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11月...

更新时间:2022-12-31 浏览次数:5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如果你和你的小伙伴们“穿越”回到距今约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一带,你们会发现那里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枝角鹿、爪蹄兽等大型动物时常出没。在那个严酷的年代,为了生存你们会(   )

    ①用兽皮和树叶蔽体,打制铁器

    ②学习用火取暖以及用火驱赶野兽

    ③组队围捕猎物、平均分配食物

    ④在部落军事首领的指挥下对外作战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2022高一上·昆明期中) “奴隶社会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但奴隶制度却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下列能佐证该观点的有(   )
    A . 奴隶一无所有,奴隶主不给奴隶生活资料 B . 奴隶主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剥削奴隶 C . 奴隶制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D .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 3. 与四川刘氏庄园、山东康氏庄园、河南牟氏庄园并称为全国“四大地主庄园”的安徽李氏庄园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据介绍,李氏庄园是利用4000余家佃户、上千个劳动力经营10年方成。李氏能剥削这些人的基础是(   )
    A . 封建的等级制度 B . 封建土地所有制 C . 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 D . 封建的思想观念
  • 4. (2022高一上·涪城月考)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全国工业产量下降46%,6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公司破产,失业工人数量剧增。从此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表明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生产绝对过剩

    ③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避免

    ④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5. 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虽然这三位思想家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
    A . 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B .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C . 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迈进文明时代 D . 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6. 2022年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潮,工人们申张权利、批判不公、反对剥削。这种声势浩大、冲突激烈的矛盾对抗,进一步撕开了资本主义虚伪的“面具”。罢工潮体现了(   )
    A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愈发尖锐化 B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C . 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缓和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D .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 7. 被称为“工人革命运动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的是(   )
    A . 莫尔的《乌托邦》 B . 马克思的《资本论》 C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D . 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
  • 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一革命的成果在于(   )
    A .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B . 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 . 为世界各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D .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 9. “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下列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描述正确的是(   )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②巴黎公社首次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成功飞跃

    ③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

    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0. 有人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49年,中国实现了伟大飞跃。”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资产阶级带领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必要准备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开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

    ④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2022高一上·涪城月考)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①工业资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一百年以后的中国,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激昂话语,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真理的喜悦。以下能体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的是(   )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

    ③改革开放,迎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富起来

    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5.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①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③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④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小王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 . 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横幅 B . 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入世签字仪式”的电视新闻 C . 近景:炕头上村民老刘听说“建设美丽乡村”后笑得合不拢嘴 D . 特写:四川省郫县战旗村全体农民正在“大包干”合同上红按手印
  • 17. 202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有经济学家说,“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C . 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 .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 18.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主张,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种变化说明(   )
    A .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B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D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的表现有(   )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胜利

    ③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求解放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示出强大生命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0.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发展时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列选项中对有关“主题”表述正确的是(   )
    A . 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B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C . 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多次用典,阐述“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引用了“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自信“风景这边独好”的理由是(   )
    A . 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高度的政治自觉 B . 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道路自信 C . 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理论,树立了文化自信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历史性、划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   )

    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

    ②是我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

    ③是实现全体人民同等富裕的新时代

    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3.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这些“已变”和“未变”,我们要(   )

    ①顺应“已变”,把改革作为新时期的中心工作

    ②顺应“已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③立足“未变”,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立足“未变”,牢牢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4.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梦闪耀太空!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由此可见(   )

    ①中国梦同世界各个国家的梦想息息相通   ②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物质力量

    ③中国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和主要创造者   ④应将每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民族梦想之中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激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   )
    A .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B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 .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 . 继往开来地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 26. 2022年上半年《长津湖》系列电影的热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也使我们铭记这一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以下属于伟大斗争的是(   )

    ①全党上下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活动

    ②我国尽全力持续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③各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

    ④我国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祖国、破坏团结的行为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 27.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从当年的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到现在的潮涌东方、复兴气象,从曾经“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这些发展奇迹充分表明(   )
    A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 . 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C .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 D . 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28.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砥砺进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

    ①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成的方案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

    ④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 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 . “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D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启示我们(   )

    ①回看走过的路,各国都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②比较别人的路,要明确他国发展经验是完全不适合我国的发展需要的

    ③远眺前行的路,要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要立足于中国实践,将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3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3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3年风雨同舟,43年披荆斩棘,43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结合材料,运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材料一: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利利就能完成的,需要防范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重大风险,领导全党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材料二: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建团百年宣传片主题曲《有我》这样唱到,“承风骨亦有锋芒,有梦则刚。去远方,去最高的想象。前往皓月星辰,初心不忘。那未来如何登场?有我担当!”“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有关知识,分析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 (2) 结合材料二,请用两句话概括歌词给当代青年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