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8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组合题(本部分共有1道题,共4分)
  • 1.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地理位优越。读“中国疆域及邻国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1. (1)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 . 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南半球 C .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没有热带 D . 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2. (2) 如图所示,我国的邻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
      A . ①蒙古 B . ②俄罗斯 C . ③哈萨克斯坦 D . ④印度
二、单选(本部分共有4道题,共8分)
  • 2. 如图所示的省级行政区域中,常用语言为粤语的是(   )
    A . B . C . D .
  • 3. 区域差异需要区域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以下属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的战略是(   )
    A . 青藏铁路建设 B . 宁夏“华西村” C . 京津冀协同发展 D . 东北全面振兴
  • 4. 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四列山脉的走向相同 B . 图中③和⑦表示同一地 C . 图中①③地形区都是高原 D . 图中⑥⑦地形区都位于第三阶梯
  • 5. 下面是有关我国四大高原主要特征的“顺口溜”,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 巍巍苍苍,冰峰千丈;百里悬河,山川相间——云贵高原 B . 禿山荒丘,川梁相间;沟谷纵横,地表破残——青藏高原 C . 注地罗列,山川相间;岩溶地表,结构奇巧——黄土高原 D . 地势坦荡,平沙无际;风吹草低,牛羊成群——内蒙古高原
三、组合题(本部分共有1道题,共4分)
  • 6.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 (1) 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是(   ) 
      A . 青藏高原 B . 柴达木盆地 C . 内蒙古高原 D . 四川盆地
    2. (2) 关于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是三峡工程 B .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之一是秦岭 C . 都江堰是黄河上游的水利工程 D . 长江上游适宜发展水电
四、单选(本部分共有22道题,共44分)
  • 7. 家住杭州的初中生小王在旅游时发现,西藏地区的油菜花开花时间比同纬度地区的家乡要晚得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 地形 B . 降水 C . 光照 D . 土壤
  • 8. 下列景观描述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最贴近的是(   )
    A . 北方地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 . 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 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 青藏地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 9.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场景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   ) 

    ①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  

    ②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③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④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协商关税额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
  • 10. “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通商口岸和扩展商务来争夺贸易利益…… 俄国人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而构成一南一北两股钳形之势,掐住清政府。”这种情况发生在哪次战争之后(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
  • 11.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到:“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 也就决定了该事件的必然崩溃。”材料中的“该事件”(   )
    A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 .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 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 .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2.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 .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 .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13. 清末郑观音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 )
    A . 丰岛海战 B . 辽东战役 C . 威海卫战役 D . 黄海海战
  • 14. 阅读下图《1838-1852 年英国制造业输华值》,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C . 五口通商便利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D .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中国市场
  • 15. 近代中国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 . 变法图强 B . 自强、求富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 16. 孙中山评价一场运动时说:“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戊戌变法
  • 17. 1902 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 实(   )
    A . 张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B . 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C . 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D . 赵六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 18.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地抗争和探索。下列 相关表述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B . 英法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洋务运动 C . 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路中国、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D .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 19. 如下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

    A . 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 .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 . 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 20. 某校八年级小李同学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涉及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A . 图 1 涉及史实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从民用工业逐渐发展到军事工业 B . 图 2 涉及史实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 . 图 3 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 图 4 《新青年》宣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但也不反对礼教、礼法
  • 21.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评价辛亥革命说:“辛亥革命在‘革故’与‘鼎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革故”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
    A . 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2. 如表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 . 近代开端 B . 走向共和 C . 军阀割据 D . 国家统一
  • 23.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 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先生把“政治革命”概括为(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主义
  • 24.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之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是因为(   ) 
    A .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 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 .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D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 25.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 
    A .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2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 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27. 陈独秀在 1923 年指出:“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还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规章, 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就脚踏实地了, 有了规章,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
    A . 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B .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 .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 .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28. 历史长河中,风雨激荡的运动里迸发出了无数响亮的口号。下列哪个口号反映的事件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
    A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 .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 .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五、解答题(本部分共有3道题,共40分)
  • 29. 读诗词和“沿我国北纬 30°地形剖面图”,结合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 美 人》

    1. (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 过水系,这条河流流经材料三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形单元有甲 高原、乙盆地。
    2. (2) 材料三地形剖面图中“丙”所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3.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合材料三地形剖面图,说说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河流流向和气候有什么影响?
  • 30.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 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列举史实说明从哪些方面来实现这一主张。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是践行了同盟会纲领中 的哪一主义。说说同盟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
    4. (4) 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文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从洋务运动到新 文化运动,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他总是以“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 等鞭策自己。

    材料二: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 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 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 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 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材料一认为孙中山一生追求实现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哪一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历史信息。分析两幅图片之间 的内在联系。
    4. (4) 上述材料所提及的孙中山等先进的中国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 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