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平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七上·龙岗月考) 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

    A . 注意防寒 B . 懂得爱美 C . 开始种植 D . 知道定居生活
  • 2.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部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图中位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代表是( )

    A . 红山文化遗址 B . 大汶口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3. (2019七上·康巴什期中) 《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 .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 . 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 . 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 . 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 4. (2019·桂林)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 . 形成了禅让方式 B .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 扩大了国人利益
  • 5.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
    A . 澄湖陶罐符号 B . 甲骨文 C . 利簋金文 D . 居延汉简文字
  • 6. (2020七上·包河期末)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 . 孟子﹣﹣民贵君轻 B . 韩非子﹣﹣“兼爱”“非攻” C . 墨子﹣﹣无为而治 D . 庄子﹣﹣以“法”治国
  • 7. (2019·怀化) 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刺史 D . 御史大夫
  • 8. 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 . 和同开宝 B . 五铢钱 C . 开元通宝 D . 半两钱
  • 9. (2015七上·枣庄月考) 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 临洮—咸阳 B . 临洮一辽东 C . 陇西一辽东 D . 临洮一函谷关
  • 10. (2015七上·枣庄月考) 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 . “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 . 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 . 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 . 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 11. (2019·临沂)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是向谁投降?(   )
    A . 陈胜 B . 吴广 C . 刘邦 D . 项羽
  • 12.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 行政事务 B . 监察事务 C . 军事管理 D . 财政管理
  • 13. (2019七上·长白期中) 一位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
    A . 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 .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 . 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 . 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 14. 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

    A . 农民张三仅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 B .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 .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 .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 15.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 . 巩固大一统王朝 B . 推行新儒学教育 C . 排斥法、道诸学说 D . 加强对官吏控制
二、非选择题
  • 1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具进步】

    材料一:

    【水利工程 】

    材料二:该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农业思想】

    材料三:

    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

    【农业政策】

    材料四: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大通史·春秋战国卷》

    1. (1) 半坡和河姆渡远古居民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两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哪一技术制作工具?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
    2. (2) 该工程指的是什么工程?依据材料概括该工程的作用。
    3. (3) 用材料三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主张:

      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

      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4. (4) 依据材料四,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变法内容的作用。
  • 17. 材料一: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材料二:子曰:“仁者,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自《论语》

    材料三: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 (1) 材料一提到的韩非是哪一思想学派的集大成者? “威不两错”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这一政治主张最早被哪位皇帝采纳并实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主张。
    3. (3) 材料三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5. (5)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觉得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六国,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1. (1) 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是哪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 19.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发展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汉顺帝末年,京都流行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四: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多个这样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

    1. (1) 上面三幅图分别与哪一位国君有关系?
    2. (2) 右图中的人物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导致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3. (3)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是由谁领导的?
    4. (4) 列举两汉时期出现的这种“和谐”局面有哪些?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