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德惠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 类遗址是(   )
    A . 北京周口店遗址 B . 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 . 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D . 山东大汶口遗址
  • 2. 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是北京人,能够证明北京人已经是“人”的主要理由是(   )
    A . 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B . 在体质特征上,手足已向人靠近 C . 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D . 能够制造工具、使用火
  • 3. 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 重要标志:(   )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打制石器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4.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 . 元谋人 B . 半坡人 C . 炎帝、黄帝 D . 三皇五帝
  • 5.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 早期国家的建立 B . 暴政导致的亡国规律 C . 等级制度的形成 D .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 6. 陕西省有《三秦都市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命名与我国古代哪个制度有关(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7. 中国是世界青铜器之乡、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   )

    A . 兵器和农具 B . 礼器和农具 C . 礼器和兵器 D . 农具和酒器
  • 8. “历史铭刻被掩理的记亿,我们在千年后回望你”。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惊艳厦门中学生助手。该文物最有可能铸造的时期是(   )
    A . 元谋人时期 B . 北京人时期 C . 山顶洞人时期 D . 商朝时期
  • 9.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粉国国君多达二十一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周王室衰微 C . 社会和平稳定 D . 儒学居主导地位
  • 10. “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西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 . 争霸战争频繁 C . 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 . 唯有华夏民族
  • 11. 《三字经》有这样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句子:“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句中的“七雄出”说明中国历史进入(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秦朝时期 D . 西汉时期
  •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大变革” 主要表现为(   )
    A . 国家产生 B . 文明起源 C . 政权分立 D . 社会转型
  • 13. 战国时期,多国进行了变法。 它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 .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 . 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C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 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 14. 易中天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浓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材料中的“一双冷眼”是指(   )
    A . 兼爱、非攻 B . 民贵君轻 C . 顺应自然 D . 实行法治
  • 15. 一首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盛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
    A . 周武王 B . 嬴政 C . 大禹 D . 商汤 
  • 16. 《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坑儒和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时,都有御史大夫参加。 这是因为秦朝的御史大夫(   )
    A . 掌管军队 B . 分管行政 C . 负责监察政府官员 D . 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 17.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推,其中哪项措施直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A . 推广统一文字小篆 B . 统一度量衡 C . 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D .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 18.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修整。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 .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C . 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 .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 19.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浪潮冲击下,强大的秦朝很快走向灭亡。下列与这场起义爆发原因无关的是(   )
    A . 刑法严酷 B . 徭役沉重 C . 赋税沉重 D . 黄巾军的发展壮大
  • 20.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农民去渔阳戍守长城的途中,遇雨失期引发了一场秦末农民 大起义,被称为(   )
    A . 大泽乡起义 B . 黄巾起义 C . 赤眉、绿林起义 D . 黄巢起义
  • 21. 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巨鹿之战 D . 楚汉之争
  • 22.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土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 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前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 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 C . 公元前2世纪初 D . 公元前2世纪末
  • 23. 西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 . 力倡节俭 B . 休养生息 C . 大兴文治 D . 平抑物价
  • 24. 《汉书·文帝纪》中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从未有所增加……陵墓中的陪葬品都使甩的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等作为陪葬品。”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   )
    A . 轻徭薄赋 B . 无为而治 C . 勤俭治国 D . 以农为本
  • 25. 汉初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局面,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题(2小题,共35分)
  • 26.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 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四

    1. (1) 举出图1所示时期出现的霸主两位和图2所示时期的著名战役两例。从图1到图2,诸侯国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措施(三点即可)。
    3. (3) 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 (4) 依据材料三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两点即可)
    5. (5) 根据图,写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个重要标志。
    6. (6) 图4是谁主持建造的哪个水利工程?该工程的建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7. (7)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 27.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有着极其灿烂悠久的文化。 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农耕之火】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工艺之精】商周时期的工匠铸造青铜器采用的工艺,主要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

    【汉字之源】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 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

    【思想之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制度之新】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 (1) “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请写出我国原始农业开始的时间。并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 (2) 材料中描述的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叫什么?请写出采用以上工艺制造串的最重青铜器的名称。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指什么文字?“它”出现的影响是什么?
    4. (4) 这是哪个学派哪位思想家的名言?你认为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什么主张?
    5. (5)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示意图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并指出秦创制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 (6) 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该如何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