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十校联考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11-22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4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舂谷持作饭, 。 (《乐府诗集》 )
    2.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并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3. (3)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  零丁洋》 )
    4.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
    5. (5) 。可怜白发生! (辛 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pēn bó;——祖国啊!
    2. (2)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 nà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 (3) 旁人便又问道,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的神气。
    4. (4) 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rú zuò zhēn zhān,身上像芒刺在背。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期,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新冠病例,这再次提醒我们接种新冠疫苗、构筑免疫屏障刻不容缓 B . 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愈发鲜腴起来。 C . 广东省自上而下的周密部署,推动了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D . “兄弟,我新店开业的那一天,花车、店内布置等事情您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您的鼎力相助让我感动不已,谢谢您! ”。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将“随着普及”改为“随着手机普及”) B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 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将“经历”改为“经受”) C . 专家认为,军队建设要根据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控制军队员额及武器装备的数  量,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机动灵活的现代化军队。 (将“精干的”和“机动灵活的”互 换位置) D .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将“分外”去掉)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一,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材料一: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

    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 。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

    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在阳光不足的冬天,它们处于冬眠静 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未成熟时是绿色,成熟 后会产生类胡萝 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A .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 .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 .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 .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 6. 请用一句话概括第5题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材料一: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 。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在阳光不足的冬天,它们处于冬眠静 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未成熟时是绿色,成熟 后会产生类胡萝 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二、阅读(46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 ,既已狼噬梁、岐④ ,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  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 “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⑥府见使  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 超、谢玄: 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 坚: 十六国时前秦国主, 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晋鼎:  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④梁、岐:  地名。 ⑤淮

    阴: 地名。 ⑥桓宣武: 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 ⑦履屐之间: 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陟罚臧否(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③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④必能裨补阙漏(            )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 .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C .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时人咸叹超之先觉
    4. (4) 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昔 尝 与 共 在 桓 宣 武 府 见 使 才 皆 尽 虽 履 屐 之 间 亦 得 其 任

    5. (5) 请根据【甲】 【乙】 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 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 回答。

      ②在【甲】 【乙】 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刻不容缓,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刘水凌

    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 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从教育方面来说,劳动形成人的 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却看到在社会中,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 却早已式微(注: 泛指事物衰落) ,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选项,诚如2020年3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中所说: “近年来一 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 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

    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围绕升学率展开,与升学率密切 相关的教育项目不断得以强化,而无关项目则无人问津。虽然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从考评学 校和教师的指标体系中删除,但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 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愈演愈烈,从 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人都被裹挟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怎么可能得到重视?

    ④从家庭教育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怕累 着孩子,二怕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还有家长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工作和劳动将 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劳动。这种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 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更有甚者成年后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 。 事实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变化的只是劳动的内容和手段,而劳动 本身不可少,劳动教育不可缺,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段 时间一则日本幼儿园里儿童们有条不紊地自己打饭、吃饭、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的视频刷 爆网络,看到那些孩子所展现出的惊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再看看我们的不少孩子, 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更别说收拾自己的房间了。我们这些一味溺爱孩子,包办孩子 一切的家长难道不感觉羞愧并深刻反思吗?

    ⑤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  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曝光率高。这种导向之下,各路明星占据着网  络流量,而那些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的劳动者则备受冷落。例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消息  发布的同一天,正赶上某位明星结婚,前者的新闻关注度远远不及后者。在这种社会氛围  中,很多青少年一味崇拜娱乐明星,很多学生的理想也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 出大名……王健林曾说年轻人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一个亿。对此任正非痛心疾  首道: 这个国家不能像互联网一样,一天牢骚怪话,不干活然后动不动搞个小目标就挣很  多钱。这是毒害青少年,青少年还得奋斗! 任正非所痛批的,正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  教育的忽视和漠视。

    ⑥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让我们对各个领域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肃然起敬的同

    时,更应该警醒我们: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孩子只有从小养成勤俭、奋斗、 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长大后才能长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在面对重大疫情、 灾害等危机时主动作为并有所作为。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们看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甚至成为可有 可无的选项。 B .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劳动本身都不可少,劳动教育都不可缺,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C . 口头上素质教育、行动上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升学率作 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D . 对于成功的定义,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多、曝光率高,这种导向之下,很多学生 的理想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①段作者引述马克思有关劳动的观点,又从教育的角度阐述劳动的意义,让 自己的观点有了稳固的依靠。 B . 文章第③④段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两个角度逐一剖析,指出学校只追求升学率、 家长“两怕一依赖” ,是导致劳动教育受冷落的其中两方面的原因。 C . 文章第⑤段罗列的种种社会现象,论证了“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 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这一观点。 D .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紧紧围绕“全面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

      缓。 ”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论证是层层推进的。

    3. (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怎样全面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
  • 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寸都不能少

    阎秀丽

    ①爹拄着镐头,背靠着地头上的一棵杨树,磕了磕鞋里的土,然后眯着眼睛,看着面 前一排排笔直的垄沟,延伸到炊烟的最深处。

    ②他的眉头忽然皱了一下,用手在眼前上下比量一番,又在地头来回走了几遍,越走 眉头皱得越紧。

    ③我纳闷儿地看着爹,低声问娘: “我爹怎么了? ”

    ④”谁知道抽的哪门子风。 ”娘说。

    ⑤”这都快中午了,我饿了,喊我爹回家吧。 ”我咽了口唾沫,看了看爹的背影,对 娘说。

    ⑥爹性子急躁,还保留着在部队的作风,做什么事都极认真、讲原则,差一点儿也不行,他不发话,我可不敢擅自“离队”。

    ⑦娘看了看头顶的太阳,又看了看我,回头喊了一嗓子,爹没应,又喊了声,爹还是 没理, 自顾自地在地头上走来走去。娘生气了,拉着我的手就往家走。我回头,发现爹正 猫着腰,似乎在一条垄沟里寻找着什么东西。

    ⑧我和娘回到家,吃了午饭,便又去了地里。还没等到地方,就发现我家的地里站着 一群人,有很大的吵架声从人群里传出来。

    ⑨吵架的,竟然是爹和老瓦叔! 爹和老瓦叔怎么能吵吵起来? 他们俩可是从小一起长 大的!

    ⑩听说爹当兵走的时候,老瓦叔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你就放心去部队吧,家里 有我呢。即使后来他们都成家了,我家的农活儿老瓦叔还是像以前那样,没少帮忙干。爹 也很感激,每次回来都会和老瓦叔喝两盅,唠上好一阵子。

    ⑪我和娘钻进人群,看到爹拎着镐头,额头上青筋暴起,指着离他不远的老瓦叔,高 一声低一声地吼着。

    ⑫ “弟妹你来评评理,你说说你家人,非得说我占了你家的地,这怎么可能? 你家的 地这些年都是怎么种的? 还不是每年开春我帮你们家种? 他说地不对劲儿,这不是埋汰我 吗? ”老瓦叔涨红着脸,横在娘的面前气哼哼地说。

    ⑬我心里也有些生爹的气,狠狠瞪了爹一眼。老瓦叔虽然爱占点儿小便宜,可平时没 少帮我家忙。他家的日子比较紧巴,但也不会干占地这样的事啊!

    ⑭娘赶紧笑着说: “别听他胡说,你怎么能占我家的地呢? ”爹几步跨到要离去的老 瓦叔面前,两手一张吼道, “把地的事儿整明白再走! ”

    ⑮ “哎,我看你是没完没了啊,谁稀罕占你家地咋的? 当初分地的时候是有文书的, 你这块地有多少条垄沟,你数数,看少没少! ”

    ⑯ “垄沟是一条没少,界石也在那儿埋着,看哪儿都没毛病,但是垄台儿变窄了! 当 初分地的时候,界石正对着这棵小树。 ”父亲指着地头儿的杨树说, “当时我是不是还开 玩笑说不用埋界石,用这棵树当界石得了。你说树要是死了咋办,还得以界石为准。这你 都忘了? 要不咱们拿上尺,按照文书重新量一下? ”

    ⑰ “我……我……”爹的话让老瓦叔忽然结巴起来,他看了看爹的眼睛,又看了看地 头的那棵树,赤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⑱ “行了,不就是半条垄的事吗? 至于吗! ”娘赶紧拽着爹的袖子,低声说道, “他 家地少人多,算了。 ”

    ⑲ “绝对不行! ”爹转身离开,声音很大。

    ⑳打那以后,老瓦叔看到爹和娘的身影,都会讪讪地躲开,满脸的不自在。爹在县里  工作,忙起来根本没空回家。家里有什么农活儿,娘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老瓦叔帮忙, 只能自己干。我心里不由得对爹多了一丝怨气,就因为那半条垄,好好的两家人倒变了仇  人一样。

    ㉑燥热的夏天,一个跟斗跳进了秋天的谷香里。爹弯着腰,身子前倾,飞快地挥舞着 镰刀,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他用脚一勾,镰一挟,谷子便成一抱……爹把收割下来的 粮食装了满满两大袋子。他望着我说: “走,去你老瓦叔家一趟。 ”我虽然纳闷儿,但还 是跟着爹去了老瓦叔家。

    ㉒”送给你啦。 ”爹将粮食从独轮车上卸下来说。看着爹和满满的两袋粮食,老瓦叔 的脸,红得像猪肝。

    ㉓爹“扑哧”一声笑了,就像石子儿投进潭水里,脸上荡漾着欢乐的波纹,挠了挠头,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拉着我走开了。我蹦跳着跟在爹的身后,看着阳光被树叶 剪碎,落在心里成了点点滴滴的疑惑。忍不住问爹: “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给他送去 干什么啊? ”爹说: “他家人口多,粮食不够吃,要不能占咱们家地吗? ”

    ㉔”既然你这么想,那他占就占了呗,还急赤白脸地要回来干吗? 咱们挨着累收了粮 食又给人送去,图啥呢? ”

    ㉕”两码事。我当兵的第一天,班长就告诉我,有一句话,每个人一定要牢记在心。 ” 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气, “这不仅成为渗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成了每名军人一生的誓      言。 ”

    ㉖”啥话? ”

    ㉗爹放下手里的独轮车,身体站得笔直,看着眼前广袤的土地,声音铿锵有力。 “ 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 ”爹的话在蓝天下轰然作响。

    (选自《辽宁日报》 ,有删改)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爹和老瓦叔”之间发生的事情。
    2. (2) 选文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㉒段中老瓦叔的脸,为什么红得像猪肝? 请结合选文,以“老瓦叔”的身份 (用第一人称) 回答。
    4. (4) 选文结尾画线句子别具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50 分)
  • 10.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许是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芬芳 美好、坚韧与顽强; 也许是亲人的关爱叮咛,朋友的鼓励安慰; 也许是陌生路人的一个眼 神,一个动作; 也许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 也许是自己的奋斗历程……种种美好 点缀我们的生活。

    请以“生活,因而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四、附加题(10分)
  • 11.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A)“呵,小弟弟,我小时候也跟你一样。 ”朱赫来说。 “我生来就有一种反抗的劲  头儿,只是不知道把浑身的力气往哪儿施展。我家里很穷。有时候,我一看到老爷们那些 养得又白又胖的孩子,我就恨他们。我时常不留情地把他们揍一顿,可是除了换来父亲一 顿狠打以外没有别的好处。单枪匹马去斗争,是不能改变现状的。保尔,你满可以成为一 个献身工人阶级事业的优秀战士,一切条件你都有,只是年纪还轻,而且对阶级斗争的意

    义还不大明了。现在小弟弟,我愿意引你走上正路,因为我知道你是有出息的。那些苟且偷生的家伙我实在看不惯。现在整个世界都着了火。奴隶们造反了,他们要把旧社会推翻。 但是,为了这个,需要的是一伙勇敢的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宝贝蛋儿; 需要的是能够  坚决斗争的顽强战士,而不是那种遇到打仗就像蟑螂见到阳光马上就钻缝儿的胆小鬼。

    他握紧拳头使劲地捶了一下桌子。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部第五章)

    (B)多林尼克有好几秒钟呆呆地看着上校刮得光光的脸和拈得很考究的小胡子,随后  又看看他那顶克伦斯基式的新帽子的遮檐和三叉枪的帽徽,突然,一个模糊的念头在他的 脑海中一闪——“说不定能混过去呢?”

    “我是因为夜里八点钟以后在镇上走路被捕的。 ”他把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话说了出来。

    ……

    “出去吧!”他听到这简短的命令,两条腿甚至哆嗦了一下。

    他连上衣都忘了去拿,就大步走了出去。这时候副官已经在审问另一个犯人了。

    保尔是在最后。他仍然坐在地板上,眼前发生的事情他完全糊涂了。他甚至不明白多 林尼克为什么也被放出去了。他们都被释放了。但是多林尼克,多林尼克……他说是在戒 严以后上街被捕的。……终于,保尔也明白了。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部第六章)  

    1. (1) 柯察金的成长与革命者朱赫来有着重要的关系,下面有关他们之间的几件事情,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保尔突然扑向押送朱赫来的匪兵。朱赫来趁机跳过去,挥拳将匪兵打到壕沟里。

      ②朱赫来听保尔一家讲述各种事情,珍视保尔的反抗精神,引导他领悟革命道理。

      ③视察工作的朱赫来,看见保尔灌满雪的套鞋,十分关心,想要送保尔一双靴子。 ④保尔在街上看到省肃反委员会签名的布告,签名的人正是朱赫来。他非常高兴。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①③④
    2. (2) 结合选文和原著,说说朱赫来做了什么事情让保尔“走上正路” 。这表现出朱赫来怎 样的形象?
    3. (3) 描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选文或原著,简要说说作品如 何通过描写来展现作品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