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6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项共20题,每题1分,20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 1. 观察《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变化表》(下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输华商品总值(英镑)

    1837 年

    90多万

    1843 年

    145.6万

    1845 年

    239.4万

    A . 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清政府赔款 2100 万银元 C .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D . 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
  • 2.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 B . 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C .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D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3. (2021八上·牡丹期中) “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4.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__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横线中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俄国
  • 5. (2021八上·佛山月考) “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材料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
    A . 爆发背景 B . 运动过程 C . 失败原因 D . 历史影响
  • 6.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为此洋务派(   )
    A . 创办民用工业 B . 开办新式学堂 C . 建立新式海陆军 D . 创办军事工业
  • 7. (2020八上·洛阳月考)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美国《世界报》评价的事件是(    )
    A . 日本趁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B .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C . 日本舰队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交战 D . 日军占领旅顺进行四天大屠杀
  • 8. 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清朝皇帝发出“台湾无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该皇帝是 (   )
    A . 道光 B . 咸丰 C . 同治 D . 光绪
  • 9.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 .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0. 下图是某一时期各地创办的重要报纸, 其宣传的主流观点应当是(   )

    A . 有田同耕 B . 自强求富 C . 维新变法 D . 扶清灭洋
  • 11. 有人曾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
    A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 .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C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 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 12. (2020八上·洛阳月考) 一位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这描写的是(    )
    A .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 . 太平军抗击洋 C . 邓世昌率军抗击日军 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13. “皇帝倒了, 辫子剪了。 ”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其中“皇帝倒了”指的是(   )
    A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开启社会习俗的变革 C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D . 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 14.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
    A . 全国各地发展实业的热潮 B . 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C . 宣统皇帝的幡然醒悟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15. 下图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标题,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A . 师夷长技 B . 国家统一 C . 变法维新 D . 走向共和
  • 16. 下列重大事件不是发生在民国四年的是(   )
    A . 袁世凯恢复帝制 B . 宋教仁遇刺 C . 护国战争爆发 D . 《青年杂志》创办
  • 17. 造成下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时间 变化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 日帝侵略 B . 清朝统治 C . 军阀割据 D . 自然灾害
  • 18. 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 .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B . 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 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D .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主张男尊女单 B . 提倡男女平等 C . 承认男女有别 D . 宣传女权至上
  • 20. 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部分人开始信仰共产主义思想并身体力行,其中的代表有(   )
    A . B . C . D .
二、材料解析题(21、22、23小题分别为9分、11分、10分,共30分。)
  • 21.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据材料分析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材料二中造成“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直面相对”现象与条约中哪条规定有关?据材料分析咸丰帝反对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条约中的哪条规定?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中国独受病未深,而易去之。          

    ——《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现代化尝试”指什么运动?材料认为这场尝试“非常肤浅”的理由是什么? 列举其“船舰”方面的成果?
    2. (2) 材料二中的“甲午战争”开始于哪一年?试举一位这场战争中英勇抗争的英雄人物。此时“变革求新”的主要领导人是谁?
    3. (3) 结合所学,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解了“千年专制之毒”的革命领导人是谁?
    4. (4)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经历了哪些层面的探索?
  • 23.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运动史》

    材料三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 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 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 (1) 材料一中图一、 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
    2. (2) 据材料二指出该运动的导火线。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此运动性质的口号,据此指出,运动的核心精神。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