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半...

更新时间:2023-01-14 浏览次数:7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ráo)   灰(jìng)  言(jiān)  强不舍(guō) B . 婷(pīng)  立(zhù)  褴(lǚ)     彬有礼(bīng) C . 和(tiáo)  佝(lóu)  见(piě)    自惭形(suì) D . (qī)    琅(fà)   宽(yòu)    自吹自(léi)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 B . 否则,鸩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C .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 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脏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B . 院中的那棵大榕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 她就像我们的家人, 一直陪伴着、荫庇着我们成长。 C .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 , 因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反省就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D . 电商的快速发展状况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很多品牌关闭了实体店,转为线上售卖。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郊区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 B . 国产大片《战狼》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后,导演吴京表示,会不会拍摄续集,关键看合适的题材。 C . 城乡学校近十年的变化,既是成都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投射出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性巨变。 D . 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会议近日在成都市高新区举行,会议旨在以维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权益为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1)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明年       明年:第二年 B . 潇湘          极:至,到达 C . 佳木而繁阴   秀:秀气 D . 上下白          一:全
    2. (2)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物喜    醒能述文者 B . 蔚然深秀者     余强饮三大白 C . 前人述备矣   山间朝暮也 D . 必曰            问姓氏
    3. (3)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 . 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 .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 . 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4. (4)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三段选文都有写景。甲文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之景。乙文写醉翁亭四周的美景,丙文写西湖雪夜之景。 B . 三段选文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文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乙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丙文则流露出作者的过往之念与故国之思。 C . 三段选文均语言精妙。甲文中“衔”“吞”,尽显洞庭湖气势磅礴,乙文中的“翼然”,活画出醉翁亭翩然欲飞之势,丙文中的“俱绝”二字,写出西湖雪夜的万籁俱寂。 D . 三段选文均表达方式多样。甲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兼有,乙文议论、记叙和描写并重,丙文侧重细致描写和抒情。
三、默写(共6分)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果三句皆答,按前两句给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汉文有道恩犹薄,  。(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2. (2) 请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颈联或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题,在横线上写上题目,再按照要求默写。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

               ② (第①段)

               ③ (第②段)

      中心论点:①  阐述了静的好处。(第③—④段)论证培养“静能量”的办法(第⑤—⑦段)

    2. (2)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如果要在第④段中添加一个论据,下面哪一则比较合适?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A范仲淹断齑画粥,勤学苦读,终成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B达摩面壁,静坐九车,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千年而不衰。

五、作文(60分)
  • 8. 根据要求作文。

    滋味,可以是一种口味之享,也可是人生中的某些苦乐感受。南宋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是识尽人生百味后,对生命最美好开端的苦涩回望;余光中那“一湾浅浅海峡”似的乡愁的滋味,是时光沉淀之后,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而少年杜小康,却在异乡放鸭的艰难生活中,饱尝着孤独的滋味,体味着成长的艰辛。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幸福或痛苦,亲情或友情……遍尝百味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丰富的、有滋养的人生

    请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补全题目,然后作文;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