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 1.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江南文明的曙光,是宁波历史文化的起点。下列文化元素不属于河姆渡的是(   )
    A . 穴居 B . 陶器 C . 稻作 D . 养蚕
  • 2.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刑罚严苛  ②未行分封  ③焚书坑儒  ④征发繁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 (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 . 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 . 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 .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 4. 隋唐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医药学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印制于隋朝。

    A . B . C . D .
  • 5.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使、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 转运使 B . 枢密使、副使 C . 开封府知府 D . 兵部员外郎
  • 6. 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我国人民种植棉花始于(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7.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

    A . 天体运行法则 B . 社会发展规律 C .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 “天人感应”理论
  • 8. 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这是下列哪种官员的职责?(   )
    A . 御史大夫 B . 参知政事 C . 枢密使 D . 内阁大学士
  • 9. 1729年,雍正帝下令,在隆宗门外设立专门办公室,供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之用,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机构——军机处。 该机构设立的初衷是(   )
    A . 办理军务 B . 限制内阁 C . 扩大皇权 D . 监察官员
  • 10. 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五口通商 B . 闭关锁国 C . 协定关税 D . 战后赔款
二、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 11. 《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 家,……是为小康。一般认为标志着中国进入“天下为家”时代的是(   )
    A . 炎黄部落联盟建立 B . 夏朝建立 C . 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D . 秦朝建立
  • 12.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国家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继而建派立言,终至酿成自由著述的新局面。以下属于这一新局面的是(   )
    A . 分封宗法制度的崩溃 B . 以民为本理念的践行 C . 铁犁牛耕技术的运用 D . 兼爱非攻思想的提出
  • 13. 秦朝的三公九卿,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据此可知当时(   )
    A . 官僚政治得到发展 B . 中央集权日益完备 C . 政治制度整齐划一 D . 封建等级得到强化
  • 14. 平定南中(西南云贵地区)后,诸葛亮在重用拥蜀大姓和平叛有功将领的同时,还派遣一些汉官如张嶷、马忠等担任南中郡守及庲降都督(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 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等要职,并留兵以守之。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B . 使南中割据力量遭到巨大打击 C . 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D . 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 15. 在国家行政力量支持下、孝文帝通过多种具体政策改变着鲜卑族社会,儒家思想随着时间推移也在鲜卑族社会生根发芽,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也逐渐形成。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 促使鲜单贵族高度认同中原汉族文化 B .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C . 促进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 .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
  • 16. 下图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此图反映了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 .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 通过和亲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 17. 费正清认为隋唐时期的中国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18. 南北朝的佛教经典《提谓波利经》把儒家伦理作为判断能否成为佛门弟子的标准,宣称 “先能行忠孝乃能持五戒,不能行忠孝终不能持戒,不忠不义不孝不智,非佛弟子。”据此可知,当时佛教(   )
    A . 配合了政治统治的需求 B . 采取了务实的发展策略 C . 冲击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D . 进行了基本教义的调整
  • 19.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相似,如青苗法接近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类似近代政府开放金融控股公司。但他的这种超前 意识也导致了他的变法走向失败。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C . 专制独裁统治空前强化 D . 没有配套的政治改革
  • 20. 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 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   )
    A . 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 B . 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 C . 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 D . 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 21.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 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 B . 960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 .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实行“猛安谋克制” D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 22. 宋代士大夫掀起藏书风气,藏书最多的达到十万卷,超过官方藏书。与此相关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
    A . 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 B .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C . 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 23. 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 可见,明代(   )
    A . 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 . 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 . 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 . 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 24.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与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再一次进行谈判。郑经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台湾比照琉球、高丽之例,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这说明康熙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 . 不允许台湾变相的独立 B . 将其纳入对外政策中管理 C . 通过谈判方式逐步解决 D . 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册封
  • 25. 编译《四洲志》时,林则徐有意调换了原书介绍国家的顺序,按照亚洲—非洲—欧洲— 美洲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将选编的重点放在各国的兵制、统治情况以及历史中对外交战的 情况。由此可知,林则徐(   )
    A . 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B . 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器物 C . 缺乏对自身政体缺陷的反思 D . 率先将学西方器物付诸实践
三、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材料二:

    材料三:“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 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 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

    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 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摘编自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 (1) 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 (2) 材料二中,王夫之抨击的是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3. (3) 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 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