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四季之趣·识记(共21分)
  • 1. 阅读

    (一)

    走进七年级语文课文,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春天,有朗(   )起来的山,有软绵绵的草,有呼朋引伴的蜜蜂,果园里花团锦簇的,好不热闹;夏天,有铺满了河面的荷叶,有争先恐后地生长着的杂草,有怒放着的五彩缤纷的花朵,整个世界变得热烈而粗犷;秋天,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冬天,雨好似化了妆,变成了美丽的雪花,山上有害xiū(   )的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啊,真让人爱恋不已!

    1. (1) 阅读文段(一),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          xiū(     )

    2. (2) 文段(一)中“怒放”一词的同义词可以是:
    3. (3) 文段(一)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4. (4) 阅读文段(二),请根据上下文提示,将“生发”“闭藏”两个词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5. (5)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秋天,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B . 古人通过观察四季的物候特征和气候特点,总结出了顺应四季的农事指南与养生要诀。 C . 二十四气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斗转星移,合序轮回,至今仍在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D . 关于四季的划分,人们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6. (6) 下面是小艾同学整理的古诗文摘抄卡,请你按照原文默写,帮忙将摘抄卡填写完整。

      主题

      名句摘抄

      出处

      读书

      方法

       ,可以为师矣。

      《论语》

      想念

      友人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思念

      家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描写景物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⑦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二、自然之约·品悟(共38分)
  • 2. 阅读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 (1) 下面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反复使用“盼望着”,重点突出了“盼”,表达了一种急切的向往,同时借

      “东风”报讯,宣告春天的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

      B . 第⑤段开头引用了诗句,且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

      的柔和,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C . 文章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春日图景,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

      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D . 文章富于诗意和情感,蕴含着作者对春的思考和哲思;笔触清新,充满了联想和

      想象;文辞优美,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2. (2) 下面对文章中句子的赏析或朗读处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偷偷地”和“钻”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

      小草仿佛有了灵性、个性,这是拟人的写法,“钻”字朗读时应该重读。

      B .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中“打”“踢”“赛”“捉”

      等动词应重读,朗读整个句子时应加快语速,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C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的侧重点不同:比作“牛毛”强调的

      是“密”,比作“花针”强调的是“细”,比作“细丝”强调的是“柔”。

      D . 文章最后三段文字以人为喻且构成排比,通过人由大到小、由弱到强的成长来表

      现春天的动态进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3. (3)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一定对比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仿照文章最后三段的句式,写三个比喻句描写秋天。要求:结合“秋天”的主题,内容合理,表达通顺。
  • 3. 阅读

    猫冬

    ①天空瓦蓝瓦蓝,一群群大雁排列成“人”字形的雁阵,冲破遥远北方的寒流,飞到老家黄海边的盐城滩涂时,冬天就自然来到了。

    ②那时一到初冬,母亲就分外忙碌,她要买一板车上百斤翠绿的雪菜;平时舍不得买肉,这时拎回一整个猪后腿;还要买几十斤鲥鱼,每条约两斤,鳞光闪闪的,十分诱人。清洗,晾晒,腌制……这些都是为猫冬准备的,日后就成了下饭菜。

    ③上初中后,我会主动帮母亲干点体力活,拉上板车,一起去买红薯。去时空车由我拉,回来装满红薯的车重,母亲把车绳抢挂在脖子上,怎么都不肯让我拉,我就在车边上拿出吃奶的劲头推。母子俩一路满头大汗,走走歇歇,我总觉得路特别长,老是到不了家。有时路过烧饼店,母亲会给我钱和粮票,买两只烧饼充饥。狼呑虎咽,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母亲往往说她吃不了,把手中的一半塞给我。我知道母亲心疼我,便装着很使劲,小小地咬一口,又会逼着母亲吃完再赶路。

    ④路上推车累了,我就抬头看看天空。有时一群大雁轻盈地划破长空,向海边迁徙,我就想它们很快就会到达歇息地,从空中灵动降落,并向下面呼叫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叙述重逢的喜悦。

    ⑤等到天空看不到雁群,它们飞向更远的南方,就是真正的寒冬腊月了。家人围坐火炉,闲拉家常,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等“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夹起来,烫得在手里来回倒,嘘嘘吹气。我会剥壳,把栗子先送入母亲口中,她笑着说:“儿子长大了。”此刻她忙着纳鞋底,为家人春节时能穿上新鞋子。栗子的香甜熨帖了寒凉,母亲的劳作温暖了人生。

    ⑥冬日读书,干扰最少,心最沉静。躲在被窝里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兴味无穷,惬意无限。如果是雪天,更是妙不可言,书香滋润了年幼的心田。有时晚上雪花漫天飞舞,姐姐会拉上我踏雪寻梅。傲然绽放的梅花,总是伴着横斜的疏影、盈袖的暗香,在人们心灵柔软处悄然飘落。姐姐告诉我,人不怕清贫,要有傲骨,将来工作了不能做坏事。那时我年幼无知,似懂非懂,如今才知其义。

    ⑦进入三九,天冻得凶,滴水成冰。男孩皮实,不怕冷,玩闹多。小河冰层厚,男孩上学,跳上冰面,一路滑行,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不一会就没了人影。教室没有取暖设施,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会冲出门,女孩跳绳、踢键子、砸沙袋,男孩成群结队玩“挤油渣”“斗公鸡”的游戏,全身发热,再进课堂就不冷了。如果天下大雪,堆雪人,打雪仗,放学更是玩得忘了回家。到饭点时,大人呼叫孩子乳名的声音,在巷子里此起彼伏。

    ⑧每天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总是先到厨房,母亲会在土灶烧饭的余烬中焐红薯,从土灶膛中掏出的红薯,香气袭人,趁热剥皮吃,就是冬天最好的美食之一。家中也有晒干的红薯片,吃几次就不吃了,但经爆米机加工过,又香又脆,大家也会抢了吃。

    ⑨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炸肉圆,包饺子、接财神。这是孩子们狂欢的日子,穿新衣、磕响头、拿压岁钱、买兔子灯……在寒冬里,做自己喜欢的事,何惧冬寒?

    ⑩四季流转,岁月更迭。一转身便是大半辈子,“两鬓的雪,若是沧桑,我用微笑扫除;若是迷茫,我用乐观扫除;若是阴郁,我用阳光扫除”,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心若沉静,再冷的冬天,也是温暖。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⑪我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当来年它们从南方结队飞回,天空中响起“嘎嘎”的叫唤,犹如听到一首春天野性的诗歌。

    (管苏清/文,选自《新民晚报》2022年1月10日,有删改)

    1. (1)     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题“猫冬”既指躲在家里过冬,又蕴含着坚强乐观地渡过人生之“冬”的深意。 B . 文中的“我”是一个机灵活泼、热爱读书又能理解大人劳动艰辛、关爱家人的孩子。 C . 第⑤段作者调动了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 D . 第⑦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集中表现了孩子们在冬日活动时的快乐。
    3. (3)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傲然绽放的梅花,总是伴着横斜的疏影、盈袖的暗香,在人们心灵柔软处悄然飘落。

    4. (4) 文中多次写到大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4. 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目点明了作者写此诗的地点。“北固山”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次”是“次日”之意。 B . 首联对偶点题,“青山”指北固山,是诗人的行经地,“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即将要走的路,“客”字流露出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C . 颔联写了船上所见之景,诗人通过妙用“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展现了一幅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宏伟画面,诵读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 D . “乡书”“归雁”暗含着“鸿雁传书”的典故,且与首联“客路”“行舟”遥相呼应,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 (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 5. 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链接资料】荀巨伯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xún)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 ,汉桓帝的义士。②远:从远方。③值:恰逢,正值。④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⑤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1. (1)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释本文及“链接资料”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字词

      示例

      加点字词释义

      字源法

      下车

          甲骨文字“引”像一张大弓搭着箭,即引弓的样子。

      迁移法

      吾今死矣,子可

      太丘舍

      查字法

      元方入门不

      ①回头看。②探望,拜访。③关心,照顾。④通“雇”,酬,酬报。

    2. (2) 用“/”给“链接资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3. (3) 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其语言精炼,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B . 古人的称谓语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君”是对尊长者或同辈的敬称,文中“尊君”是友人对元方父亲的尊称,“家君”则是元方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 . 面对友人的怒骂,“时年七岁”的陈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最后“入门不顾”,可见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聪颖机智、正直率性的孩子。 D . 文章开头寥寥数语即交代了对话发生的背景:友人无礼。虽是略写,但仍能看出元方出自“方正”之家,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交友以信”的道理。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5. (5)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分析“链接资料”所属的门类,并阐明理由。

      德行:指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

      言语:指人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示例:本文出自《方正》篇。

      理由: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信”“礼”的重要性,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所作所为合乎道义,有“方正”之气。

三、与人相交·实践(共11分)
  • 6. 某校七年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些任务,请你来参与。
    1. (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你知道下面成语典故中涉及的历

      史人物吗?

      A管鲍之交:管仲和  

      B割席断交:华歆和

    2. (2) 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在学校的交友会中,你将如何向新朋友介绍自己?请写一份简明的发言提纲,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3. (3) 活动最后环节,主持人写了一段话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语。请你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一句话。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朋友,;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 7. 《朝花夕拾》全书中主要设计了六个人物,请你根据原著进行梳理,填写表格。

    身份

    人物

    身份

    人物

    保姆

    邻居

    家人

    父亲

    日本老师

    藤野先生

    中国老师

    朋友

四、学会记事·作文(50分)
  • 8.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受,是别人给予的关爱、理解、尊重、帮助、鼓励……幸福是自己取得成功后的喜悦,幸福是牵肠挂肚的思念,幸福是赏心悦目的美景……幸福可能是一个背影、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在我们的心中激起一朵朵幸福的浪花。

    属于你的幸福是怎样的呢?请以“属于我的小幸福”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真事,抒真情;不套作,不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