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萍乡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阶段性练习...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读者,都有过一本书“爱不释手”、不惜彻夜秉读、一口气看完的阅读体验。这是因为这本书带着作者内在的精气神,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书中展现的新鲜知识、深邃思想、生动语言、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等综合产生的。当其中的人物故事与读者自身的命运、纠结、苦恼、思考等等相类似、相(qì)    合的时候,那么巨大的共鸣就应运而生。而这样一本好书、一部优秀的著作,往往是作者      的结晶。

    1. (1) 文中加点字“挟”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jiā B . jiá C . xié D . xiè 
    2.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殚精竭虑 B . 翻来覆去 C . 沥尽心血 D . 屏息凝神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书中的新鲜知识、深邃思想、生动语言、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等综合产生的。 B . 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书中展现的新鲜知识、深邃思想、生动语言、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等综合产生的。 C . 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由书中展现的深邃思想、新鲜知识、生动语言、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等综合产生的。 D . 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书中新鲜知识、深邃思想、生动语言、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等综合产生。
  •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些紫的、蓝的、白的花朵,看上去水莲似的,悬浮在旧年的我草上明眸熠熠。②季节没到,野生赤芍药刚刚发芽,那暗红的幼苗,被繁多的枯草遮盖着,尚不显存在感。③我放慢脚步,任性地沉浸在白头翁花任性的盛开里,内心自由奔放。④细细观看,每一朵花都生就得特别饱满充盈,挺括支棱,色泽浓郁,煞是生动喜人。⑤满山的白头翁却先声夺人,朝气蓬勃地开放了。

    A . ②④⑤①③ B . ③②①⑤④ C . ③①⑤④② D . ②⑤①④③
  • 3. 下列情境下的讲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习课上,你对从外面进来的王平同学说∶“你就不能随手把门关上吗?真是没有一点儿公德意识。” B . 你打电话对作协王主席说∶“王主席,您好! 我是前进中学八(1)班的班长。我们班明天下午三点在教室举办写作讲座,我代表全班同学诚挚邀请您前来做一个讲座。” C . 你参加了校团委的会议,向班主任王老师汇报“王老师,今天的团委会上,校团委要求各班团支部在3月5日前要组织一次学雷锋的活动。请您指导我们的活动。” D . 下午放学回到家里,你对妈妈说“妈妈,学校决定本周五下午四点开始在各班教室召开家长会。您要记得准时参加会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象中江南的秋日风光。 B . 诗的三四句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明寄赠之意,也描绘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 C . 首句“隐隐”、“迢迢”送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 D . 诗的后两句真实描写了好友韩绰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令人向往。
    2.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记过合浦

    苏轼

    余自海康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康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蜑并海即白石。日六月晦,无月,蜿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海康∶海南地名,下文中的“合浦”、“兴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②乘蜑(dàn)∶乘坐蛋舟(南方少数民族之船舶)。③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④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⑤过∶苏轼幼子苏过,字仅党,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一直相随身边。⑥《书》《易》《论语》即苏轼所撰写的《东坡书传》《东坡易传》《论语说》三书。苏轼在《答苏伯固书》中说∶"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 )    ( )    已而( )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②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3. (3) 文中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选文中的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 6. 默写。
    1. (1)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书》中的“”描写山水的美好景色。
    2. (2) 崔颢在《黄鹤楼》中用“”抒发思乡之情。
    3. (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表现了春天莺歌燕舞的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又是沙枣花香时

    程煜

    清晨起来,出门,一头撞进一片浓郁的花香里。每年5月下旬,是新疆沙枣花开的时候。在家园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当下,在兵团每个城镇,也出现越来越多形态优美、花色独特的植物,而伴随我童年、少年时代的沙枣树却已鲜见了,只有偶尔在偏远的连队、田间地头才能遇到稀疏的几株。

    记忆中的沙枣树,常在连队营区和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父辈们开垦的盐碱地旁、深深的排碱渠边,一棵棵一排排耸立着,高大,茂密,虬枝伸向蓝天,身旁是渠坝上密密的芦苇丛。后来才知道,沙枣林是当时新疆干旱地区最好的防风林。有它们庇护,父辈们辛勤开垦多年靠近沙漠的良田,才没有被肆虐的沙鹿吞噬。

    对我们这些连队的小孩来说,沙枣林,就是我们的快乐营地。初夏折沙枣花,金秋摘沙枣吃。我们像小猴子一样在沙枣树上蹿上蹿下,甚至把一些沙枣树的粗大树干磨得溜光。女孩们下了树,在脚下盛开的野花中寻找梦想,摘一把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顶上,俨然童话故事中骄傲的公主。沙枣树,让我们简单贫瘠的童年变得意趣盎然。

    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几枝盛开的枣花,插在玻璃瓶中,可以持续数十日香韵不散。简陋狭小的土坯房,因为这缕花香,多了几分诗意。

    因为所处环境干旱恶劣,沙枣花如米粒般细碎金黄,但它盛开时的情景却是令人叹为观止,是生命竭尽全力的华美绽放。那细碎的花蕾密布枝条,一枝枝,一串串,如金铃缀满枝头,花香馥郁,铺天盖地,仿佛要香透它所遇到的所有事物。

    也是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共同生活了20年的婆婆离开了人世。也就是这时,我才知道婆婆结婚前在老家农村当过会计,有些当时农村姑娘少有的文化知识。然而,当她唱着《送你一束沙枣花》跟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凯旋的丈夫来到新疆兵团后,她的才华能力全被伟岸、优秀的丈夫的光芒掩盖了。在众人眼中,她只是个普通职工,吃苦,耐劳,踏实,勤俭,在缺吃少穿、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耕种贫瘠的土地,养育5个儿女。

    如千千万万个兵团“戈壁母亲”一样,婆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用可怜的收入,喂养5个快速拔节的儿女,赡养年迈的老人,帮衬从老家接来的兄妹。她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如一棵常常被人忽略的沙枣树。因为她坚强,所以风霜来时,没有人心疼她;因为她粗粝,所以干旱来时,没有人怜惜她。

    婆婆那一代兵团人的爱情和生活,是火热的,也是残酷的,理想主义的色彩浓浓地铺满了他们的人生,也释放着他们的激情。半个多世纪的风霜,掠过他们匆忙而又艰辛的一生。他们的人生底色,是新疆的辽远荒凉,是兵团的艰苦创业,是漫长边境线的逐渐牢固,是垦区大地的日益繁华。

    你能看到他们飞满双鬓的白发,布满老茧的双手,日益蹒跚的脚步,日渐向偻的脊背,和一个个绽放在沧桑面庞上的幸福笑容,却很少能听到他们的抱怨。那些远逝在历史云烟中的苍凉命运,就这样成为理所应当、成为厚重记忆

    2022年,是两万山东女兵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新疆、保卫边疆70周年。我想起70年前从山东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来到新疆兵团的两万名花季少女们。

    “坐上大卡车/戴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送你一束沙枣花。”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唱着这首《送你一束沙枣花》,她们怀揣理想和激情,从此,将泰山脚下的故乡移植到了天山脚下。

    70年来,她们散落在新疆兵团大地的角角落落,让这些曾经充满荒凉基调的荒原、大漠、戈壁滩,因为有了女性的温润,盛开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当黑暗的地窝子传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她们生命的根须便往脚下的盐碱地、荒漠更深地推进。当排排兵营式房屋房前屋后传来孩子们欢乐的嬉戏声,她们生命的根脉已经牢牢地深植于脚下的土地中。兵团大地,因为有了她们,变得更加多彩、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四季的风,就这样卷走了父辈们平凡而悲壮的一生,在他们洒下青春汗水最美年华的热土上,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北屯、铁门关、双河、可克达拉、昆玉、新星……一座座美丽繁华的城镇快速崛起,一次次重绘着新疆大地、兵团事业的壮美。

    又是沙枣花香时。期望每年如约而至的花香,引我们回到深深的记忆之海中,打捞那些永不褪色的时光金片,回望那一颗颗闪亮的初心。

    (《天山时报》2022年7月1日,有删节)

    1.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婆婆的形象特点。
    2. (2) 下列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点明时间和零节,暗示支译将肝写作者在这个特定时节自己的某种感受、情感。 B . 标题点明了写作时象"沙枣",意味着作者要对沙枣进行描写,表现其特点。 C . 标题的“沙枣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沙枣花,又比喻兵团建设者们的崇高品德。 D . 标题"又"画龙点睛、表明作者一年四季都在关注沙枣花,想念父辈们的过往。
    3. (3)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沙枣花开时、母亲会在下班途中折儿枝盛开的枣花,插在玻璃瓶中,可以持续散十日香韵不散。(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②那些远逝在历史云烟中的苍凉命运,就这样成为理所应当、成为厚重记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 (4) 文章为什么要大量描写沙枣花请简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坚决筑牢学生防溺水安全线

    本报评论员

    ①眼下,伴随着暑期来临,尤其是气温不断攀升、青少年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频发期、高发期。我们一定要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高度,从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坚决筑牢青少年学生防溺水安全线。

    ②我省河网密布、水系发达,防溺水工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一旦学生发生溺水事故,往往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也牵动着全社会的心。防溺水工作事关广大青少年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青少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充分认识严防学生溺水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绷紧防溺水安全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严防青少年学生溺水工作作为大事来抓,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③严防青少年学生溺水,要有硬举措。牢牢抓住“人”和“水”两个造成溺水事放的主要因素,加强源头管控。紧盯关键防拉措施,广泛开展防溺水"六不"宣传,将防溺水《一封信》、安全承诺书等送达每一位家长,一律严禁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紧盯重点危险水城,在江(河)、湖(库)、水糖、矿山水坑、公园水系

    等重点水域设立安全警示特、职.置安全防护设施、认真组织遥查值申、妥善做好应急处置∶紧印重点学生群体、高度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特别是爸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等重点群体,加强家授联动,创新教育方成,健全足觉措施、如实 效到宣传热育全覆盖、排查整位全覆盖、联构联控全覆盖、双面传统全覆盖、

    ④安全重于秦山、青花、山、我们要严格拉脱“隔地、高级、冷凝负责”和“非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误屡感紧公笑责任、构建“政府主导、郑门协作、步付为主、社会参与、各尽其者、联邦联拉”的学生跨溺水麦纤机制。加大麦纤迪克力发,对销导下力、黄疸不落实、口常管理不善、对学生溺水声故处置不当的、要严肃追责问责、网通工作法实、责任洛实、最大限度眩阻控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特别是学生家长,非为蓝护人爱幻实践行好校外安全监护商任,落实宣全转护措施,在孩子外出时做到知大向、知同伴、知内容、知识时,除止膜子长时间现离安全脑袋、膝纸潮水事故发生的概率。

    ⑤青少年学生是组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保护好木成年人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尽心尽责、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声抓具管、共同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广东方理解析

    (《江西日报》2022年7月10日)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评论,作者的观点是“坚决筑牢青少年学生防测水安全线”。 B . 防潮水工作是青少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列广大青少年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和长洽久安。 C . 严防青少年学生漫水、只要牢牢抓住"人"和"水"这两个造成潮水事故的因素就行了。 D .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也提出希望.
    2. (2) 下列材料,不符合第③段意思的一项是(  )
      A . 萍乡市大义村将一日水塘改造成游泳池,每年暑假对孩子定期定时开放,村里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每天派人在游泳池旁轮流值守,还在四周增设了护栏、防护网。 B . 全省各级团组织依托“童心港湾”、加强对留守和村境儿童等群体的自护教育。日前,1560个“童心港湾"开展了系列防潮水宣传教育活动2000余场,覆盖留守儿童20余万人次。 C . 瑞昌市为破解和防范水域面积广、巡查管控难等问题,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构建精准化、智能化、立体化的人防、技防体系,为防潮水工作增添科技"缺码"。 D . 新余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教育“双减”、困难群体生活教助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调研,推动更多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风能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太阳福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

    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术可开发的能量的5.3×1013千瓦时。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风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

    材料二

    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其它发电机。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很洁净。风力发电节能环保

    利用风来产生电力所需的成本已经降低许多,即使不舍其他外在的成本,在许多适当地点使用风力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燃油的内燃机发电了。风力发电年增率在2002年时约25%,现在则是以38%的比例快速成长。2003年美国的风力发电成长就超过了所有发电机的平均成长率。自2004年起、风力发电更减为在所有新式能源中已是最便宜的了。在2005年风力能源的成本已降到1990年代时的五分之一,两且随着大瓦教发电机的使用,下降趋势还会持续.

    材料三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 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2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米'以上,将风能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米3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内,再向内陆不但不是风能丰富区,反而成为全国最小风能区,风能功率密度仅50瓦/米2左右,基本上是风能不能利用的地区。

    内陆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²以下,可以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徜山、安徽的黄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两大带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面积更大。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这里的风速比较大,但空气密度小,如在4000m的空气密度大致为地面的67%,也就是说,同样是8m/s的风速,在平原上风能功率密度为313.6w/m²,而在4000m只为209.9w/m²,而这里年平风速在3~5m/s,所以风能仍属一般地区。

    1. (1) 下面对“风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 B . 风能是一种洁净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C . 我国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内陆地区除“三北”地区外,就没有了丰富的风能。 D . 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
    2. (2) 阅读材料,说说风能有哪些优点。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阅读
    1. (1) 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曾翻译为《西行漫记》。 B .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战地记者斯诺深入延安等革命地区,根据实地调查和采访写的一本书。 C . 斯诺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里的西北部是指他采访的主要地点————延安。 D . 在书中,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陈毅等,详细叙述了他们参加革命的故事。
    2. (2) 请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说说阅读纪实文学的方法。
    3. (3) 请以“《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为主题,做一次专题探究,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100字左右。
五、写作(50分)
  • 11. 每个季节,都留给我们不同的风景;每个地方,都有与别处不同的风景。每棵树、每朵花、每片云、每个人……都是美丽的风景,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记。请以《美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