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章学诚先生说:“三代(夏商周)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章学诚先生所说的文化现象是(   )
    A . 学在官府 B . 百家争鸣 C . 独尊儒术 D . 三教合一
  • 2. 晋国铸造刑鼎(刑罚工具)遭到一位思想家的尖锐反对,他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推断,这位思想家是(   )
    A . 庄子 B . 孔子 C . 荀子 D . 孟子
  • 3.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意思是为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这表明孟子主张(   )
    A . 统一义理选举新王 B . 推行仁政实现统一 C . 顺从天意解救百姓 D . 实施仁政恢复周礼
  • 4. 韩非子认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荀子提出“王霸统一”思想,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确立 B . 统治者重视国家的治理 C . 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发展 D .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 5.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表明他(   )
    A . 吸收道法等家思想以发展儒学 B . 强调道德教化反对改革和变法 C . 把儒家的伦理纲常上升为天理 D . 以思想大一统维护政治大一统
  • 6. 张荣明在《古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治国理念》中指出:“战国秦汉社会先后经历了生产转型、制度转型和意识形态转型三个前后相依的历史阶段。”其中“意识形态转型”后长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是(   )
    A . 法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道家思想 D . 佛教思想
  • 7. 董仲舒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表明太学的办学目的是(   )
    A . 培养政治人才 B . 发展儒学教育 C . 控制人民思想 D . 维护国家统一
  • 8. 牟子约于汉献帝初年(公元190~193年)作《理惑论》,推尊佛法。牟子论证佛法多引用《老子》《论语》《孝经》等书,并视佛教为当时诸种道术之一,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这表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
    A . 凭借佛教自身优势 B . 僧侣著书宣传佛法 C . 统治者重视与推广 D . 借助中国本土思想
  • 9. 范仲淹给范氏宗族福利基金订立的《义庄规矩》规定:“嫁女支钱三十贯(注:一贯等于一千文铜钱),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 . 土地兼并严重 B . 理学影响有限 C . 宗法制度盛行 D . 市民阶层壮大
  • 10.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这表明朱熹的政治思想是(   )
    A . 内圣外王 B . 无为而治 C . 富国强兵 D . 以民为本
  • 11. 黄宗羲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这表明他主张(   )
    A . 学校议政限制君权 B . 提高儒家学者地位 C . 君主进入太学学习 D . 恢复宰相辅助君主
  • 12. 顾炎武认为:“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并且认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顾炎武这一看法反映了(   )
    A .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与混乱 B . 程朱理学的社会基础动摇 C . 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 . “循天下之公”成为主流思想
  • 13. 明朝时期,徐光启 的《农政全书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 . 当时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B . 明朝的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 . 工商业经济繁荣推动农业发展 D . 作者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 14. 下图是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他认为图中木石“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这表明作者绘画的特点是(   )

     

    A . 意在画先 B . 恬淡自然 C . 细腻工整 D . 绘物逼真
  • 15. 下图是汉字“鱼”的演变历程,这反映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

    A . 从象形到会意 B . 从草书到正书 C . 由繁杂到简单 D . 由高雅到通俗
  • 16. 元代马致远在杂剧《荐福碑》中借落魄书生 张镐之口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折射了当时(   )
    A . 城市经济繁荣 B . 文人地位低下 C . 君主专制强化 D . 民族矛盾尖锐
  • 1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夷蛮戎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徒,未知王化者言……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城内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魏源区分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来自欧美的洋“夷”旨在(   )
    A . 排除人们“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B . 引导人们认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C . 劝诫人们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 D . 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
  • 18. 维新派认为,“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众民而弃之……然孤寡若此,而与列强合数千百万人为一者,相校相遇,安得不败?”维新派认为中国与列强较量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人口多少的差异 B . 民众素养的差异 C . 政治制度的差异 D . 教育科技的差异
  • 19. 孙中山曾说过:“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这表明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的原因是(   )
    A . 革命形势推动 B . 民族危机严重 C . 世界潮流影响 D . 阶级矛盾尖锐
  • 20. 据北大教授王东考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 到最激进的钱玄同,都没有提出过要“打倒孔家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只是提出了要“打孔家店”,至于说“打倒孔家店”那是陈伯达 (文革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等人的加工改造。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缺乏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的勇气 B . 是儒家思想在新条件下的活跃 C . 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列强的侵略 D . 并非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21. 戴琼瑜在《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中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大不足是善破不善立,一场暴风骤雨之后……国人旧思想支柱破除了,新的规范却始终未立,造成思想的混乱,一盘散沙……”新文化运动的这种不足(   )
    A . 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失败 B . 抑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给封建复古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
  • 22. 毛泽东表示,他没有“主义”,他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因此,毛泽东跟王稼祥说,一定要在文章中以他的名字来提,那还是用“毛泽东思想”吧。这一命名由来说明了毛泽东思想是(   )
    A . 中国革命集体智慧的结晶 B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 . 理论深度探索创新的结果 D . 伟大领袖的实践经验总结
  • 23. 199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文章。文章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着“双重任务——阶级斗争与全面建设”,并指出:“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反映了(   )
    A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 .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已悄然发生变化 C . 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D . 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引起了我国的思想混乱
  • 24. 有专家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异质文明之间,这些‘关系’依然严峻地关系着人类命运能否和谐共荣。”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新的中国风范是(   )
    A . 兼济天下 B . 和合共生 C . 为政以德 D . 天人合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 25.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总结中国革命早期的教训,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

    ——于安龙《中共党史话语体系中“先生”与“学生”之考察》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革命或者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这是一所学习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是指设在郡国的官办学校,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宣传孝悌等封建道德。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二

    洋务派在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旧人才的明显缺陷,因而迫切期望有一种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能懂得西文西艺的洋务人才,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一类是技术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一类是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从这些学堂的类型,大致可以看出洋务派对洋务人才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看出洋务教育对西方文化的基本选择。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新特点,简要评价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