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6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总计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下列证据可以得出北京人(    )

    ①长相接近现代人                      

    ②制作石器的技术,属于旧石器

    ③会使用火并且保存火                 

    ④学会钻孔、磨制技术,有审美意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 2.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 原始农业出现 B . 学会造房子 C . 学会饲养家畜 D . 学会造陶器
  • 3.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和传说能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传说记述了真实的历史 B . 这些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先民的智慧,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追求 C . 这些传说经过历史考古验证是真实的历史 D . 传说是第一手口述资料
  • 4. 彩陶最早流行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游、辽河流域(如图)。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到达的区域;与炎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从上述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炎黄部落实力强大对周边地区文化施加影响 B . 中国的彩陶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 . 距今五六千年,中华文明逐渐兴起 D . 炎帝、黄帝部落创造了多彩的彩陶文化
  •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 炎黄部落联盟构成华夏族主干 B .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C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 秦统一六国
  • 6. 西周时期的礼制规定:(宴请时)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春秋时,郑庄公开始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春秋时期(    )
    A . 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B . 青铜制造业越来越发达 C . 社会生活更加开放 D . 周朝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 7. (《论语》中记载)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像少数民族打扮)矣。”从材料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 管仲推行改革使齐国强大,奠定称霸的基础 B . 春秋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 C . 齐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有利于社会进步 D . 春秋称霸战争对社会带来威胁和灾难
  • 8. 观察下边地图,洛邑与临淄的关系是(    )

    A . 周王都与诸侯国都 B . 战国七雄的都城 C . 秦王朝都城与郡县治所 D . 春秋霸主与其他诸侯国都
  • 9. 唐朝诗人胡曾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战争有(    )

    ①牧野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巨鹿之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0.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又迁徙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与越人杂居。其间为解决运输困难、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 统一车轨 B . 修筑驰道 C . 修建都江堰 D . 开凿灵渠
  • 11. 第5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标题是《青铜器与甲骨文》,下面对甲骨文(如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B . 甲骨文是我国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C .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D . 甲骨文是了解商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唯一可靠资料
  • 12. 《史记》载:“(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三个卿大夫)共杀知伯(晋国政治家),尽并其地。……(晋)幽公之时,晋畏,反朝(朝拜)韩、赵、魏之君。”这段材料记载的是历史上著名的(    )
    A . 尊王攘夷 B . 卧薪尝胆 C . 商鞅变法 D . 三家分晋
  • 13. 下列文物代表的文化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②③
  • 1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通行全国的道路;焚书坑儒。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 .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C . 加强边疆安全 D . 引起了阶级矛盾尖锐
  • 15.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    )
    A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 .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C . 西起陇西,东到大海 D . 西起长安,东到临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总计15分)
  • 16. 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 17.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了当时高度文明。
  • 18. 老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 19. 秦朝统一六国后,定都于图中的A处,它的名称是。秦末在B处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B处的名称是

  • 20.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又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作为标准货币。
  • 21.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
  • 22. 战国后期,国注重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成为沃野,该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总计40分)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以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

    1. (1) 依据材料一,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变化?
    2. (2) 材料二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社会变化?“诸侯强并弱”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4. (4) 综合以上材料,你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 24. 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杲蕊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鱎、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

    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
    2. (2) 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3. (3) 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4. (4) 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为什么?
    5. (5)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