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3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02 生物与环境

更新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100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青岛) 下列谚语或诗文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D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2. (2022·威海) 民间素有“惊蛰雨雷,小麦成堆”的农谚。我市今年春旱严重,由此对农作物产生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 水分 B . 阳光 C . 空气 D . 温度
  • 3. (2022·梧州) 下列语句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 .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 4. (2022·梧州) 牵牛花也被称为朝阳花,它们一般凌晨开放,临近中午逐渐闭合。影响牵牛花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 光照 B . 空气 C . 水分 D . 温度
  • 5. (2022·襄阳)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 . 寄生 B . 捕食 C . 互利合作 D . 竞争
  • 6. (2022·朝阳)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 . 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 .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 . 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 7. (2022·大庆) 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对植物分布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 温度 B . 阳光 C . D . 无机盐
  • 8. (2022·大庆)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下表是用该种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依据所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

    A . 在研究时段内,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更高 B . 在研究时段内,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生长速度更快 C . 可通过随意杀灭蚂蚁使金合欢生长得更好 D .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蚂蚁和金合欢的数量不会无限增长
  • 9. (2022·德州)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履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 蚯蚓能翻耕土壤 B . 鲫鱼的身体呈梭形 C . 夏天温度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 D . 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
  • 10. (2022·日照) 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 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 . 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C . 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D . 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 11. (2022·大连) 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
    A . B . 温度 C . D . 空气
  • 12. (2022·陇南) 农田中的杂草和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这说明杂草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  )
    A . 合作 B . 捕食 C . 共生 D . 竞争
  • 13. (2022·陇南) 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这说明(  )
    A .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 .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 .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D . 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 14. (2022·金昌) 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  )
    A .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 环境能影响生物 D . 环境能制约生物
  • 15. (2022·益阳) 水毛茛伸展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这一现象说明(  )
    A . 生物性状不受基因控制 B .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C .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性状 D .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 16. (2022·常德) 生物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 瓶子树雨季贮水使其度过旱季 B . 曼彻斯特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蛾黑化 C . 骆驼体温升高到40.7度才出汗 D . 蚯蚓疏松土壤
  • 17. (2022·娄底) 今年五一劳动节,天气晴朗,中午,小明在公园的裸地、草坪、树林三个地方分别测得空气湿度为32%、41%、52%。请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
    A . 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 . 影响空气湿度的只有植物蒸腾作用 C . 小草的蒸腾作用比树木的蒸腾作用强 D . 晴天的湿度比雨天高
  • 18. (2022·长沙) 谚语“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中,促进竹笋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 . 阳光 B . 空气 C . 水分 D . 温度
  • 19. (2022·通辽) 下列选项中,与“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 .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 . 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 C . 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 . 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 20. (2022·阜新) 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
    A . 寄生关系 B . 竞争关系 C . 合作关系 D . 共生关系
  • 21. (2022·湘西) 秋季枫叶变红,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影响叶片变红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 阳光 B . 温度 C . 空气 D . 水分
  • 22. (2022·宿迁)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这种现象属于(  )
    A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 生物对环境的制约 C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 23. (2022·牡丹江) “好雨还催众笋长”主要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 阳光 B . 温度 C . 空气 D .
  • 24. (2022·菏泽) 下列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 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 C . 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D . 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 25. (2022·广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与诗句中“草”和“豆苗”的关系相同的是(  )
    A . 水稻和稗草 B . 猎豹和羚羊 C . 蜜蜂和油菜花 D . 跳蚤和猫
  • 26. (2022·长春)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南北朝时,一位本草学家对人参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描述,这体现了影响人参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 B . 阳光 C . 空气 D . 土壤
  • 27. (2022·赤峰)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它与人类的关系是(  )
    A . 寄生 B . 竞争 C . 捕食 D . 共生
  • 28. (2022·仙桃) 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持续推进,长江流域鱼类的数量逐渐增加,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这个现象说明了(  )
    A . 生物适应环境 B . 生物影响环境 C . 环境影响生物 D . 环境适应生物
  • 29. (2022·泰州) 某高山植被的分布情况为: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为常绿阔叶林。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 温度 B . 阳光 C . 水分 D . 空气
  • 30. (2022·凉山) 下列成语或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 .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实验探究题
  • 31. (2022·湘西) 生物兴趣小组发现,某种植物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居其中,并以该植物幼叶尖端组织为食。小组用该植物幼苗和蚂蚁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问题。

    第一步:选取发育程度一致、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幼苗若干,均分为两组,标号为甲,乙。

    第二步:给甲组幼苗提供适量的蚂蚁,乙组幼苗不提供蚂蚁。两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一个月后,统计发现:甲组幼苗平均增长了31厘米,乙组幼苗平均增长了6.2厘米,十个月后,统计发现:甲组幼苗成活率是72%,乙组幼苗成活率是43%。

    1. (1) 本实验的变量是,甲乙两组实验形成
    2. (2) 实验结果表明:蚂蚁“侵食”该植物,可(填:提高、降低)幼苗的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生长。
    3. (3) 通过本实验,你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答出一点)
三、综合题
  • 32. (2020七上·阳东期中)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并且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影响环境.请根据生物生存的实例回答问题:
    1. (1) 鱼只能生活在水中,一旦离开水很快死亡,这种现象说明:.请再举一例:
    2. (2)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鼻子比较大;动物的脂肪层较厚,这种现象说明请再举一例:
    3. (3)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即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清新、湿润,这种现象说明:.请再举一例:
    4. (4)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
  • 33. (2020七上·乌海期中)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请将相对应的内容填在横线上: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
    1. (1) 雷鸟的羽毛会随季节变化而变换
    2. (2) 过度放牧,会使草原逐渐沙化
    3. (3) 走在行道树下比在烈日下凉爽
    4. (4)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 34. (2020八上·姜堰月考) “阴茶花,阳牡丹,半阴半阳四季兰。”你听说过这句谚语吗?请根据这句谚语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这句谚语说明这些花卉的生长发育受哪一种因素影响较大?
    2. (2) 日照时间长短直接影响万寿菊开花,秋季日照时间短,夏季日照时间长,而万寿菊盛开在秋季。为了美化环境,使万寿菊提前到夏季开花,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3. (3) 为了研究其他因素(如光照强度)是否影响植物开花,科研人员选取凤仙花、万寿菊和一串红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不同植物开花所需时间

      分析表中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你的结论:,请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 35. (2020·荆门) 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 (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3. (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
    4. (4) 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上述事例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6. (2019·莱芜) 尽管陆地生活对许多生物来说是有利的,但陆生生物也面临着 水生生物无须应对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陆生植物通过不断进化逐渐适应了在缺水及其他不利环境因素下生存繁衍。陆生植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请回答:
    1. (1) 具有角质层:大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最外层细胞外表面都有一层角质层。推测角质层具有(答出两项)的作用。
    2. (2) 有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炎热夏季蒸腾作用能,避免叶片被灼伤。在夏季炎热晴朗的中午,大多数气孔关闭,此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
    3. (3) 具有输导组织:输导组织让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生活,原因是;地球上最先出现的具有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
    4. (4) 其他特征:除角质层、气孔、输导组织外,请列举一项陆生植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 37. (2019·湖南模拟) 下面是有关珊瑚的介绍。阅读回答问题:

    1. (1) 珊瑚虫体内生活着种海藻叫做虫黄藻。造礁珊瑚虫生长发育需要的氧气以及有机物由虫黄藻提供,而其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则提供给虫黄藻。虫黄藻与珊瑚虫之间的关系是。各种珊瑚,都向见光面扩展,背光面即使有充裕的空间,也不向这方向发育。通常在10~20m阳光充足和温暖的浅水区,珊瑚虫才得以充分发育,造就出珊瑚礁。珊瑚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方向和范围的原因是
    2. (2) 珊瑚礁和珊瑚岛上生活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可以看作是一个。如图为海岛珊瑚礁发展过程中,不同年份,珊瑚礁体积,生物的种类数、生物个体数变化。由曲线可知,三者变化规律为,本图可以反映出之间以及生物之间能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