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实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2月...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4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
  • 1.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
    A . 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 B . 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 . 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 D . 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 2. 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
    A . 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 . 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 .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 . 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 3. 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这反映了元朝(    )
    A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B . 建筑科技水平高超 C . 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D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4. 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
    A . 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 . 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 . 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 . 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 5. 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汉族首创了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维吾尔族和黎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的种植与纺织:藏族保存了两大古代佛学著作《甘珠尔》和《丹珠尔》;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受蒙古语影响而形成。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 由汉族人民首先创造的 B .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C . 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D . 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 6. 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医者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密,夺造化之权,以救人生死。"这反映了(    )
    A . "等贵贱"的政治理想 B . "好利恶害"的人性观 C . "存理灭欲"的义利观 D .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 7. (2021·全国乙卷)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 .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 8. 苏格拉底被以不尊敬城邦的神及引进新的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告上民众法庭,审判前他的朋友海尔盖莫尼斯对他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言论的影响常常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话说得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了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古代雅典(    )
    A . 人文精神深刻影响民众 B . 司法审判程序尚不完善 C . 言辞表达决定法官审判 D . 司法审判贯彻民主原则
  • 9. 笛卡尔认为,人类共同的本性即理性,把人与非人区分开来。“我思故我在”,人不需要依靠神祇,通过理性即能把握世界。据此可知笛卡尔的思想(    )
    A . 倡导人的绝对自由和理性精神 B . 蕴含朴素唯物主义的内涵 C . 体现文艺复兴时代对人的认识 D . 引发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 10. (2020高三上·唐山期中) 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他通过说政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原则。“苹果从天上掉下来”的典故就出自伏尔泰手笔。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牛顿为普及物理知识而精心编写通俗读物 B . 伏尔泰深入浅出地解说牛顿的物理学思想 C . 近代科学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 D . 科学精神的推广有利于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 11.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 .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 B . 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C . 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 . 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
  • 12. (2022高二下·张家口期中) 研究发现,距今大约 5000 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 . 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 C . 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 .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
  • 13. (2021·郑州模拟) 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原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
    A .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 .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 .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 .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 14. 嫁资是女子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笔财产。古罗马在法律上确立了嫁资返还制,规定夫妻离婚时,不管有无婚前协议,男方都必须将嫁资返还给女方,且返还的财产须与嫁资等值。嫁资返还利的施行(    )
    A . 维系了婚姻与家庭的稳定 B . 保证了妇女对婚姻的主导权 C . 促成古罗马私法体系形成 D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
  • 15. 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整理归纳的表格,通过此表,可得出(    )

    发展历程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

    秦汉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

    明清之际

    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A .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一成不变 B . 中华文化别具一格 C . 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 . 中华文化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题14分,17题13分,18题16分,19题12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 17. 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续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8. (2018·江苏)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19.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一个时代精神文明的缩影,是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代表家族

    家训

    中国古代士大夫

    范仲淹(宋)

    孝道当竭力;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同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

    ——摘编范仲淹《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义庄规矩》

    中国近代有志之士

    左宗棠(清)

    天地民物,莫非己任。挺身任事,不敢推诿……丈夫事业,非刚莫济。任人所不能任,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

    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一芥不取,一尘不染;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孙贵颂《左宗棠家训:读书、明理、谦逊》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少奇

    “四不准”:1、每到一地,不要人家接送;2、到任何地方,不准请客吃饭,铺张浪费;3、不准向人家要东西;4、参观时不要前呼后拥地陪同。

    ——徐峰《品品老一辈的红色家训》

    陈云

    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

    ——徐峰《品品老一辈的红色家训》

    材料展示了以家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围绕材料任意选取角度,结合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