一部残缺不全的宪法却成为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这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
    A . 适应了法国社会的长期发展 B . 体现了共和派的主张 C . 印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 D . 使总统权力得到限制
  • 15.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 . 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 .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 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 .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 16. 下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代表国家

    基本特征

    保险型

    德国、美国、日本

    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个人和

    企业缴费是社会保险金的主要来源

    福利型

    英国、瑞典

    对每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生活困难与生活安全

    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和企业缴费

    强制储蓄型(自助型)

    新加坡、智利

    建立保障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

    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投入资本市场运营,退休后养老保

    险待遇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金

    A . 社会保障模式取决于各国国情 B . 高福利可以缓解欧美国家债务危机 C . 欧美各国福利资金来源多元化 D .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一题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要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

    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元败于“纵驰”,因而主张“刑用重典”,即“重典治国”。在立法层面,明朝颁布制定了天量的法律来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大明律》规定,设“六赃”罪,即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和坐赃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务的贪赃行为,以显示罪行的严重。明律中严厉惩罚贪赃枉法的条文比前朝法律大为增多,规定也更加细致全面。在刑法制度上,对于违反法律官员的处罚,量刑较之前朝加重斗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官吏的定罪一旦判定,则该官吏永久被除名,终身不得录用。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说:“明处法令行之久矣,奈何犯者相继?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诰》以昭示民间,使之趋避。”尽管朱元璋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道理,他深知农民阶级的威力之大,因此必须管理好人民,既要体恤民情,又要防止民众力量过于强大

    ——摘编育蔡芃《论明代法治的“重典治国”及对中国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法治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运用法律治国与前代的不同。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时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二: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分土地利益极多,办法简单,群众拥护,外界亦很难找出理由反对此种公平办法。中农大多数获得利益,分出部分土地,但同时得到了其他利益(政治及一般经济利益)可以补偿。因此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平均分配。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大规模的森林及水利工程不能分配者由政府管理。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同时,起草一个党内决议,由中央公布。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义(1947年9月6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就已经认识到:“今后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恢复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条件。最终,通过渗透于各种基本的社会关系领域之中的法律秩序来实现这一平稳过渡,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方案。他前后多次与其他同志一起就新区土改的基本政策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并向党内外人士广泛地征询了意见、最终确定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摘编自翟佳琪《刘少奇:土地改革法的主持起草者与推动者》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复示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后两次土地改革的异同点。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开始于16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改革是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₃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人通过改革,挽救了陷入危机的基督教,也挽救了黑暗中的欧洲,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郭继荣白靖宇主编《西方文化简史》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任一观点均可)进行探讨,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补充、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