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27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 fú( )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甲】,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口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fú现   ②

    2. (2) 填入口中的标点符号,最适宜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3. (3) 将语序最通顺、排序最合理的一组句子选填在【甲】处(   )。
      A . 江南春闺的遥望,怒目圆睁的将军;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夜哭的湖湘稚儿  B .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在江南春闺遥望;将军圆睁的怒目,夜哭的湖湘稚儿  C . 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  D . 湖湘稚儿的夜哭,将军圆睁的怒目;江南春闺的遥望,诀别于故乡柳荫下
    4. (4) 语段中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 2. 古诗文默写
    1.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2)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3)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借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两句诗是:
    4. (4) 我们可以用《次北固山下》中“”两句来表示客观形势大好,事业发展情势正旺的局面。
二、阅读(45分)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各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在讲古人的尊称和谦称时,可以例举文中的一组词语:

      它们的用法分别是:

    2. (2) 请根据《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关“相”的解释,完成下面的填空。

      相1.xiāng①互相,交互。《孙子•势》:“奇正~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老子·六十章》:“夫两不~伤,故德交归焉。”又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好。”《后汉书·赵嘉传》:“尔曹若健,远~避也。”

           在翻查词典时,“相委而去”一句中的“相”取的意思,在语境中可理解为,此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为

       

    3. (3)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是失礼之举?请说说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郑燮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①,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注释】①莫:通“暮”。

    1. (1) 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有憔悴思归之色(都) B . 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于是) C . 燥(接近、靠近) D . 挺然直(名词,上面)
    2. (2) 你从兰花的生长经历中获得怎样的感悟?
    3. (3)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题画兰》诗,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燮《题画兰》

      ①哪两句诗与《兰》中所表现的内容相近?

      ②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这样认识时间

    毕婷

    “十二时辰”,几乎是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但在先民们认识时间的过程中,“十二时辰”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日”的概念后,上古先民开始尝试对“日”分段。最早分段方法,是以进食的时间作为节点,比如,“大食”就是早饭的时间,“小食”就是晚饭的时间,日出至“大食”称作“朝”,“小食”至日落称作“暮”。根据这种标准,先民们大概将白日分为了八段,又将夜晚分为了七段,这就出现了“十五时辰”。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时辰”的数量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先秦时期,试过“一日十时”的纪时方法,到了秦汉时候,

    (七年级语文 第2页 共8页)

    又出现了“一日十六时”的计量方法,与“一日十六时”同时使用的,还有大家熟悉的“一日十二时”。

    制定“时辰”,需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是标准要统一,这样大家才好统一行动;二是标准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不会在使用中出现纰漏。其实,不管是“一日十时”,还是“一日十六时”都是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对于中国古人而言,不管是以2.4小时为一时辰,还是以1.5小时一时辰,抑或是以2小时为一时辰,对于生活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太大。

    “日”向内延伸出现了“时辰”,但是为了指导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保证军事行动准时无误,“精确到小时”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向内延伸、挖掘时间,“漏刻”应运而生。【甲】漏刻有很多种,基本原理都相同,是将刻有数字的箭或标尺插到箭壶中,再往箭壶里匀速滴水。水涨箭高,人们依此来判断时间。【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漏刻最初发明出来,就是为让这些“大事”办起来更加成功。【丙】东汉蔡邕《独断》卷下写到君主的作息时间表:“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君主如此,贵族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动止作息,自然也都要以刻漏为标准。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1. (1) 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处,以理清选文的内容脉络。

      ①“漏刻”的产生 ② 给“日”分段的方法 ③制定“时辰”的条件 

      ④“漏刻”的使用 ⑤ 不同“时辰”的出现 ⑥“漏刻”的计时方法 

      选文讲述了__→__→__→__→      →__等内容。

    2. (2)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十二时辰的制定最科学,因而成为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 B . 先民们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不断改变着“时辰”的数量。 C . 时辰的制定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D . “漏刻”的使用可以更精确地指导古人的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
    3. (3) 下面是从原文中误删的语句,它应出现在__处(选填甲、乙、丙),理由是

      误删语句:《周礼》中记载:负责时间管理的官员为挈壶氏,一旦有军事行动,他们就会悬挂漏刻,以此来安排值夜警卫的人员;遇到祭祀,挈壶氏的官员也会用漏刻计算时间。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游戏

    王充闾

    ①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其实,“童行”又何尝有什么忌讳!

    ②小孩子的天性中,似乎并没有欣赏自己“杰作”的习惯,不懂得什么孤芳自赏,顾盼自雄,眷恋已有的辉煌。五岁那年,我曾耗费了整个下午,用秫秸内禳和蒿子秆,扎制出一辆小车,到末了只是觉得车轱辘没有弄好,就把它一脚踏烂,没有丝毫的顾惜。小时候,我曾蹲在院里的大柳树旁边,整整一个时辰,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蚂蚁搬家、天牛爬树。好像根本没有想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价值?

    ③小伙伴之间也经常发生纠葛,并不觉得怎样的忌恨与懊恼,只须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不跟你好了”,就可以轻松自在地结束各种关系,不会妨碍下次的聚合,下次的重归于好,下次的游玩。

    ④儿时的游戏,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是盛行于满族聚居地的“跑马城”“跳房子”“踢毽子”“扔瓦块”“打水漂”等。但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丢手帕”。

    ⑤那次,参加活动的小伙伴比较多,大家围成一圈坐了下来。开始时,花毛哥拿着手帕在圈外跑,随之,把手帕丢在四丫身后。结果,没等花毛哥跑到四丫腾出的位置上坐下,就被抓住了。花毛哥受罚,进到圈子里出节目。他的动作不灵快,嘴却很巧,随口说了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小朋友们齐声喊着:“花生!”

    ⑥过了一会儿,轮到嘎子哥丢手帕,溜号的我没逮住嘎子哥,被罚出个节目。可出什么呢?记起花毛哥讲的是三个“子”,我就仿效着讲了四个“窝”:“树上有个老鸹窝,树下有个鸡窝,鸡窝旁边有个狗窝,炕上有个小胖孩赖床的被窝。”小朋友们听了,一阵哄笑。花毛哥说:什么“窝、窝、窝”的,一点没意思。我感到很沮丧。

    ⑦回家,我把它讲给爸爸听。爸爸说,难怪人家哄笑,四个“窝”单摆浮搁,成了不抱团儿的豆腐渣;你得一个个编结起来,让它们相互串连。

    ⑧我问:怎么串连?

    ⑨爸爸让我自己去想。

    ⑩足足憋了大半天。爸爸提示:可以在小鸦雏上作文章。这样,我就编出:这天清晨,突然刮起了大风,老鸹窝摇荡了,结果,一个小鸦雏掉在树下的鸡窝里:鸡妈妈看它很可怜,就用嘴把小鸦雏叼到窗台上,喊着:“小胖孩!快起床,赶紧爬到树上,把小鸦雏送回去。”可是,小胖孩在被窝里赖着不起来。这时,狗窝里的狗大哥晃着尾巴跑过来了,用爪子把鸦雏扒拉到地下,一口就吃掉了。事后,小胖孩无比悔恨,从此,他再也不睡懒觉了。

    与现时的通过人机互动形式实现的网络游戏相比,这些村童游戏实在是“土”得掉渣儿,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含量,但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体现“文体结合”的要求,十分有利于儿童的娱悦身心和健全体魄。

    记得德国一位哲学家说过:“孩子是通过游戏变成大人的,游戏让人成了人。”可是,现在的父母亲,一经步入成人行列,许多人便会把自己当年情事忘得一干二净,习惯于以功利的目光衡量一切,而再也不肯容忍那些看似无益、无聊的儿时游艺了。

    其实,即使单就功利而言,成年人需要向孩子们借鉴的也是不少的。成年人由于顾忌重重,遮蔽太多,时时有一种“出门常有碍,谁云天地宽”的局促之感,而孩子们的空间却是云海苍茫,绵邈无际的。

    --选自《青灯有味忆儿时》,有删改

    1. (1) 选文第②段中作者讲自己儿时的两件小事的目的是什么?
    2. (2) 请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的作用。
    3. (3) 第段中“不抱团儿的豆腐渣”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4. (4) 作者儿时的游戏记忆中,为什么“丢手帕”的印象最深刻?
    5. (5) 读了这篇选文,你认为成年人可以向孩童借鉴什么呢?
  • 7. 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1. (1) 下面有关《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故乡》均出自这部小说集。 B .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C . 《父亲的病》中,父亲被“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作者借此揭露了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D .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抓住长妈妈的性格特征来描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2. (2) 学习小组为《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制定了两个“专题探究”的主题,请你再设计出一个并作简要说明。

      专题一:童年鲁迅的“阅读书单”

      说 明: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相关的阅读书目,了解童年鲁迅的阅读兴趣,思考这些书对于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专题二:鲁迅的父爱情结

      说 明:在那些浸润着少时美好记忆的篇章里,与父亲或激烈或温和的羁绊成了贯穿鲁迅一生的情感体验。

      专题三:

      说 明:

三、综合实践(10分)
  • 8. 完成下面题目

    【感受四季,我来代言】 

    针对“四季美景”的主题,同学们为第一单元设计了整合课内容,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四季留清音】

    1. (1) 同学们要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最喜欢的语段录制朗读音频。下面是两段录音小样,“朗读注意事项”中a、b、c三处均有不妥之处,请你帮助修正。

      ①a处修正意见:

      ②b处修正意见:

      ③c处修正意见:

    2. (2) 同学们要征选能代言四季之景的文字,你认为下面哪一段文字最有画面感?可以从颜色、意象、构图或视角等方面简要说一说。

      【甲】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写作(50分)
  • 9.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一:收藏▲ 的日子

    作文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水前行,是因为有了落差,是落差给了水前行的力量。水的落差有多大,水就能前行多远,是一路的落差,让水一直抵达遥远的大海。在落差中,水绝不停滞,绝不回头,是落差,给了水一往无前的勇气。水有落差,人也有落差,面对落差,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作文一,先补全作文题目;选择作文二,充分理解材料;

    ②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写你最真挚的情感;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6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