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如图: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 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A . 6.2dm B . 6.20dm C . 62cm D . 620.0mm
  • 3.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波和光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 . 超声波在医学上能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 D . 所有的次声对人都有危害
  • 4. 下面的实验中,不能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是(   )
    A . B . C . D .
  • 5.

    日晷仪是古代人们可用来计时的一种工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就可知道时间,如图所示.日晷仪计时利用了光的(   )


    A . 反射 B . 折射 C . 直线传播 D . 色散
  • 6. 东营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绿化居住环境 B . 缓解“热岛效应” C . 降低噪声污染 D . 减少大气污染
  • 7. 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

    A . B . C . D .
  • 8. 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19九下·临沭月考) 下面关于一些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
    A . 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 . 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C . 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 . 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 10. 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有一探照灯S , 它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木板MN上,在B点形成一个光斑,如向容器中注水,光斑B将移向(   )

    A . B的下方 B . B的上方 C . B的左边 D . B的右边
  • 11. 图中是一位小朋友正在打量玻璃幕墙中的自己的一幅照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小朋友能打量自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 . 小朋友在玻璃幕墙中看到的是自己虚像 C . 小朋友的像与小朋友相对于玻璃幕墙对称 D . 照相机不可能拍到小朋友在玻璃幕墙中的虚像,故照片一定是合成的
  • 1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

    A .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 .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 . 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 13. 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 . 所成的像是实像 B . 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 . 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 . 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 14. 下列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 B . 用照相机拍照时,景物在2倍焦距以外 C . 幻灯片必须放在2倍焦距以外 D . 用放大镜看书,书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
  • 15.

    如图所示,龟兔在赛跑的冲刺阶段路遇小河,乌龟便驮起兔子过河,体现了团结合作实现双赢的精神.此时说兔子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 河岸 B . 乌龟 C . 天空 D . 终点牌
二、多选题
  • 16. 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B . 人正常呼吸一次所用时间约3s C . 飞机正常飞行速度最接近60km/h D . 平阴县黄河路桥全长80km
  • 17.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 18. 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幅度 B . 实验时应多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但要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 C . 用力大小不同,钢尺振动的振幅不同,听到声音的音调不同 D .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 19. 关于人的眼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正常人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B . 如果一束平行光经过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就是近视眼 C . 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佩戴一副焦距合适的、由凸透镜片做成的眼镜 D . 爷爷是远视眼,当爷爷戴上眼镜时,张丽通过镜片看到爷爷的“眼睛”是通过镜片形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 20. 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时,发现光路是可逆的 B .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C .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D . 利用三棱镜对光的色散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三、填空题
  • 2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如果以为参照物, 舟中的人是运动的。
  • 22. 王老师上课时为了使同学们听得更清晰,经常使用扩音器,通过扩音器能听到王老师声音的(“响度”或“音色”)变大了。小明在他家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压在玻璃台板下的报纸上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
  • 23. “佛山倒影”是济南的十大景观之一,游客站在大明湖的北岸向湖中望去,能看到坐落在市区南部的千佛山的“倒影”,这个“倒影”是由光的现象形成的。
  • 24. 如图所示,在潜水员看来,岸上的树木看起来比实际的高,这是光的(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

  • 25. 在森林里决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对太阳光有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四、计算题
五、实验题
  • 28.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

    1. (1) 实验在(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完成较好。
    2. (2) 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 (3) 选用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关系。
    4. (4) 小明将蜡烛A向玻璃板移近2cm,则蜡烛B应(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2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5. (5)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 2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图一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向(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 (2) 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二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选填“照相机”或“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3. (3) 如图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